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中心幼儿园 苏珊谊
5~6 岁是幼儿幼小衔接、身心发展的上升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较小班时段,理解、认知能力更强,对世界的认知更为渴求。其好奇心、实践能力与提问意识均呈现增长态势。在幼儿园大班教育中开放科学区角活动,有助于启迪幼儿科学思维,强化幼儿探究意识,激发其科学兴趣和爱好,为后续幼小衔接与义务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学习心理基础。因此,广大学前教育机构一直着力于幼儿园科学区材料选用的探究,旨在提升科学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大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心较为旺盛的重要探索期,这一时期如能在幼儿内心播种下对科学的好感与热爱,将对幼儿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建立科学区角活动,向幼儿展示自然、科学规律的神奇之处,仅有奇妙原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以兴趣做导引,以幼儿爱好和兴趣点为纽带,聚焦幼儿专注力,促使幼儿激发活动参与兴趣,在富有趣味的科学材料吸引下对科学实验产生好感,逐步培养科学爱好。
自主探索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幼儿阶段培养并进一步强化幼儿实践探索能力,对未来幼儿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意识的养成和自主探究思维的培养均有帮助。科学活动材料的投放能对幼儿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强化。幼儿教师也可以利用活动材料对幼儿探究行为进行引导,促使幼儿对陌生领域的探究更安全有效、更具章法。
科学实验材料的根本价值在于辅助科学实验、强化科学教育。而科学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为幼儿塑造科学精神,初步培养科学爱好。因此,活动材料的投放能为幼儿提供探究价值。幼儿能通过看、听、闻、触、尝等方式开发材料的探究价值,从材料接触中获得更多信息与思考。由此观之,科学活动材料对幼儿科学思维的激发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科学活动材料不具有针对性,是幼儿园活动材料投放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的针对性是指活动材料性质、特征与处于大班阶段年龄的幼儿的适配性。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其年龄跨度较大,活动材料应更具针对性,才能及时跟进幼儿成长思维,起到更多教育价值。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往往不具备清晰的年龄界限,造成科学区角材料适龄性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活动材料超过幼儿的理解与操作范畴,不适合大班幼儿使用。
材料存在危险性因素较多,如含重金属超标、释放有毒有害气味、具有辐射等,属于材料本身的安全问题。另外,材料过小、掉渣、造成幼儿吞咽、误食,属于安全隐患问题。此类问题都将对幼儿身心安全造成威胁。幼儿的人身安全是幼儿园教育管理的第一位。科学区角活动的创设需基于安全的基础上,材料的危险性将导致幼儿健康受到威胁,甚至对幼儿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对科学实验及其相关知识产生排斥、厌学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层次性的缺乏,将导致材料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科学区角活动材料缺乏层次性属于上升性问题。层次性指教育的关联性、思维难度的阶梯性,好的活动材料应为幼儿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功能衔接是构成材料层次性的桥梁。缺乏层次性的科学活动材料将阻断幼儿求知欲,使幼儿注意力难以收拢聚焦,不能专心于一处。如何构建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发掘活动材料的层次性,一直是幼儿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陶行知教育理念要求将教育与生活构成有效链接,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应打破环境与时空的限制,生活场景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好环境。这与教育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旨在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教育,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在生活中发掘教育元素,把握教育机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促使人更好地回归生活。因此,幼儿教师需秉承生活教育理念,利用生活化教育材料进行活动投放,从生活中发掘材料物品,发掘生活化材料的多元化性质与功能。生活化材料的选择需参考幼儿视角,幼儿教师需秉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教育主体地位,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和阅读相匹配的生活材料,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材料、物品中找到亲切感与熟悉感,提升好奇心,强化理解能力,培养科学意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例如,在领域活动指导大班“种子藏在哪里?”活动中,该科学实验将教育中心放在对“种子来源”的深度探索上,借由种子来源这一话题延伸至种子成长、开花结果这一生命轮回过程,以“种子”隐喻“生命”,启迪幼儿对生命的思考。大班幼儿的生活视域较为狭窄,对生活中植物的大部分概念停留在家庭花卉、蔬菜瓜果上,但对植物的“种子”认知不甚清晰。幼儿教师可以从蔬菜瓜果下手,借助幼儿常吃常见的蔬菜水果带领幼儿见识种子形态的丰富多样性,以此落实生活化教育。在材料选择方面,幼儿教师选择了黄瓜、柿子、苹果、猕猴桃作为活动材料,在材料应用方面,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将蔬菜与水果分成多瓣,请幼儿传看、闻嗅并抚摸,精细讲解蔬菜水果中哪一部分是种子,并请幼儿尝试形容种子带来的感受。生活化材料的投放和应用使幼儿发现了生活的另一面,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幼儿在生活中更加关注科学原理、知识的存在体现,生活教育理念由此得以传播和发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适用。科学区角活动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强化幼儿的科学兴趣。调动幼儿活动参与意识与积极性,则成为活动材料选择的关键性依据。因此,科学活动区的材料选择在参考实用性能的同时,应兼具趣味性与创意性,达到使幼儿眼前一亮、聚焦幼儿专注力、提升活动参与兴趣的效果。幼儿教师可以选取富有魅力的活动材料,以活泼明艳的颜色、平滑舒适的触感、富有变化的功能、可爱搞怪的造型为佳。幼儿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点与时下流行的幼儿影视动画元素,为活动材料注入流行元素,使幼儿对活动材料产生持续性兴趣,紧跟活动思路,提升活动参与度。
以“小木工”科学活动为例。本活动主题旨在通过对“小木工”这一身份角色的认知以及发生的故事,进一步了解中国家具和传统木工艺,认识木工这一职业常识,汲取木工职业品格,为幼儿塑造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该活动主题距离幼儿生活经验较为遥远,幼儿对木质家具、建筑和工艺品具有清晰概念,但难以通过生活经验想象物品生产的过程,且动画、影视信息中有关于木匠、木工的知识画面较少,该内容对幼儿来说具备一定的理解难度。幼儿教师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选用玩具刻刀、锤子、凿子、刨子和锯子,在科学活动前期请幼儿传看,并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会用到这些工具?他们都能用来干什么?”幼儿教师为幼儿播放动画视频《快乐小木匠》,请幼儿结合动画片情节谈谈小工具的用途。幼儿用简单的语言形容对工具们的看法。幼儿教师再请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请幼儿用不同小工具模仿动画片中小木工们的工作动作,表演劳动场景。幼儿教师借机普及优秀品质,落实精神教育。这样,富有趣味、造型新奇可爱的木工工具玩具,将多环节科学活动串联起来,幼儿认知兴趣得以充分激发。
幼儿安全是活动材料甄选与应用第一考虑的问题,也是原则性要求,幼儿园活动创设应以守护幼儿身心安全为前提。因此,在活动设计与材料选用过程中,幼儿教师需注意材料危害的排查与材料应用安全隐患的预判。前者属于材料本身带来的问题,幼儿教师应严格排查活动材料的来源渠道,定期检查材料完好程度,剔除破损、尖锐材料,减少活动事故发生。后者属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产生的危害,如踩着饮料瓶滑倒、误吞玻璃珠等。这意味着幼儿教师还需在活动执行过程中紧密观察幼儿个体实践行为,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清晰的预判并及时叫停,确保幼儿的操作安全。
例如,在“垃圾分类”活动设计中,本活动主题与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常识息息相关。垃圾分类隶属于生活化科学常识,与“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环保意识”“污染问题”息息相关。而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正是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点目标之一。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本活动开展生活方式教育,为幼儿普及垃圾分类常识,促使幼儿对垃圾流向产生具体认知,从而树立环保观念。
幼儿教师设计“垃圾分类小卫士”活动,放置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个垃圾桶,并提供一些垃圾材料,请幼儿根据前期常识展开思考,为垃圾进行分类。幼儿教师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应优先选择安全性更较高的材料,如柔软的果皮、塑料瓶、旧衣服、旧电子产品、电池、荧光棒、药品包装、瓷砖等,依次排除材料安全隐患。在材料应用环节,幼儿教师请小朋友戴上塑胶手套,一次一个,采用安全的手法拿取垃圾材料,轻拿轻放,保证幼儿操作安全,以此发挥活动材料的安全性价值。
培养科学思维、促进思维能力培养,是科学区角活动的教育目标之一。科学探究需要幼儿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因此,科学活动材料以诱导幼儿思考、具备丰富探究信息为佳。富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成为科学材料投放的首选,层次新材料以材料之间关联性强、材料本身可探究价值高、材料流程跨度大,难以直观生成步骤为主,为幼儿设置一定思考障碍,助力激发幼儿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幼儿科学思维的活跃。
以“雨从哪里来?”科学活动为例,本活动围绕“雨的诞生”展开,需幼儿教师通过实验模仿雨滴形成的过程,以此为幼儿普及科学常识,促进思维活跃。该实验活动较为严谨,需制造冷热交替的温差,以促成水滴的凝结。幼儿教师需采用与火、冰相关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具备一定的操作难度。在材料选择方面,幼儿教师考虑到实验的严谨性与幼儿的思维能力,选择酒精灯、烧杯、玻璃片、三脚架、火柴等材料投入实验;考虑到幼儿安全问题,该实验以实验前触碰和实验观摩为主。幼儿教师请幼儿在实验开始前轮流在桌面抚摸、研究实验器材,猜测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以此形成自主探究思维。在进行酒精灯探究时,幼儿难以直观地猜测其用途,幼儿教师请幼儿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幼儿闻到酒精的香味,看到酒精灯中的透明液体,猜测与酒有关系。幼儿教师又提醒幼儿“酒具有燃烧的特质,可以用作燃料。”幼儿继而联想到“用来烧火”这一功能。幼儿教师引导幼儿依次展开猜测,幼儿思维得以充分激活。
“实践探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体现了科学精神中严谨、求真的部分。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实验来佐证,因此强化幼儿实践能力,成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材料选择参考条件。科学活动的教育主体、活动参与主体是幼儿,幼儿教师应以幼儿的思考意志、理解能力为参考依据,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材料,使活动材料性能与特质贴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理解、接受能力,以此提升幼儿对活动材料的认可度与接受度,提升幼材料应用与接触频率,以此提升材料投放价值,提升幼儿的活动实践效果。
例如,在“宝贝厨房”活动设计中,本活动重点在于“营养知识”,使幼儿通过科学活动了解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克制不良饮食爱好,促进身体健康发育。幼儿教师想通过食物制作、设计等方式达到活动教育目标,因此设计“健康三明治”活动,请幼儿从家中带来制作三明治所用的健康食物材料,在“宝贝厨房”主题活动中进行自主制作。幼儿从家中带来切好的鸡肉、生菜、水果片、面包等材料。为营造活动氛围,强化幼儿实践能力,幼儿教师准备了塑料案板、盘子、杯子、叉子等安全性高、不易打碎的厨房用具,并为幼儿准备厨师帽与厨师围裙,请幼儿在宝贝厨房中尽情发挥创意,进行食物组合。制作结束后,幼儿教师可以请幼儿相互品尝食物,分享食物,谈谈三明治材料的选择原因和健康理念,回归本活动教育主题。该活动材料的选用兼具实用价值与美感,对烘托活动氛围、强化幼儿实践能力起到有效帮助。
综上所述,从生活教育角度出发,投放生活化材料,有助于打通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关联;从兴趣角度出发,材料的选用应激发幼儿科学爱好;从安全性能角度出发,幼儿园应严格甄选材料渠道;从教育价值维度出发,科学活动材料的选取应兼具针对性与层次性,以此强化教育效果;材料的投放原则需围绕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和安全问题展开,使幼儿获得健康、积极的科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