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玲
摘要: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渠道发展,传统的心理课堂提问方式难以引发高中学生的共鸣和体验。基于“话题引入—情境模拟—观察反思—讨论分享—总结迁移”的情境式心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预设性、生成性提问策略的时机选择、内容设置等探讨,侧重心理课堂提问的引导性、领会性、分析性和过程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性及多向交流互动的体验感,从而將课程知识理解、内化,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式;心理课教学;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3-0026-02
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指教师所具备的处理师生问答互动的基本知识、经验、技能等,包括对提问的时机、对象、内容的指向和集中,同时也包括教师对非语言行为和非认知因素的运用等技巧。
一、心理课教学的提问类型
大卫·库伯认为,学习过程要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到行动应用四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经历从感知者、观察者、思考者到实践者之间的角色转变,教师的提问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习者建立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认知。
心理课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提升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问更需注重对学生心理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侧重于引导性、领会性、分析性和过程性,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及多向交流互动的体验感。心理教学强调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情绪的认知以及方法的应用,一般分为预设性提问、现场生成性提问两种类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中,增强互动和体验感,获得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将课程知识理解、内化,提升心理品质。
二、心理课提问的时机选择
心理课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而言,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塑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选择合适的时机,能够助推课程进展。情境式心理课通常包括“话题引入—情境模拟—观察反思—讨论分享—总结迁移”五个教学环节,通常而言,预设性提问一般会设置在“情境模拟”“观察反思”两个环节,集中在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方面,如“你在活动中观察到了谁”“你认为那个时候他想要做些什么”“如果你是他,可能还会做哪些”等。此类提问不涉及评价,而在于引发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理解当前情境下个体的心理变化。
现场生成性提问在“讨论分享”环节最常用,要求教师基于学生分享的内容、当下的情绪等进行延伸提问,如“我听到同学说你很幽默,你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很认同,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特点是同学们并不了解的吗?”“我好像看见你和身边的同伴会心一笑,你们的想法、作品有什么共同点?”等。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快速带给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深入提问中强化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特别要注意的是,对课堂里学生比较特别的反应,教师需要有足够的教学智慧进行生成性提问和反馈。
三、情境式心理课的提问策略
情境式心理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提问需要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要求、教育个体选择恰当的提问内容及提问方式,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意志品质培养、人际适应教育等以恰当的切入点融入当前的课堂情境,既保证学习的时效性,也让学生在思考和体验中,完成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一)“话题引入”环节的提问
在“话题引入”环节,预设性提问方式使用较多。教师通常会以生活中出现的案例或影视作品等来设计提问,这类问题带有悬念性、共鸣性,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以情绪认知为主题的心理课,教师以《头脑特工队》中出现的四个人物来导入,“他们四个人物让你想到什么”“如果对应四种情绪,分别对应的是什么情绪”“对应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等,热门有趣的影视作品可以充分带动学生的思维,及时关注问题,快速投入教学情境。
(二)“观察反思—讨论分享”环节的提问
在“观察反思—经验分享”环节设计提问时,观察反思采用的预设性提问强调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讨论分享中更注重基于回答进行生成性提问,着重对学生思维深度、情绪认知的提问和反馈。
1.“观察反思”环节
观察反思是学生个体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自主体验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亲历活动整个过程的观察和反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问题,一方面是直观的提问,对学生所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内容提问,让学生的体验由感官到内心;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体验进行提问,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绪。
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先列好预设观察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提纲观察思考。如以自我认知为主题的心理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以画自画像的方式来自我认知,同时自我观察作品,然后在小组内传阅观察组内其他同学作品。直观的提问通常会以“这幅作品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你运用最多的色彩是什么”等;体验的提问是“作画过程中你感觉什么地方有困难”“这幅作品让你有什么感觉”等。
2.“讨论分享”环节
讨论分享是心理课堂的团体动力作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个体表达分享在参与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认知,教师在此阶段的提问基于学生的现场回答生成,强化帮助学生梳理内心的体验感受,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对事物、知识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或观念。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分享中的情绪和情感契机,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行为,而对学生分享观点的尊重、倾听时的专注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样,在上述自我认知课堂上,学生分享自画像作品,教师需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表达设计提问,如“这幅作品最能表现你的是什么地方?”“同学们感受到这幅作品与他现在形象反差大吗?表现在什么地方”“你满意作品吗?”“如果可以改变,你希望什么地方进行调整”“有这样感受可能的原因会是什么呢?”,等等,让学生对自我认知进行修正,对个性的培养和塑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总结迁移”环节的提问
“总结迁移”环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心理课堂上,教师可采用让学生分享课堂感受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教学目的。预设性提问一般会以“在这节课里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对自己有什么新的认识”“在生活中有什么启发”“与你以前的认知有什么差异”等来设置。对部分认识较为深刻或言行特别的学生,教师还需要进行生成性提问和反馈,帮助学生总结梳理课堂里积极的、有意义的表现,助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迁移课堂知识。
四、情境式心理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在情境式心理课程中,恰当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但同时我们也需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的个别化倾向
在心理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情绪感受的引导,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分享和引领,可能会忽略全体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将个体情绪处理放入全体同学中,使学生个体获得朋辈心理支持,将个体经验与集体感受融合,以个体为例,引发集体的思考互动,催化引导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
(二)教学的个人化效应
在情境式心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推动者,在师生互动中,这点尤为明显。教师既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不同方式,针对性引导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出现个人效应。提问是在教学进程中自然生发,并非为提问而提问,而需要教师善于将心理体验与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整合现场资源来设计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这样的提问才能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提升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 弗里茨.B.西蒙,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M].于雪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2] 隋千里.深度学习理论下提升高中心理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0):19-21.
编辑/刘 芳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