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初探①

2022-03-22 12:07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批判性

韩 龙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初探①

韩龙

(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本文探讨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和量化评价。课程设计上,尝试运用导读课、批判性阅读示范课、专题研讨课、阅读成果展示课、写作成果展示课、拓展阅读课6种不同任务的课来完成整本书阅读。量化评价方面,介绍了阅读过程与写作成果的量化评价办法。探索了一种运用批判性阅读方法结合量化评价来开展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有效策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量化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要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把《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十八个任务群之一,贯穿教材必修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教材全程,足见新教材对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重视。

一、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认识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使用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任务是《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所教的“乡村社会学”的讲稿,后来内容经过整理辑录而形成《乡土中国》这本书。它是一本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学术著作,被称作“人类学实地调查的里程碑”。该书不只有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微观调查,更多的是宏观视角的理论思辨。虽然文本只有七万多字,文风又比较通俗,但大多数高中学生还是觉得学术性强,术语多,理解难,不知如何读,加之对书中所写“乡土中国”社会状态比较陌生,读不下去,实施整本书阅读有一定挑战性。而一线的语文教师对于必修阶段教学内容没有选择余地,必须直面困难解决问题:在领会“课标”精神、明确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确定《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并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整体规划,以及有效的指导和监控。[1]

教材编者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使学生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乡土中国》不在学生阅读的“舒适地带”,是超越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读起来“费劲”的书。教师要通过导读,鼓励学生挑战阅读高于自身认知水平的有价值的书籍。“有价值的书籍,特色在于它高于一个时期的平均认知度,能穷千里目,是攀登更上一层楼的结果。它其实志在精神的喜马拉雅高峰,它提高着而不是降低着,也不是迎合着大众,其认知水准绝不能比平均认知水准更愚蠢与更低下。”[2]所以,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尝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施计划思路如下:教师在让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前,先进行导读课, 让学生了解阅读目的,激发阅读兴趣,坚定阅读决心。再通过批判性阅读示范课,教会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深入挖掘著作的内涵。经过几天的阅读后,教师收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过程中所写的优秀习作,进行一课时的批判性阅读成果展示,既能检验学生阅读成果,还能激励学生阅读劲头,促进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提升阅读深度。学生按照批判性阅读的要求完成阅读作品后,开展专题研讨课,集中解决疑难问题,能更好解决多数学生的困惑,提升阅读深度。再组织写作成果展示课,展示学生阅读文本后所写的心得体会、阅读感想,可以训练学生的读写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笔的习惯。拓展阅读课,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乡土中国》相关或类似的书籍,把阅读的初步体会进行分享展示,既可以进一步锻炼批判性阅读能力,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可以设计成6种不同任务的课,用时一个半月完成。

1.导读课是开启阅读的第一步

上好导读课,是顺利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导读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坚定学生的阅读决心。

导读课,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起点,寻找阅读教学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通过介绍《乡土中国》书籍的版本、主要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传递“这一类”书籍的类型化知识等。[3]让学生明白,这本书虽然阅读有难度,但是读懂了“这一本”书,就能读懂“这一类”书,而培养读懂“这一类”书籍的基本技能,将会让自己终身受益。通过如此激趣导读,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学生有了读书的热情,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学生如果没有建立起读书的冲动,在阅读时,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

2.批判性阅读是主要阅读方式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模式,很多人读书不思考,不质疑,这样是读不好学术著作的。而批判性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读书模式,读书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书中出现的每一个新名词、新结论,读者都应该进行思考、研究,要进行质疑。有人说,一个完整的批判性阅读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关键词:理解、分析、综合、推理、质疑和反思、权衡和评估,建构价值、得出观点,由此可见,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是一种较高水平的阅读模式。

《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学生阅读书中的学术语言有一定的困难,选择进行批判性阅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进行批判性阅读,其实也是可粗可细。粗读可以找关键词、核心概念,细读可以研究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含义。这与教材总编温儒敏先生关于《乡土中国》阅读要先“粗读”再“细读”的阅读主张是一致的。[4]

“批判性阅读示范课”,是名家阅读方法的展示,也是教师精读的示范,对学生阅读方法形成引领。教师示范之后,学生再严格按照教师阅读的批读程式进行阅读,就能更好掌握这种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

学生学习批判性阅读方法,在《乡土中国》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练习,可能有的学生做得好,也会有学生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适时地开展“批判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对能够认真实践批判性阅读的学生就会成为一次激励,而对于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学生也是一次好的学习机会。而且,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关注,会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完成《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阅读活动。

3.专题研讨课是答疑解惑的关键

当学生都认真进行阅读了,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能够提出问题是进行深度阅读的基础。问题提出,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可能给学生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所以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把问题集中起来,能够通过学生间讨论自行解决的问题就此解决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师生共同进行专题研讨。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无焦虑情绪41例(82%),存在焦虑情绪9例(18%),其中轻度焦虑的5例(10%),中度焦虑4例(8%);对照组患者无焦虑情绪32例(64%),存在焦虑情绪18例(36%),其中轻度焦虑的10例(20%),中度焦虑6例(12%),重度焦虑2例(4%)。两组比较,观察组存在焦虑情绪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1,P<0.05)。

专题研讨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措施,能对学术类文本中的关键概念和问题进行更深层的解读。

4.写作是阅读成果的最好呈现

读写一体,读是输入,写是输出,无论是写作成果展示课,还是拓展阅读课,都是以写为载体。在认真完成一轮《乡土中国》阅读后,把学生阅读过程中写的阅读札记、阅读分析、阅读心得、阅读感想集合起来,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既能对学生进行鼓励,也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另外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深度,还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写作成果展示课要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还要让学生评价,这个过程是表扬激励,也是交流互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优秀文章或者写作片段要印出来,让大家进行深入阅读,这样会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写作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交流,还能监督学生写作,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必须认真且原创。

5.拓展阅读是对批判式阅读方法的有效训练

学生认真读完《乡土中国》,阅读层次会有一个提升,然而书卷浩繁,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主动练习批判式阅读方法,学生很快又会回到阅读不动笔的老样子,所以为了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要适度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可以选择读费孝通先生的其他作品,比如推荐读他写的《乡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读其他的学术名著,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等。对学生进行分组,不要求统一读一本书,一组读一本,再进行汇报交流阅读成果即可。

阅读一本好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当然前提是要能够进行深入阅读,最好是批判式阅读。如能坚持对这样的学术名著进行批判式阅读,学生的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是教师激励和督促学生的有效手段。《乡土中国》作为一篇学术著作,阅读难度大,教师要激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可以制定一份阅读过程量化评价表,对作品的阅读过程进行量化评价。量化表的制定要符合学生阅读的认识层次,由粗到细,让学生逐步细化,并且要让学生参与到量化表的制定当中。学生对量化表制定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学习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过程。

1.阅读过程量化评价表的特点

阅读过程量化评价表的制作不宜复杂,但要充分体现教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概念的理解、说理的逻辑等。量化评价表还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应用于全书的每个章节。量化评价表还应该体现一定的鼓励性,不能把学生的阅读习惯禁锢在量化评价表的框架内,要鼓励创新。

2.阅读过程量化评价表的制作

阅读过程量化评价表应包含四个角度:内容理解、说理逻辑、批阅状况、阅读感想。制表如表1:

表1 阅读过程量化评价表

量化评价的标准以“差序格局”一章为例。内容理解上,对本章核心概念“差序格局”的概括理解要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力求用更准确的语言表述概念,要通俗易懂让每个人都能看懂,不能再像原作那样完全用学术性语言阐释。

批阅状况方面,要求能够运用批判性阅读的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呈现方式清晰醒目,表达准确。这个标准能更清楚地展示每名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读书态度和实践情况,态度决定高度,有认真的读书态度才能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感想方面,要求能够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写作阅读心得、阅读感想,或者能够针对文章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个评价角度,每个角度分值均为15分,总分60分。

制定量化评价表后,向学生动说明量化评价的要求,在学生按要求读完每个章节后,班级发量化评价表,学生先自评,再进行小组成员互评两次,然后进行教师评价,四个分数取平均分。开始评分时,因为每人的评价尺度不同,得分会有较大的主观偏差,但是经过几个章节的自评、互评、师评的磨合,学生就能较好掌握打分尺度。在给自己打分、给同学打分的同时,学生也会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才会取得更好效果。当然阅读是一个具有很强个性化特点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强调个性,强调创新,越是有个性、有创新的批判性阅读成果,越应该给高分。有了量化评价成绩,教师在组织批判性阅读成果展示课的时候也就有据可查,师生更容易把用心用情、富有个性或有创新的阅读成果选拔出来,供学生交流品鉴。

制定阅读过程的量化评价表,对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问题,以及发散学生思维、开拓视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写作成果的量化评价

学生的阅读感想、阅读心得都纳入阅读过程的量化评价当中,但是学生对《乡土中国》这样一本学术著作,即使用批判性阅读方式细心阅读,多数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阅读困难,阅读后所写的感想、心得质量也乏善可陈。

所以教师如果想得到更多高质量的写作成果,显然还需要另做设计。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是一种有效途径。例如,选取《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血缘与地缘》四章作品,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以书中写作思路为导向,以本地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为研究内容,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以一周为时限,然后小组交换调查信息,再给三天时间撰写调查报告。学生有了鲜活的资料,打开了写作思路,写作自然言之有物。但是一节课展示文章有限,所以还是要制定量化评价标准,只有打分高的文章才有展示机会。社会调查报告量化评价从内容、结构、情感三个角度进行。制表如表2:

表2 社会调查报告量化评价表

写作内容方面要求,作品必须原创,观点鲜明,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简洁,表达清楚,对相关章节的把握要准确,能够结合本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现实反观文本,理解文本内容。评价分数0-30分。结构方面要求,中心突出,层次清楚,能把《乡土中国》相关章节的内容与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机结合。评价分数0-15分。情感方面,要求能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积极健康,客观具体。评价分数0-15分。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深入阅读《乡土中国》,并能展开社会调查,结合文本进行读写训练,学生收获满满。选拔出来的社会调查报告分享完后,再把所有学生作品装订在一起,供学生翻看。这样就组织学生完成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学生看着他们书籍上每页留下的痕迹和读书笔记上一段段、一篇篇的阅读感想,以及班级装订的厚厚的社会调查报告,获得感十足。教师再给学生推荐拓展阅读书目,很多学生都兴味盎然地投入新的阅读当中,而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积累的阅读经验,或许能让他们受益终身。

综上所述,对《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开展整本书阅读,难度不小,教师只有细心指导到位,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深入阅读,学有所获。而教会学生运用批判性阅读的方式来研读这本书,再不断进行量化评价进行监督,开展展示课进行鼓励,开展研讨课答疑解惑,通过运用批判性阅读方法,结合量化评价来开展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策略是十分有效的。

[1]顾之川.怎样阅读《乡土中国》?[J].语文建设, 2019(23):4-7.

[2]王蒙.生活里那些不同的脸[J].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0(12):38-39.

[3]任明满.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施探讨[J].语文建设, 2018(18):9-13.

[4]温儒敏. 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9(12):4.

①本文系课题“新课标视域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学习评价策略研究”(立项编号:G214068)的研究成果。

G633.33

A

1673-4564(2022)06-0155-04

2022—07—26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批判性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