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玮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呈现出当代社会文化新图景。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主力之一,在传播网络文化、制造网络文化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认知、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进而影响社会心态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大学生的思想发声和社会参与被充分激发,不断改变着的文化形态和教育场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把握好网络文化背后反映的时代内涵及大学生群体社会心态的变化特点及心理规律,挖掘大学生群体反应的内隐思想教育价值,探索积极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是一个急切而又务实的任务。
网络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延伸,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所形成的精神文化总和,如网络新闻、网络社交、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新的文化形态。社会心态是指由一段时间内弥散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共识、情感基调和行为趋向所构成的心境状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现代网络文化所营造的自主、开放、便捷网络环境,影响改造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活动和社会心态。积极正面的主流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背离,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形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学生全网民时代,每个大学生都是自媒体,可以自由地接收、制造、传播意见和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环境,对于三观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接受新鲜事物较快,负面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带来严峻挑战。如“校园裸贷”丑闻事件便是由于大学生受到不良网络诱惑,价值取向发生扭曲造成的。而且,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冲击,表现为热衷于追求个人利益多于群体或整体利益,这种价值观取向弱化了大学生为集体无私奉献意识,社会利他行为减少,注重个人利益,计较个人得失。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在个人事务上急功近利,不能平和地对待个人荣辱得失,甚至出现偏激的“怒怼”言论和不理智的人身攻击等行为失范现象。而消极、颓废或有害的网络文化戏谑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热衷于表现颓废、冷漠的“丧文化”,甚至钟情于目空一切的“佛系青年”。
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拟剧论,他认为人们会在日常行为中通过有意识地观察模仿进行表演,从而塑造社会化的自我。“从众”一般是个人在认知、情绪、行为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心理。随着大学生参与网络传播愈加便捷,大学生自媒体传播势力日益膨胀,极端化、游戏化、个性猎奇化的网络表达方式加剧了社会盲从心态。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与收入动辄上千万的明星和生活奢靡的富贵者相比,普通大学生追星时常感觉囊中羞涩、生活寒酸,即使明星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在海量却又迷幻失真的信息面前,大学生容易丧失理性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跟风式的盲目认同,甚至盲目从众,在择业、就业、择偶、时尚、消费等多个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从众心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生存存在隐忧,精神和心理压力增大。我国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焦虑和浮躁情绪是社会心态的突出特征之一,大学生群体亦无例外。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压力大,大学生担心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跟不上迅速变革的时代而被淘汰,所以需要时刻把“学无止境”当成座右铭并时刻践行。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容易被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席卷,大学生时常感觉难以完全吸收而恐慌,这就导致了知识焦虑。由于感到学业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就业压力等困扰,加之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使他们焦虑浮躁,情绪敏感不稳定,很难静下心来钻研学习,转而沉迷网络游戏。
思维定势是指习惯性地从单一角度或某一方面看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总会憧憬着理想的人生,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遭遇挫折时,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财富程度、权利拥有等诸多方面都属弱势群体,尤其是面对求职就业等现实问题时,时常会有无力感和失控感。由于网络中充斥的偏激信息,“弱势心态”的蔓延导致“全盘否定论”和“怀疑主义”极端化思想倾向。通过与同龄人、周边群体的对比和参照,发现优质的教育、就业等资源分配不均,就业提升空间和机会不对等,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严重,幸福感被弱化。看到别人做好事,就觉得是在“作秀”,看到“富家女” “官二代” “网晒”奢侈品炫富,便自比式的失落心态泛滥,自诩弱势群体,“穷二代” “农二代” “屌丝” “蚁族” “拼爹”的言论折射出“仇富” “仇官”心理。而这种释放鼓噪偏执化的思维定势,催化社会对立,增加社会风险,动摇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信念。
网络不仅是一种传播工具,还有其本质特点。相比于现实社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的本质特点,以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和心理规律。
与在现实环境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呈现出以施教者与受教者平等、多维、互动的方式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施教者,引导知识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削弱,地位明显去中心化。海量的网络信息储备和更迭很快的网络信息输入,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控教育活动效果的主导能力减弱。基于此,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主体地位受到威胁,中心性、权威性大大削弱,去中心化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探索、构建价值观的时期,辨别力、自制力、自觉性各方面都有待加强。当大学生任其自由选择的是自发感兴趣的、认同的网络信息,而不是施教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师生互动难以进行,教育过程难以开展。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发表意见、评议时,少约束多随意,接受教育主体性增强,网络思政较传统思政教育难把控。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和反映,网络空间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将人们生活的场景通过网络媒介传递表达的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变化了的虚拟社会环境,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理论,利用网络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网络无中心、多向交互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多种方法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适应时代要求高。
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网络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表现出教育者的主导性,而受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则对教育者的施教有选择权利,看可不看,听可不听,表现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心理矛盾,即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自主性的矛盾凸显出来,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不断开放,社会文化变迁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在网络平台上表露出来具有逆反性质的社会心态。于是,思想政治教育施予者所掌握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施教内容、方法及环境,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现状和心理水平所形成的接受程度形成矛盾。
网络快速发展时代,针对当下大学生社会心态中呈现的心理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对话的精神,找准融入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多维度地采取对策,引导学生积极正向的社会心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政工作者首先要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监控,提供更加精准的引导信息,提高正面信息的获取率,推动主流文化的形成。其次要认清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严格执行大学生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其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严格把控不良舆论信息的发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重视师与生、家与校、学校与社会网络互动评论环节,弘扬正面声音,发挥网络舆情中的“定向导航”作用。舆论引导工作重点在“导”,需要建立反应敏捷、统一协调、畅通高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联动处理机制,对学生的热点难点社会问题准确把握,着力塑造理性平和心态,及时回应舆论焦点质疑,理性发声。而工作难点在“疏”,出现问题后要积极正向应对,化堵为疏,坚持重大突发事件网络首发机制,通过网络回复、“官微”发声、新闻发布等快捷方式,阻断不良网络信息滋生蔓延。
快速变化的网络信息传播介质和方式势必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要与时俱进,探索多种网络平台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视频号、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大学生在线、超校、微信群等的推广使用。在学校的门户新闻网站要坚持“正面引导、积极主动”的主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打造具有鲜明主题的专题栏目,牢牢把握话语权。如“红色网络基地”,让学生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在官方微博、公众号等网络互动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学工系统公众号和辅导员个人微博等线上窗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拆解社会质疑。在思想政治教育优质网络资源线上课堂平台上,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充分顺应学生主体性规律,将课堂主动权创新型转让,提高课堂参与度、学习激情。打造四通道,服务多需求,即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精品资源课,服务于学生学习需求;通过开通心理健康线上线下双管道,服务于学生心理需求;通过开拓丰富就业创业资源,服务于学生发展需求;通过提供日常便利生活资源资讯,服务于学生生活需求。
在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用贴近大学生的话语体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教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自主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着力在网络世界中构建“时时可得、处处可及”情境空间,学生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血液,外化于言行。注重文化内容的广度、深度、高度、远度,有些无厘头鸡汤文看似短期浏览量、阅读量高,但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最终还是没有长期生命力。其实,内容选材就围绕大学生身边事,以小见大,以小言道、以小载智,虽然谈的是日常琐事,但却能以最接地气的形式传递最高大上的道理。把学生在生活、学习、感情、思想等疑惑问题,以网络平台为输出渠道,你问我来答的谈心谈话为输出形式。比如第九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辅导员徐川的微信公众号。同时,结合大学生工作、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互联网+”网络特色专题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
新形势下,运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引导要求高校要加强队伍专业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需求,要扎实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即思政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对于历史、经济多方面文化知识的研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也要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但这不是仅仅局限于会电脑打字、手机转发、复制新闻,而是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习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网络传播的规律、特点,加强对网络直播视频、视频号、微信群、官微等新媒体的技术研究,实现对学生常使用网络传播载体的有效管控。学校相关部门要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组织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训,推动教师对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与教育,让他们不仅要“会用网”,更要懂“用网做什么”和“如何正确用网”。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相关的课题申报,或者进行提升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项目研究。当然,思政工作者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远胜过方法教育,教师需要用强大的个人魅力感召学生,做一名学生认同、信任、敬畏、爱戴的老师,不是因为教师方法过人,而多源于老师的家国情怀、爱生如子、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基于此,引导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养成,做名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思政工作者,既需有网络技术能力的硬实力,也需有立德树人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