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出圈”与“破圈”

2022-03-22 08:12汪彦君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破圈出圈人民网

汪彦君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语映照时代特点与生活变迁,随着网络时代的繁荣发展以及新媒体“泛娱乐化”的影响,以“圈层”为基础的各类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并催生出了多元并存的圈层文化,为网络语言的繁荣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以“圈”为话题的“出圈”“破圈”等流行语高频率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成为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宠儿。本文试通过对“出圈”与“破圈”词义变迁以及流行原因的考察解读,来增加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的认识。

二、“出圈”与“破圈”的词义变迁

(一)“出圈”辨析与词义变迁

最理想的文字应该是一个字只有一个写法(拼法),一种读音,一个或者相近的一组意义。[1]而“圈”字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个读音,并且在其中“juàn”和“quān”两个读音下,产生了读音、意义都不同,而词形十分相近的词——“出圈(儿)”,下面进行简要辨析:

在造字之初,“圈”为名词,据《说文解字》解释:“养畜之闲也。从囗,卷声。”现在我们读作“juàn”,表示养牲畜的棚或栏,比如猪圈、牛圈等。词语“出圈(chūjuàn)”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释为方言词,与“起圈”同义,意指“把猪圈、羊圈、牛栏等里面的粪便和所垫的草、土弄出来,用作肥料。”如:

(1)这些人要是有了多余的工夫,光社里的杂活——像出圈、垫圈、割蒿积肥……——就够做了。”(赵树理《三里湾》)

随着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圈”增添了新义项和新用法,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为了区别词义、区分词性,一些义项就改变了读音。当“圈”表示“区域、范围”时,读作“quān”,《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出圈儿(chūquānr)”是个儿化词,意为“比喻(言行)越出常规或一定范围”,使用中有时含有贬义,如:

(2)凭周沛耕的才华,利用业余时间辅导高考班,或编写高考复习题,年年变点儿不出圈的小玩艺儿,定会获利丰厚。(1994年报刊精选)

(3)对少数不遵守纪律的人不能撒手不管,谁出圈,处理谁,不然一条烂鱼腥一锅。(《人民日报》1995年08月12日)

而本文讨论的对象“出圈”,读作“chūquān”,是近年新流行起来的网络词语,它在语音上与“出圈(chūjuàn)”相区分,在词形上与“出圈儿(chūquānr)”相区别。流行语“出圈”词义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官方媒体人民网中新词新义的使用时间为大致梳理顺序,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圈”源于饭圈文化,“圈”意指追星的粉丝这一群体,“出圈”表示明星因某次热点事件突然爆火,知名度提升,走出粉丝的小圈子,进入大众视野。请看下面的例子:

(4)《流量歌手想“出圈”,需要离开舒适区且更努力》(人民网2019年11月07日)

(5)凭借传神表演不断出圈的沈腾、张子枫、富大龙等,在吸引年轻人关注的同时,将国家宝藏的故事生动地传递出去。(人民网2021年01月06日)

第二阶段,所“出圈”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明星本人,影视剧、综艺节目、音乐等明星的作品超出既定粉丝的传播范围,被更多圈外人所熟知,我们也称其为“出圈”,再看下面的例子:

(6)电影《宠爱》不仅在刚刚过去的跨年档赢得冠军,更把热度延续到了2020年开年,成为首部成功“出圈”的国产宠物题材电影。(人民网2020年01月09日)

(7)此次《三十而已》引发的观剧热潮称得上彻底的“出圈”。(人民网2020年08月06日)

第三阶段,由于网民迎合时尚的心理,“出圈”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其使用领域也逐渐从娱乐圈扩展到各行各业,比如商业、食品、体育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词义也出现泛化现象,形容“人或事物超出原本的领域,寻求更大的公共性,获得广泛的关注与认可,知名度提升。”如:

(8)外资入琼快速“出圈”的背后,是海南自贸港引资竞争力的“出圈”。(人民网2022年01月28日)

(9)《让临夏美食更“出圈”》(人民网2022年02月08日)

(10)本届冬奥会不仅是中国举办的又一次盛会,也是中国冰雪运动“出圈”的重要标志。(人民网2022年01月25日)

(二)“破圈”探源及词义变迁

“出圈”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表达形式在网络中传播、流行,也为“X圈”词族中“破圈”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且,“破圈”的词义发展历程和“出圈”相似,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出圈”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与“破壁”“破层”连用,形成联合词组“破壁出圈”“破层出圈”,如:

(11)疫情催生“宅经济”,还让电商直播破壁出圈。(人民网2020年05月13日)

(12)基层检察长们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和建议——让检察新闻破层出圈,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人民网2021年04月29日)

其次,短语受到词语双音化的影响,逐渐凝固成一个复音词“破圈”,如:

(13)《圆桌论坛:党史故事如何破圈传播》(人民网2021年10月17日)

“破圈”中动词“破”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突破;破除”,“圈”即“圈子”,该词同样最早应用于饭圈,指人或作品突破自己所在的圈层,从熟悉的小圈子走到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圈里去,得到更多人的接纳、认可。此时“出圈”“破圈”属于语言中的同义现象,可以相互替换。如:

(14)如果说2017年第一档说唱类综艺节目让说唱音乐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并成功破圈,那么今年的综艺节目和音乐市场已经成功将说唱音乐推成了潮流。(人民网2020年10月28日)

(15)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近期,不少红色影视作品频频“破圈”,吸引众多青少年观众成为粉丝。(人民网2021年06月29日)

最后,“破圈”的使用范围同样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如:

(16)地产、家居、家装、家电等品牌企业,联合推出百亿补贴活动,探索在泛家居领域的产业融合破圈联动,扩大内需,将消费需求充分释放。(人民网2020年08月12日)

(17)今年的上海书展跨界“破圈”,力推线上线下同步、“圈”内“圈”外共享的“融合型书展”。(人民网2020年08月19日)

(18)《生态、科技“破圈”交互锦江边再增一个带状公园》(人民网2021年07月19日)

此时,“破圈”的词义已从原义引申出新义,我们暂且将新义释为“主体溢出自己的圈层范围,以开拓的姿态进行改变、创新,打破领域间的壁垒,旁及其他领域的工作,在传播方面取得广泛的影响力”。与“出圈”不同的是,“出圈”需要对自我进行突破,强调获得大众群体的某种共鸣;“破圈”旨在打破各个圈层之间的壁垒,寻求不同领域间的合作,进行创新、分享、融合。其背后的基本逻辑就是: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达到天花板之后,只有跨界联动才能实现创新和延伸。特别是当下“百花齐放”的文化内容生态下,圈层之间可能会围绕某一个微小的支点产生共振,突破边界,开拓出更加广袤的市场。[2]10从这个意义上看,“出圈”是“破圈”的基础,“破圈”为“出圈”的升华。不仅如此,除了“出圈”“破圈”外,还有“入圈”“融圈”“建圈”“炸圈”等“X圈”形式的词语也逐渐发展起来,如:

(19)在产品圈层层面构建认同,以心理连接入圈的同时跨越圈层传播实现破圈。(人民网2021年11月25日)

(20)《南京溧水:跨界融圈,加速迈向南京南部中心》(人民网2021年05月14日)

(21)进一步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动能,成为成都的必然选择。(人民网2021年11月25日)

(22)全网掀起了对传统文化从“出圈”到“破圈”再到“炸圈”的热烈讨论,网友还纷纷化身节目的“自来水”在网上安利。(人民网2022年01月21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出圈”“破圈”的演变路径描绘如下:

图1 “出圈”与“破圈”的语义演变关系图

三、“出圈”和“破圈”的流行原因

“出圈”和“破圈”作为流行语在网络社会与日常生活中流行传播,并被主流媒体平台广泛使用,究其原因,不外乎语言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

1.词语缺位的需要

“出圈”“破圈”词语产生之前,必然经历知识生产和经验供给等“量变”行为的积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现象越发富有共享性和开放性,每个网民都拥有独立的话语表达权,能够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观点、审美趣向和文化喜好。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些小众圈层在互联网技术与社会现实的推动下会不断积蓄自我生长能量,带着扩张和征服的张力,将其文化从边缘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心,抑或是发生圈层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获得更多网民的关注及文化认同。[2]9此时,固有词汇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常态化语言需求,新的意义亟需新的表达形式来概括总结。当需求及知识的积累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助推“出圈”“破圈”词语的形成成为必然。“出圈”“破圈”的出现,填补了词语的空缺,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贡献出适时的力量。

2.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理论的推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体思维方式。其本质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相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性,从而用已知的事物来认知、概括、表达新概念。“出圈”和“破圈”的形成便受到了“容器隐喻”的影响,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3]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到:容器隐喻将本体(多是一些抽象无界的事物)视为一种容器使之有形有界,从而便有了内外、进出之别。以“圈层”为单位的社会群体被看作“容器”是容器隐喻的一个重要类别。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认知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容器,在亲密关系之内的被视作处于同一容器内,关系紧密;在亲密关系之外的被视作处于容器之外,关系疏离。基于容器隐喻的认知基础,当人们对圈层关系进行界定和解读时,会不自觉运用容器隐喻,把个体看作是具有边界的容器,进而将“内外”方位投射到与他人的关系上来,形成圈层关系的内外划分。除了社会群体之外,我们还会把圈层文化、活动范围、秩序规则等原本抽象的、无明显界限的存在,经由隐喻手段使之成为有界的容器,人们位居其中,就形成了亲密的关系,隐含着一种束缚包围状态,而“出”“破”表示我们可以勇敢突破、置之其外。这些外在特征与动作赋予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的特点,化无形为有形,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从而对于人们更准确快速地把握、使用、传播词语有着显著的推动意义。

3.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影响

语言的经济原则,由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是语言演变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在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的前提下,用最少量的语言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4]在信息高速化发展的今天,人们惜时如金,经济原则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出圈”和“破圈”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在经济原则的影响下,网民们节省了沟通时间,降低了沟通难度,增强了沟通效果。在表达方式上,“破圈”将短语“破壁出圈”“破层出圈”省去词组中的额外成分,发展为具有韵律美的双音节词;在意义上,“出”与“破”两个动词能把“突破圈层的束缚”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充分表达出来,使得“知名度提升”等积极结果的出现更加顺理成章,对表达的概念形成高度概括,言近旨远,在表达效果上符合人们生活表达习惯,表述的意思更为清楚、丰富。

4.语言的能产性和类推性的作用

根据模因理论,网络语言模因自我生存会通过自我复制和传播产生新的模因变体,在过程中使用各种各样的重复手段和类推方式,最终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现象。[5]因此,对于很多网络流行词而言,能产性和类推性正是它们在网络中得以成功复制、传播的动因。比如躺平、躺赢、躺枪等一系列“躺X”词族以及打工人、原年人、尾款人等“XX人”词族,都有十分强大的构词能力,能够衍生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词,从而一直活跃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经久不衰。而部分新奇的网络词语可能因为能产性较弱,在这个信息更替十分迅速的时代被其他强势的流行语代替,比如,“蒜你狠”“浮云”“悲催”等等。那么以“圈”为构词语素的“X圈”,除了“出圈”和“破圈”外,还有“入圈”“融圈”“建圈”“炸圈”等等,由此看出,“X圈”词族具备较强的能产性与类推性。

(二)语言系统外部原因

1.互联网文化与圈层文化的发酵叠加效应

由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数字化发展,信息流动性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血缘或地缘,兴趣、文化、职业等方面的共同需求都已成为结成圈子的依据,内涵丰富且又形态多样的圈层得以形成,成为“出圈”“破圈”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6]圈层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近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存在共鸣的社会群体,在相同的文化圈层中会逐渐形成小规模的社群,圈层成员能够在其中获得归属感,获得审美共情,比如追逐偶像的“饭圈”、热爱游戏的“电竞圈”、活力满满的“体育圈”等等。圈层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群体呈现分散化趋势,并在形成发展中不断强化关于圈层文化的共识,因此各个圈层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圈层文化的“束缚”,在大多时候相互隔绝,呈现一种封闭状态,让圈层成员误以为圈层内的信息流、价值观就是一切。近年来,新兴的“出圈”与“破圈”浪潮热愈演愈烈,呈现出一种“反圈子化”特征,成为我们值得去思考的文化现象,它们能打破圈层的壁垒,摒弃“井底之蛙”式思维,促使圈层文化多元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出圈”“破圈”就是帮助各个圈层重树时代尊严,让圈层文化由自我封闭转向自我彰显。

2.网民追求个性时髦表达的推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对语言的追求也是常新的。在互联网社会,信息更新、传播速度加快,为了不掉队、“赶时髦”,大家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度更甚。“出圈”“破圈”最初流行于微博等短视频平台,使用人群主要为热衷网络交际、语言使用求新求异的青少年,其中最为受到追星族和综艺观众的欢迎,他们主动加入流行语的造句狂欢中以追赶时尚、标新立异。再加上“出圈”“破圈”形象可感,填充模仿式造句门槛低、难度小,在吐槽文化盛行的娱乐时代,很适合用来评论明星偶像的表现。此外,相比现实交际中有表情姿态、语气语调等可以传递交际信息,虚拟的网络空间需要更生动形象的表达来提高交际效率、减少交际误会。这样,在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下,人们是乐于在网络中使用流行语的。以上这些条件都为网络词语实现多领域、多方向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并起到强化、巩固新词新义的作用。因此,“出圈”“破圈”的传播、流行与网民的高度关注分不开。

“出圈”与“破圈”是对新时代我国各个圈层各个领域突破自我、兼容并包的良好发展态势的描述与概括,它们的语用驱动因素涉及两个主体,分别是言语主体与接受主体。对于言语主体来说,“出圈”是主体各司其职,夯实圈层底线,调动圈层活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诉求,“破圈”是在“出圈”的基础之上,破除舒适圈,让各个圈层映照彼此,渴望得到更多交流机会和社会关注的情感表达;对于接受主体来说,“出圈”与“破圈”是一种良性竞争,一类大众化传播现象,一种时代思潮的表征,它们跟社会分工、新兴产业、多元化及圈层化文化密切相关,折射出拒绝画地为牢,走出舒适圈的勇气,为我们带来奇观式的观赏效果。

如今,依然有人在高筑“审美高度”的壁垒,人为的设置屏障阻断了圈层内文化的大众传播,幸有“出圈”与“破圈”在迎合大众文化的同时努力去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我们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一股有效活跃的文化力量。它们的形象、灵动之感也为语言增添了不少活力,从而常常受到官方媒体的青睐。“X圈”的浪潮仍在持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新词流入我们的生活,它们的使用受网络媒体宣传、人们的表达需求以及在特定领域的高频使用的影响而不断发展,至于它们是否只是较为短暂的强势语言模因,还需要在语言的动态发展变化中进一步验证。

注释:

①本文选题、写作和修改得到了刘善涛老师的指导。

猜你喜欢
破圈出圈人民网
媒体融合浪潮下地市党报何以乘风“出圈”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棉花娃娃强势“破圈”
萌囧动物出圈记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层逻辑
“国潮”出圈之旅: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导演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