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体育实施体教融合育人的特征及其启示

2022-03-22 05:37吉煜靖彭国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员育人

吉煜靖,彭国强,2

(1.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南京210014;2.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14)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该文件的出台无疑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和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力保障,也是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标志性事件。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和教育依然存在脱节现象,如何促使我国体育与教育协同发展,实现真正的体教融合育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美国学校体育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中心的体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来提升学生素质,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美国大学独揽本国奥运金牌数量的半壁江山,也是美国学校教育和体育融合育人的一个缩影。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深入探索美国学校体育实施体教融合育人的特征,对推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实践和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伴随“深改会”上提出的深化体教融合等多项重要文件出台,学校体育教育问题再次引发热议。毋庸置疑,体育与教育密不可分,要实现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深化体教融合是一条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新阶段,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与教育的“一体化育人”成为一项新的任务,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素养的培养。同时,受我国体育和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一直以来体教融合工作开展并不是很顺利,随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我国学校体育迎来新的契机,同时也赋予了体育教育工作新的形势、新的挑战。

1.1 教育和体育系统围绕体教融合发展的协同治理合力不足

体育和教育分别归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两大部门,体教融合实施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这两个部门之间是否能够冲破壁垒、整合资源、协同发力,但目前两者主要是以各自机制相对独立运作,还未从根本上形成育人合力[2]。首先,从主要利益配置与发展导向来看,两个部门存在差异,体育系统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利益配置为“金牌、名次”等,主要任务是发展竞技体育,实现为国争光的目标;而教育部门主要以文化教育为主,“文化课成绩、高考分数、招录大学”等是其重要部分,主要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培养方向,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体育和教育系统优势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合理配置是当下体教融合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受传统体育管理体制影响,当前各部门之间资源由有限度结合到全面整合的协同发力不足,包括教练员、场地设施、参赛资格、注册与竞赛体系等是资源整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两个部门只有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协作趋同发力,解决突破障碍的重难点,体教融合才能够顺利推行。

1.2 学生运动员培养缺乏体教融合育人的整体推动

我国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目标任务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两者的融合也存在一些偏差。体育部门主要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而教育部门重视文化成绩的提高,在思维观念上的融合障碍导致各方主要利益相关者诉求不一,影响了体教融合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对于运动员的培养目标而言,应该更重视运动员的学习与文化素养的共同提升,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获得文凭就是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全面发展[3]。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不单要选出优秀和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更要在体教融合的培养机制下推动学生群体积极参与体育、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康体格、健全人格的新时代青年。由于两个部门思维观念的差别,使相互之间较难发生共识和产生共鸣,目标任务也难以共同实现。

1.3 体教融合育人体系还未实现理论与操作层面的“一体化”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融合育人的理论体系、价值观念、具体落实以及总体规划等方面仍存在不足[4]。表现在:1)学校对体教融合的理论性研究不足,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探索不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与发展;2)学校师生对于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理解不够深入、认识不足,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融合意识不强;3)在具体操作上,体育与教育系统因各自的内在差异性难以实现协同发力,在教学工作中两者的资源整合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落实;4)不同性质的学校对于其体育与教育的重视与发展程度不同,一些体育类院校,由于具有较好的运动训练资源,相对更加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而一些综合性大学则恰恰相反。客观而言,我国大多学校的体育与教育没有在根本上达到协同发展,导致体教融合工作的推广与实施难以有效实现。

1.4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体教分离”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存在独立运行的特点,加上多年来学训矛盾的存在,出现了体育后备人才“进门少、出门差”和教练员数量少、质量不高的情况[5]。高校运动员主要采用简单的挂靠学籍或送教上门等形式来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但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存在运动技能发展优于文化学习的典型问题。另外,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不平衡,在中小学阶段,出现整体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师资和设施不足、各项目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在高校阶段,大多数情况是招收退役的运动员进入学校进行文化教育,或者是直接招录高质量的运动员进入学校组建新的运动队,教育没有在提高运动员文化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养和退役后择业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体教分离”的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事业发展。

2 美国学校体育实施体教融合育人的特征

美国学校教育体系注重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学业发展为主,竞赛训练为辅,在保证文化成绩合格的前提下参加各种训练和竞赛[6]。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体育与教育融合为中心的“一条龙”育人体系,为美国竞技体育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7]。

2.1 美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教融合育人特征

2.1.1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全面化 体育课程目标是教学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表现,美国学校体育注重打造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各大中小学将体育课余训练作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体育与教育融合为中心的育人模式。以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的越野滑雪和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学排球课程为例,从表1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设定具体全面,知识面涵盖较宽泛,具有较好的层次性[8]。如越野滑雪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滑行技术和动作技巧,还要了解历史、天气、急救知识、装备维护等知识[9];再如排球的课程标准包含了动作技能领域、身体活动和体适能领域、情感领域等多个方面,每部分的表述都详细全面,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10]。

表1 美国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目标Table 1 Learning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American schools

另一方面,美国各地高校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突出了体育教学设计的自主性和目标搭配的层次性与指向性(表2),不仅包括身心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掌握、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和终生体育的意识,而且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活动的娱乐性,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度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成为学生释放压力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提供了帮助[11]。

表2 美国部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Table 2 Teaching objectives of some American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2.1.2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架构的科学性 美国学校在体育课堂所教授的内容较为广泛,如冰雪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实地讲授技术理论知识外,还利用实际操作传授一些器材维护、场地保护、注意事项以及救护类知识,体现了教学内容覆盖的全面性和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另外,美国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形式多样,包括小组间讨论、专家讲授、提问、技能展示、实际操作等多种途径(图1),能够很好地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实用效果[12]。

图1 美国冰雪课程涵盖内容及授课形式Figure 1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ice and snow cour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从图1 可以看出,美国冰雪体育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教学活动和思维认知两个部分,为让学生对体育运动长期充满热情并保持极大兴趣,在课程的理论层面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再如美国的概念体育课程主张概念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课堂中学生对体育学科知识概念的学习(图2),概念体育课程的主旨不仅仅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展自我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增进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提高自我运用的能力[13]。

图2 概念体育课程理论框架Figure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cept-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2.1.3 学校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实践性 美国体育课堂一般采用“5E 教学法”的5 个阶段(参与—探索—讲解—复述—评价)来解决教学难题。其中,参与阶段也是开始阶段,促使学生以初级研究者的身份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体育知识与运动为一体的体育课堂之中。探索阶段,通过逐步整理、预测、观察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反应与效果,收集并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讲解阶段,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讨论、反馈、分享与思考各自的感受与经验,再检验学生记录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课程目标数据作对比进行讲解。复述阶段,学生将课中所学知识与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这些知识富有实际意义。评价阶段,学生完成任务后,进一步理解并内化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检验学习成果。5E 教学模式体现了“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5个环节层层递进、相互联系,且每个部分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才可以完成课堂任务,多段式的教学模式和较高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14]。

2.1.4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的针对性 针对每节课或每个单元进行合理化的量化评价是美国现阶段对于学生在有氧运动机能和体育素养方面所展示出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与检测贯穿了每堂体育课[15]。这一阶段学生根据教师制订的任务表格来完成和达到课堂要求,同时按照完成情况检测学习成果,这种模式的评价相对于传统的评价课程体系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中,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堂课学生自我运动体验及感受、任务完成情况、在课堂中的表现、与同伴的互动情况、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综合能力的评定,学生能够从反馈中评估自我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直观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作出具体的改善。

2.2 美国学生运动员体教融合育人特征

2.2.1 以全面均衡发展为中心的“一体化”体育教育体系 “夺标健体育人一体化”是美国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的体育教育原则,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16]。在美国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运动员和普通学生在学业要求上具有一致性(表3),强调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17]。此外,美国绝大多数家庭更注重孩子在体育活动中所掌握的知识及对自我情感的丰富与培养,他们对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初衷大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自信和快乐,美国校园体育“追求快乐”的宗旨把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凸显得淋漓尽致。

表3 美国小学期间运动员和普通学生的区别Table 3 Differences between athletes and ordinary students in American primary school

2.2.2 以高质量体育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业标准化设置 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各大联赛以及奥运会,它拥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主要为美国大学之间的体育竞技服务。NCAA 不仅维持了美国高校体育竞赛的高水平,还保障了运动员接受教育的权利,使运动员能够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1)高校对大学生运动员的选拔。美国高校在招收大学生运动员方面极为严格。比如斯坦福大学要求学生运动员的分数线必须达到该校招生办规定的统一分数线以上,学习成绩的GAP 不少于3.7[18]。也正因如此,斯坦福大学学生运动员的毕业率令人瞩目,它在体育上所获得的成就是高校实施体教融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高校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业要求。NCAA 对大学生运动员秉持着“全面发展”原则,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经过正规高中或大学的学校教育,学校规定运动员在学业发展以及毕业率上要和普通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意味着运动员在完成每天艰苦训练的同时,也要保证文化课程的学习和考核[19]。可以说学生运动员更符合全面协调发展人才的培养标准。

2.2.3 以实现学训“双丰收”为导向的学校治理制度 NCAA 对参赛学生运动员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规定,为了保证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学校必须按照NCAA 标准对运动员进行严格的管控。如:1)在参赛资格上,大学生运动员每天参加训练的时间不得超过4 h,每周不多于20 h,如若违反规定,该生会被取消本赛季参赛资格。在学业要求上大学生运动员并没有因为运动员的身份而降低标准,因此他们在校所修读的年限也会比普通生要长一些[20]。2)在奖学金发放条件上,运动员在各方面都要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不合格者则取消下一学年的奖学金待遇[21]。3)在对运动员的违规处罚上,通常采取取消参赛资格、减少或取消奖学金发放、公开性批评等措施予以惩戒。

3 对我国深入推进体教融合育人的启示

3.1 教学观念:深化“以体育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影响着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体育教学行为和教学实施的方向。健康知识学习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是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核心,对学生的培养更偏向于认知规律和情感能力的创建,注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情感收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22]。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在各类政策与思想观念上也在不断强调“健康第一、以生为本”的新理念,但受传统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短期内还未在体育教学目标、理念、内容、过程等方面形成“一体化”育人模式。

在大力推动体教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各类学校应深化“以体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从教学主题、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多个层面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思想的深度融合。1)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为中心,强化教育和体育两个部门工作理念的顶层设计,将各级教育和体育系统中沉淀的育人资源和优势进行有效转化,推动各利益相关者实现思想理念的融合,从而促使广大青少年在学校体育参与中能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图3)。2)学校应多开设体育课程并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个性发展、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从而带动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素养的发展,推动“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观念实施动态性调整,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式,创建具有紧跟时代需要的创新性和高效性体育课堂模式,突出“以体育人”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不断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图3 “以体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进路径Figure 3 Way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cultivate students with sports,health first”

3.2 课程目标:将体育课程标准具体化,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多维发展

美国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发展目标表述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中国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略显笼统,评测也更加偏于主观性(表4)[2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学校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育人实效不断凸显,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要趋向具体化和多元化,要针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出现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合理设计。然而,在应试教育和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唯升学”观念和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体育教育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通常体育课也仅作为一门课,而不是习得终身体育锻炼方法和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途径,体育课程目标难以满足体教融合育人的新要求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表4 中美两国四年级学生的部分发展目标对比Table 4 Some development goals for fourth grade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随着体教融合新要求的不断深入,我国应细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国家教育和体育部门应共同协商制定新的学校体育标准,构建层级分明、表述清晰及具有发展性的课程目标,并要加强对课内外体育训练、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各级比赛的监管与评估,从而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多维发展。1)可以通过强化目标内容的系统性来合理设置每个阶段学生应该完成的目标,任务难度要循序渐进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承受能力,减轻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负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提高课程内容评价的可操作性,将学生所需习得的各方面知识与能力通过设定具体标准的形式来呈现,学生通过完成各种具体要求来获得相对等的成绩与评价,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灵活、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3)建立健全完善的课程目标并细化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运动技能内容的掌握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目标设置上,因其可操作性较差要避免形式化。

3.3 培养方向:搭建“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共融共进”模式,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校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学校的培养方向是日常教学的行动指南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关乎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之后对社会的适用度。美国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了解和学习运动的原理、方法和价值,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将各相关体育科学知识高度融合实施教学[24]。近年来,在“健康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导向下,我国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推动体教融合实现青少年健康促进,但学校对“以体育人”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加之体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仍相对比较薄弱,导致体育育人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文化基础薄弱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活动中往往忽视了体育体系中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的深度融合。

我国应该搭建“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共融共进”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1)逐步提高体育科目成绩在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比重,在各类学校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体育素养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2)教学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效能、参与度与习得经验的能力,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观念,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传授身体运动的价值、原理和方法,将体育类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课堂中养成科学健康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3)推动“实践为主”的教学重心向“理论结合实践”方向转变,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在引导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对健康素养、安全防护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体育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终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3.4 教学方式: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功效并重,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

体育教育教学既要重视体育技能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体育知识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运用与实践。美国体育教学实施中,教师基本是通过引导的方式强调学生体会第一经验的重要性,重视体育活动学习进程中的自我体验。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相继出台,以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但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依然比较单一,体育课堂中通常多重视体育基本动作技术教学,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方式也多以讲授、示范等为主,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不够,忽略了学生开发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单一的教学方式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多元化教育评价”的要求不相适应。

在深入推动体教融合育人的背景下,各类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功效,要改变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高效发展。1)教师要多采用引导式、情境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动手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并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感受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一味地只关注技能的传授与掌握,通过运用多元教学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2)将相关理论知识教学与体育项目揉合在一起,一方面通过运动实践来加深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将体育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的能力,并在未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指导体育锻炼,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资源的融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教育、体育及相关部门可以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知识竞赛,提高青少年眼界、丰富其体育文化涵养(图4)。

图4 学校体育工作范畴Figure 4 Scop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orks

3.5 制度建设:强化学生运动员的制度治理,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机制

美国学校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与合理的学训时间安排保证了学生运动员在拥有高超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运动员的管理方面,通过NCAA 和学校共同监管,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衔接起来,避免学校为了取得更高的竞技成绩而忽视和放松学业[25]。近年来,我国教育与体育部门虽然不断强调青少年健康促进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但学校体育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围绕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专门性制度治理,出现了培养制度不够具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竞赛体制不够科学、激励制度不够丰富等一系列的制度失灵现象,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是促进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根据各地各校实际情况与特色规范招生方案、项目规划、学业考试和评价制度等,完善学生运动员管理制度,保证学生运动员培养质量。1)打造以体教融合为导向的精准扶持制度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强化制度,强化对体质健康的多元化干预,针对不同群体建立体质健康监测制度,通过制度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健康促进与制度引导深度融合,协同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2)完善学校招生选拔制度,建议各类学校通过制定统一的招生标准与要求来引导学生运动员主动学习。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与掌握要具备一定高度的要求,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修业年限、个性化教学、补课、适当的奖惩机制等方式,在不降低学业标准的前提下促使学生运动员完成学业。3)建立完善的学训制度,为运动员设定系统、灵活、合理的文化课程和体育训练的考核标准,可以通过开设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双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运动员认真学习和训练,同时制定相对等的惩罚措施来约束他们的行为,由此来平衡学训矛盾。4)搭建不同层级的竞赛制度,根据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项目发展情况,组织不同阶段的校内、校际以及国家级别的竞赛,为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4 结语

“体教融合”政策的出台给我国学校体育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为新阶段发展体育和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推进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既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也要立足现实国情,从我国教学观念、课程目标、教学方式、培养方向和相关制度等多个层面对学校体育育人模式进行深入思考,积极借鉴美国“体教融合”育人机制与教学理论方法,构建体育教育的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努力深化与实现体育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