孙全胜
试析马克思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孙全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所,北京 100732)
马克思将人类作为一体考虑,要求无产阶级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类结成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思想中包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思想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也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共同目标。我们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局势,担当大国责任,抵制霸权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产主义;人类解放
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奠基者和引路人,深受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敬仰,其思想一直散发着理论光芒,指引着人民前进的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的国际问题,促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本文试图对马克思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深入探讨,以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理论根据。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建立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科学解释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着具体历史活动、有意识的个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马克思同时认为,社会意识是从人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反过来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思想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世界的新形势需要新的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但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此起彼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度仇视中国,通过掀起贸易战、科技战等打压中国的生存空间,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作为次级制裁最频繁的使用者,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国内法的方式将次级制裁发展成为推行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2]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信息化、多样化,让世界更加宽容和多元,但贫困和暴力问题仍然存在。美国等国家奉行冷战思维,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一些国家的军国主义有回潮趋势,让世界有重回战争的危险。中国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下,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新的世界形势下,旧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发展的新需求,需要建立新思维和新理念,建立新的全球化方案,塑造新的全球价值观,用新的全球思维处理国际问题。“中国秉承反对强权政治,谋求平等合作的原则立场,坚守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伟大目标,从容应对美国霸权新挑战,并将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任务。”[3]“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新的价值理念,正是为适应新的社会存在即新的国际形势而被提出的,它是由当代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其次,不发达国家需要结成命运共同体打破西方霸权。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有决定性作用,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结构都与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紧密相关,需要不断发展物质生产,改革生产关系。国际社会虽然有和平发展的规则,有相互平等的原则,但一些国家仍推崇弱肉强食法则,以邻为壑,打压别国,维持霸权。“美国的金融制裁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目标及组织框架,可分为针对特定国家的制裁、清单系列制裁、行业性制裁等类别,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清单系列制裁。”[4]西方国家推行均衡主义外交政策,其实是削弱别国的发展,维持地区和世界霸权。一些发达国家推崇“单极稳定论”,主张让一个超级大国维持着世界和平才能让国际社会保持长久稳定。这虽然解决了一些国际争端,但超级大国也会形成霸权主义,会打压其他大国的发展,并不能真正帮助中小国家发展。“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西方政治话语伴随着它的主人走向了世界,基本主宰了人类的政治议程和政治活动,国际政治舞台迎来了西方政治话语的霸权时代。”[5]在这种情势下,不发达国家只有结成命运共同体,才能抗衡、打破西方霸权。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全球局势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全球治理模式,是一种新的国际权力观,有利于统筹全球各地区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奠定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世界新动态,是共产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世界共同利益的实现,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这种地缘政治想象可被称为太极式想象,它不仅在空间想象上契合中国的太极图式,其合作理念也符合太极图式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6]经济全球化让世界联系更加紧密,让人类的交往更加频繁和普遍,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一国的经济危机可能会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局部的问题会演变成全球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揭示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性质及其趋势,强调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7]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结成了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国一起维护和平发展大局,抛弃冷战思维,团结起来共同发展,在推动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别国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准确把握了时代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代的发展。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求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现存社会制度,建立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集中论述了共产主义理论,批判了封建社会主义、保守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要求建立完全公有制的社会,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马克思倡导消除私有制,倡导完全的利他主义,但并不反对实现个人的独立。他认为,个人的独立体现为人的自由个性,人具有独立性才能保障自由的个性,“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绝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8]。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才是历史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实践的主体。马克思凭借现实的个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无论是批判资本主义,还是倡导共产主义,其目的都是让人从私有制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恢复自由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从而获得彻底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公有制社会,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探求人类发展的道路,要求实现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平等。马克思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和谐社会,是功能健全的社会有机体,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为每个人创造自由发展的条件、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9]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美好愿景,能够推动世界包容多元、持久和平,让人类更加自由和宽容,这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完全契合的。
世界持久和平才能让人们快乐生活,现实的个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需要和平环境的支持。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是奢望。争斗环境会激起人的愤怒,让人与人相互残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增加世界各国之间的互信度,减弱世界的不确定性,为各国间的合作提供共同的价值标准,增强各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世界意义。”[10]世界各国应该抛弃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用协作和妥协代替谎言和暴力。
中国一直推崇国泰民安,渴望实现大同社会,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政权安全是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保障。当今世界总体和平,但仍存在一些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尤其是恐怖主义活动仍旧猖獗并呈现出跨地域、暴虐等特征。面对恐怖主义,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处理,因为恐怖主义是世界性的,涉及贫穷、不公、资源分配等很多问题。“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旧有的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秩序已经难以适应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失灵。中国提倡构建一种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构建全球秩序的中国方案。”[11]世界各国需要秉持可持续的安全观,协作起来解决恐怖主义,不只是打击、消灭恐怖主义,而是铲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要求人类应该对话而不是对抗,应该团结而不是斗争,应该推动整个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彰显大国地位的具体体现。
经济全球化推动、形成了世界市场,让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等在全世界自由流动,我们必须顺应全球化的趋势,积极跟随现代文明潮流。“在经济全球化进入十字路口和迷茫区的大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改革世界经济治理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为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哲学思维,将引领包容性全球化。”[12]在新的世纪,资本主义并没有消亡,仍然支配着世界经济,资本运作机制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仍然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发展市场经济,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积极推动物质生产,促进全球经济共同繁荣。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人们的普遍联系提供基础,而普遍联系是恢复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体现。“以人与人、人与物的双重对象性关系为主线,可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13]人只有恢复了社会关系的本质,才能自觉地交往,加强与他人的联系,才能让无产阶级实现大联合,团结起来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经济成果共享,达到各国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科技发展生产力,为人们的普遍交往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世界的发展更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地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存在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宗教。现代人应该懂得,强行统一,让世界只有一种声音是不行的,要尊重多元文化,让全世界多元发展,让国际社会更加包容。
保护环境是世界发展的重要保障。地球生态系统是有一定承载限度的,经济发展要努力维护生态平衡。由于科技的限制,人类无法离开地球去别的星球生存,只能把地球当作人类的唯一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好地球的生态,推行可持续发展,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是维护环境资源价值的事业。保护优先是维护环境资源价值的事业普遍适用的方针。”[14]人类离不开自然界,需要自然界提供生产资料,但人类不能过度利用自然,而要与自然界达成和谐关系。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凭借科技大肆开发自然,导致气候变化、植被减少、空气污染、动物灭绝等问题,不仅损害了自然环境,也损害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只有自然界不断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实现自由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发生了解体,让西方世界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福山等一些学者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自由、民主等西方政治可能已经成为人类政治模式的终极形态,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可能已经彻底消亡,人类不必再受集权专制的痛苦,而能在普世价值和市场体系下获得全面发展;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消除了,人类将在自由民主的指引下获得持久的发展;“苏东剧变”对人类来说是福音,这个福音就是人类已经战胜了集权主义,能够巩固完善私有制,让人权得到普遍推广。西方还有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设想的制度提出了全面的质疑,从国际关系角度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试图消解马克思主义斗争的合法性,“福山则将其引申为一个政治意识形态观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并喻示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终结”[15]。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任何学者都消解不了的,它会随着社会实践的进行而与时俱进。
100多年前,欧洲保守势力就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围堵,试图消灭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反而受到了工人和农民的欢迎,日益蓬勃发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仅不是空洞乏力的理论假说,而且还深入了历史和现实,将继续指引人们批判传统和现实。”[16]共产主义受到了亿万群众的支持,资本主义国家剿灭共产主义的行动不可能成功,共产主义不可能被绞杀。只要世界存在不公和苦难,人们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现时代,马克思主义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担负起了大国责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必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中国需要更多的智慧发挥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呈现,是中国在问鼎世界强国之际的政策表达,旨在回答‘中国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之问。”[17]
“进入新时代,中国应进一步处理好制度维护和制度改革、制度利用和制度供给、国内制度和国际制度、理论发展和战略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国际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18]中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走向世界,向国外投资,帮助其他国家搞经济建设,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解决了落后国家资金和技术短缺问题,促进了落后国家的团结。中国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也发展了自己,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19],它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发展,它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军事结盟或基于地缘政治的联盟,而旨在秉持着共产主义理念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让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使这些国家感到中国是真诚帮助其发展的,自然会受到欢迎。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和沿线国家加深了了解,经济方面日益交融,彼此增强了政治互信。“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成为一体,这是区域经济联合体的雏形,能够推动中国和这些沿线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这种做法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要求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态、要求推动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是完全一致的。
世界各国日益平等,但美国出于维护政治意识形态的考虑,对社会主义国家极端仇视,甚至声言要消灭社会主义。美国并不是为了推动世界和平,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维护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作为超级大国,还推卸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甚至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退出保护环境组织,无视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共识,破坏人类建立生态文明的努力。“美国学者主要采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安全共同体三种理论视角来解读该理念,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20]而中国则积极参加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会议,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减排承诺,努力推动国际环境协定落到实处,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当代构建,为化解国家间的利益矛盾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是能够解决全球化问题的合理倡议,为推进世界各国的合作发展、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21]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建设生态文明的行为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引领第三世界国家自觉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目标,也是中国的目标,但中国不会为了经济发展而损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大局,中国应该服从这一大局,建立美丽家园,为世界生态环境向好做出贡献。经济全球化让人类成了命运共同体,中国应该顺应潮流,积极参与新国际秩序的建设,推动人类共同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固有的无法化解的社会矛盾,是无法实现人类解放的,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现实证明,资本主义社会仍存在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并没有消除现实的苦难,种种的不公仍存在于社会之中。资本主义复杂多元的生产让社会自由了,也使社会不平等了。美国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打压其他国家的发展,尤其打压中国的发展。美国的霸权主义注定是不得人心的,注定会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反对。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反对霸权主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参与全球治理,关注全人类的命运,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科技,积极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突破帝国主义的围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2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发扬,深受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欢迎,必将在现实中发挥更大作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 杨永红.次级制裁及其反制:由美国次级制裁的立法与实践展开[J].法商研究,2019(3):164–177.
[3] 于洪君.美国霸权的演进路径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J].理论与改革,2019(3):70–78.
[4] 郑联盛.美国金融制裁:框架、清单、模式与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20(3):123–143.
[5] 陈曙光.政治话语的西方霸权:生成与解构[J].政治学研究,2020(6):37–45.
[6] 曾向红.“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想象与地区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1):46–71.
[7] 吕世荣.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5(4):4–23.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10] 于小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内涵、价值指向与世界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7–21.
[11] 王连伟,夏文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秩序的中国方案[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6–43.
[12] 刘卫东.“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4):331–339.
[13] 魏小萍.从双重对象性关系中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12.
[14] 徐祥民.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思想的基本命题:环境保护优先[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3):5–18.
[15] 张盾.“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9(1):17–30.
[16] 孙全胜.论“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形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4–48.
[17] 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J].国际问题研究,2016(1):9–21.
[18] 王晨光.建国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成就、挑战与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222–227.
[19]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38–544.
[20] 高望来.美国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及中国应对之策[J].太平洋学报,2019(8):1–10.
[21] 栾林.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当代构建[J].人民论坛,2021(11):53–55.
[22] 王寅.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构建原则[J].国际问题研究,2017(5):22–32.
A81
A
1006–5261(2022)06–0001–06
2022-03-2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15MZD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ZDA022)
孙全胜(1985―),男,山东临沂人,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