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2-03-22 12:06宁业勤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德育思政院校

宁业勤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宁业勤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课程思政是达成立德树人战略并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孤岛”与“两张皮”等问题的一种策略,实施好这一策略首先要从专业、课程及课程单元等三个层面准确定位其德育目标。在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特别是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而挖掘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目标定位;特殊性;元素挖掘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下,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呈爆发性增长,改革实践也在高校和教师的努力下尝试着推进。然而,走过改革初期步入深水区之际,诸多问题不断涌现,从实践的角度厘清相关问题对推进改革更有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属性与目标定位

课程思政究竟是什么。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理念,如“‘课程思政’是指导高校各门各类课程充分发挥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新时代教育理念”[1];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方法,如“必须旗帜鲜明把‘课程思政’作为方法来实施,而把‘课程思政’看成课程,或仅仅视为理念,有可能会使‘课程思政’误入歧途,或无所适从。”[2]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实践活动,如“‘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3]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模式,如“作为一种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课程思政’的应运而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次创新。”[4]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形式,如“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5]上述多视角界定,足以证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复杂性。结合“课程思政”的产生及相关政策文件,我们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策略。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理念是观念形态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受制于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是实施某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策略则是多种方式、方法的综合;教学模式则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由此不难看出,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方式、方法与形式,不是更具体的实践活动,也不是理念与模式,而是达成立德树人战略并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孤岛”与“两张皮”等问题的一种策略。

实施好课程思政这一策略首先要从专业、课程及课程单元等三个层面准确定位其德育目标。在专业层面上,可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一是普遍性德育目标,即作为大学生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二是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即院校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共有的被突出要求的德育目标,如院校校训所期望的育人目标、院校因所有专业的相近性而共有的目标;三是专业核心素养,即基于职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该专业各种就业岗位与方向共性育人目标的提炼。在课程层面上的定位,首先要紧扣专业德育目标,其次要考虑到课程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知识逻辑体系,总体把握知识与技能背后所蕴含的德育要求与德育内容。从课程的不同类型来看,公共基础课程重在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专业课重在专业行业规范、职业道德与核心素养、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等;实践课重点关注创新精神、劳动精神、专业素养等。单元德育目标是课程德育目标的细化与丰富,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依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同一专业下的各课程和同一课程下的各单元在德育目标上的相互关系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单一独立型,即各课程或各单元德育目标相对独立,从而构成一个清晰明确的体系;二是重叠游离型,即各课程之间或各单元之间在德育目标上可重复出现,它们起着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性

在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照抄本科院校的做法,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才能确保建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学生的特殊性。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源上,高职学生来源多样,有普高生、中职生、社会扩招生等,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思想道德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二是在学习上,高职学生目标不清晰、兴趣不浓厚,厌于学习理论知识特别是说教类思政知识,自控能力较弱,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不强,文化基础薄弱,面对学习压力不能勇于应对,求知欲不强,缺乏自信心,形象思维能力强,更愿动手操作。三是在心理表现上,高职学生自立意识强,喜欢表现自我,有强烈的自尊心,乐于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大多能与人和谐相处,有一定的抗挫能力,但面对自己能力以及没有希望的未来又表现出诸多自卑,失落与伤感常造成心理困境,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看待问题不全面不深刻,容易感情用事。四是在思想政治道德与价值观上,高职学生整体上积极、健康、向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但系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政治立场不够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会出现分离,易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会出现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一些偏激想法,不能以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法律意识淡薄。

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它所遵循的是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地位。第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应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应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6]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决定了课程内容体系的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备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呈现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动手、会操作;所学内容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为社会所用,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确保课程教学取得实效,使学生顺利就业且以高素质受到用人单位欢迎。[7]

2.高职课程思政的特殊性

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上几乎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此规模的受教育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存在更多问题。这就决定在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更为重要也更紧迫。其次,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德育内容上应更强调以下方面:一是职业素质与岗位素质,前者包括诚信品质、责任意识、敬业、合作与创新精神以及沟通等方面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后者包括某一具体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如医护人员的耐心、爱心等;二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是高职学生在职场岗位上应具有的职业品质;三是职业理想,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最后,应坚持“三结合”德育原则:一是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了解学生面临的普遍心理困境和实际问题,关注学生来源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二是结合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人物与事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与判断,强化正在形成或摇摆中的道德信念;三是结合专业技能培训,在实践教学中积极融入德育。

三、高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挖掘思政元素应依据已定位的德育目标以及课程内容进行。相对专业课程而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特别是人文素质类课程思政元素更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类公共基础课程,在德育课程体系中最接近思政理论课。该课程既是对学生开展德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内容又是其他公共课程或专业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中用以融入的系列思政元素。结合相关文件要求与课程内容体系,我们定位该课程德育目标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树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自觉传承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提升政治素养,培育理想人格,增进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使学生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依此目标,该课程实施德育可设计框架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德育框架

单元主题单元德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育人内容与目标 中华文化概述价值观念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理念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与政治结构培养家国情怀、民本思想与文化认同 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培养崇尚自然、爱好和平、维护统一的价值追求与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民族精神 文化的核心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培养崇德弘毅、诚信守责、关爱社会等价值观,树立和平统一、天下大同的人生理想 哲学思想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观念及其思想内容儒家哲学思想培养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以及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 道家哲学思想培养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超脱豁达、知常达变的人生智慧 法家哲学思想培养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 古典文学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唐诗、宋词、小说、戏剧等发展成就及其特征唐诗(盛唐诗歌、李白与杜甫的艺术创作)培养刚健、进取、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宋词(南宋词作风格、李清照与辛弃疾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戏剧、小说(时代背景、作品内容及人物命运)培养扶危济困、关爱社会、心存善念、弘扬正义等优秀品格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传统艺术文化自信人文精神书法、国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发展及其成就;古代艺术审美特征传统艺术的历史发展激发学生自觉弘扬、传承与创新传统艺术文化 传统艺术的伟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培养形神兼备、中和含蓄的审美取向以及由美入善、德艺双馨的价值追求 古代科技工匠精神爱国主义天文历法、四大发明、中医药、农业等方面发展及其成就古代科技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古代科技人物培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古代科技的被超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 民风民俗政治认同文化自信节日、饮食、服饰等民俗发展及其特征节日(春节等)培养圆满祥和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饮食(习惯、茶与酒等)培养文化认同与自信 服饰(民族服饰等)培养多元、包容与团结的民族观念

[1]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2]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3):114-119.

[4]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12):66-69.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19288.html.2022-04-05.

[7]宁业勤,楼世洲.高职院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和实践[J].江苏教育,2020(10):20-25.

宁业勤(1973—),男,江西九江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G642.0

A

1673-4564(2022)06-0032-03

2022—06—26

猜你喜欢
德育思政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