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籼粳交RIL群体进行水稻发芽期与芽期耐冷性QTL分析

2022-03-22 06:33陈子琪王伟苹赵宏强杨洛淼刘化龙郑洪亮王敬国
华北农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亲本表型发芽率

陈子琪,王伟苹,赵宏强,王 皓,韩 笑,杨洛淼,辛 威,刘化龙,郑洪亮,王敬国

(东北农业大学,寒地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水稻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1]。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水稻对低温变化更为敏感[2]。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优质粳稻的主产区,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3]。然而,东北地区每隔3~4 a就会发生一次低温冷害,导致粮食减产约50亿kg[4],严重危害了我国粮食安全[5]。黑龙江春季频发的倒春寒,严重影响着水稻发芽期和芽期的生长。近些年来,随着水稻市场价格逐年下降,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直播作为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面积逐年增加[6]。直播栽培经常遭受发芽期和芽期的低温,导致种子活力下降,发芽率降低,发芽慢,出苗不整齐,严重影响了水稻后期的生长,致使水稻产量大幅降低[7]。因此,定位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相关QTL,挖掘耐冷相关基因,对于耐冷性育种和直播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的耐冷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不同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群体、结合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对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QTL进行了定位。其中,发芽期耐冷性鉴定指标大多以发芽率为主。侯名语[8]鉴定了521份水稻品种的低温发芽力,发现籼稻的低温发芽力高于粳稻品种,并利用USSR5/N22衍生的F2群体在第2,6,7,11,12号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与低温发芽率相关的QTL。Schläppi等[9]利用202个水稻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在第1,6,7,9,10,12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6个与水稻低温发芽率相关的QTL。姜旋等[10]利用粳籼交构建的RIL群体,检测到7个水稻发芽期耐冷QTL,分别位于水稻1,3,5,6,8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5%~16%。纪素兰等[11]利用Kinmaze和DV85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到11个与低温发芽力相关的QTL,其中qLTG-7和qLTG-11的表型贡献率均最大(27.93%)。张所兵等[12]利用扎西玛/南粳46杂交衍生的RIL群体定位了3个低温发芽率QTL,位于第2,4,7号染色体上,可解释7.69%~22.93%的表型变异。姚晓云等[13]利用耐冷型粳稻龙稻5号和冷敏感型籼稻中优早8构建RIL群体,分别在自然低温和人工低温环境下各定位到5个相关的QTL,位于第2,3,7,8,11,12号染色体上。滕胜等[14]利用籼粳交构建的DH群体,在4,9号染色体定位到2个与低温发芽力相关的QTL。朱金燕等[15]以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亲本、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试验材料,检测到20个低温发芽率QTL,分布在第1,2,3,5,6,9,11,12号染色体上。水稻芽期耐冷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损伤程度、成苗率、死苗率等。Zhang等[16]利用包含249个水稻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以损伤程度和存活率为指标,在5 ℃低温处理下共定位到13个芽期耐冷相关QTL。张露霞[17]利用Asominori/IR24构建的RIL群体,在5 ℃低温处理下以死苗率为指标,检测到3个芽期耐冷性QTL,分别位于第5号和第12号染色体上,可解释12.00%~19.21%的表型变异。Baruah等[18]利用A58/W107构建RIL群体,检测到3个芽期耐冷相关QTL,分别位于1,11,12号染色体上。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对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进行的研究,所选择的遗传群体、试验方法和鉴定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定位到的QTL及其表型贡献率也多有不同,而且很少利用同一群体同时进行发芽期和芽期耐冷QTL定位。本研究利用耐冷性强的粳稻品种彩稻为母本和耐冷性弱的籼稻品种WD为父本杂交衍生的含有189个株系的RIL群体为试验材料,结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进行QTL分析,以期发现控制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的QTL,从而为水稻耐冷性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研究以粳稻品种彩稻为母本、籼稻品种WD为父本杂交衍生的含有189个株系的RIL群体为试验材料。

1.2 遗传图谱的构建

利用试剂盒提取双亲及RIL群体的DNA,将提取的DNA送至博睿迪生物公司进行10K Array基因芯片分析,去除冗余标记后,把基因型相同且连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记为一个Bin标记。将与亲本彩稻基因型相同的Marker标记为“a”,与亲本WD基因型相同的Marker标记为“b”,将其他基因型的Marker标记为“-”,以此为基础,运用JoinMap 4.0软件构建该RIL群体的遗传图谱。

1.3 发芽期耐冷性鉴定

发芽期耐冷性鉴定参考李太贵[19]的方法进行,并稍加改动。将种子放入48 ℃恒温干燥箱中高温处理48 h,使其充分干燥并打破休眠。分别选取2个亲本及RIL群体各株系打破休眠后的100粒饱满种子,放入垫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用1%的次氯酸钠浸种消毒30 min,用蒸馏水冲洗2~3遍后加入适量蒸馏水,放入13 ℃恒温培养箱中进行低温处理。以胚芽鞘的出现作为种子萌发标准[20],逐日记录每天发芽数,直至连续3 d发芽数为0。同样数量的种子,经过相同的处理后,放入26 ℃的恒温培养箱中正常培养,作为对照。试验设置3次重复。以相对发芽率和处理的平均发芽天数作为表型鉴定指标[21]。

1.4 芽期耐冷性鉴定

芽期耐冷性鉴定参考韩龙植等[22]的方法进行,并稍加改动。从亲本及RIL群体各株系中分别选取100粒饱满种子,放于垫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待种子芽长5~8 mm时选取48粒长势一致的种子放于剪好孔的PCR板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后放在3 ℃培养箱中处理10 d,再置于26 ℃光照培养箱中恢复正常生长7 d,调查成苗率。并按照姜树坤等[23]的方法将秧苗的恢复状态划分为5个级别(表1)。试验设置3次重复。

耐冷级别=(0×0级的株数+1×1级的株数+2×2级的株数+3×3级的株数+4×4级的株数)/处理的材料总株数。

表1 芽期耐冷性评价标准Tab.1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old tolerance at bud stage

1.5 QTL分析

运用IciMapping 4.2软件进行QTL定位,LOD值≥2.5即认为该区间存在一个加性QTL,LOD值≥5.0即认为该区间存在一个上位性QTL,并计算QTL的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及表型贡献率。QTL的命名原则参照McCouch等[24]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双亲及RIL群体经10K芯片分析共得到了3 041个SNPs,利用IciMapping 4.2的Bin模块去除冗余标记后获得了978个Bin标记,最终利用JoinMap 4.0构建了全长2 465.33 cM的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距离平均值为2.52 cM(图1仅展示部分)。其中,9号染色体上标记数最少(49个),11号染色体上标记数最多(140个)。标记间平均距离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1.64,4.31 cM,分别位于11号染色体和3号染色体上(表2)。

图中数据单位为cM。The data unit in the figure is cM.

表2 染色体标记信息Tab.2 The Bin markers locating on chromosome

2.2 发芽期和芽期耐冷表型分析

耐冷亲本彩稻和冷敏亲本WD在相对发芽率和平均发芽天数这2个发芽期耐冷相关性状以及成苗率和芽期耐冷级别这2个芽期耐冷相关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

RIL群体中各株系表型均呈连续分布,且存在明显的超亲分离现象。其中成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3.02%。正态分布的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除平均发芽天数的峰度值>1外,其余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均<1,表明RIL群体表型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表3、图2)。

表3 RIL群体中发芽期和芽期耐冷表型统计Tab.3 Trait statistic of germination and bud stage in RIL population

图2 性状分布Fig.2 Trait distribution

2.3 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QTL定位

共检测到5个与发芽期耐冷相关的QTL,其中2个与相对发芽率相关,3个与平均发芽天数相关。控制发芽率的2个QTL是qLTG3和qLTG8,其LOD值分别为7.07,2.60,可解释17.17%,7.89%的表型变异,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WD和彩稻。与平均发芽天数相关的3个QTL分别是qMLIT3-1、qMLIT3-2和qMLIT5,可解释7.76%,7.03%,6.62%的表型变异,qMLIT3-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亲本彩稻,qMLIT3-2和qMLIT5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亲本WD(表4)。

表4 耐冷相关的QTLTab.4 QTLs related to cold tolerance

共检测到5个与芽期耐冷相关的QTL,其中2个与芽期耐冷级别相关,3个与成苗率相关。与芽期耐冷级别相关的2个QTL是qCTB1和qCTB3,其LOD值分别为2.92和4.50,表型贡献率分别为8.45%和10.34%,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WD和彩稻。与成苗率相关的3个QTL分别是qCTP1-1、qCTP1-2和qCTP3,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6.41%,16.17%和10.15%。qCTP1-1与qCTP3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亲本彩稻,qCTP1-2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亲本WD(表4)。

qLTG3、qMLIT3-1、qCTB3、qCTP3位于同一区间,即这个区间与发芽期和芽期的4个指标均相关。qCTB1、qCTP1-2和qLTG8未有前人报道,可能是新发现的QTL(表4)。

2.4 上位性QTL定位

本研究检测到2对与芽期耐冷相关的上位性位点,其中芽期耐冷级别检测到1对上位性位点,存在于3号染色体的C3_5775496~6680588和9号染色体的C9_9364678~9568588之间,LOD值为5.70,贡献率为13.22%,上位性效应为-0.23。成苗率检测到1对上位性位点,存在于10号染色体的C10_13739532~16910523和C10_17164368~18300828之间,LOD值为5.55,贡献率为39.87%,上位性效应为0.19。发芽期未检测到上位性位点(表5)。

表5 水稻芽期耐冷性的上位性位点Tab.5 Epistasis loci of rice cold tolerance at bud stage

3 结论与讨论

低温冷害贯穿于水稻的各个生育时期。作为冷敏感作物,不同时期的冷害会对水稻造成不同的影响,但最终都会导致产量的降低。近年来,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劳动成本,直播稻越发流行。然而,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直播稻常常遭受发芽期和芽期的低温,导致种子发芽时间延长,发芽率下降,成苗率和整齐度降低。因此,研究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对于稳定产量、提高生产力是十分必要的[25]。前人利用不同的作图群体,对水稻进行了不同时期的低温试验,共检测到250多个与低温相关的QTL[2],然而精细定位的QTL仅有13个[26],包括1个控制发芽期低温的qLTG-9[27],1个控制发芽期与苗期低温的qSV-5c[28],5个控制苗期低温的qCTS4[29]、qCTSS11[30]、qSCT1[31]、qSCT11[31]和qLOP2/q[32],5个控制孕穗期低温的qLTB3[33]、qCTB7[34]、qCTB8[35]、qCT-3-2[36]和qCTB10-2[37],1个控制苗期与成熟期低温的qRC10-2[38],其中与发芽期相关的仅有2个,与芽期有关的暂时还没有发现。因此,挖掘发芽期和芽期耐冷QTL,对于耐冷基因挖掘、培育适合直播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大多采用14,15 ℃[39-40]的低温进行发芽期耐冷试验。为确定亲本间差异最明显的温度,本研究共设置了12,13,14 ℃等 3个温度梯度,研究表明,14 ℃条件下整个群体发芽率普遍极高,差异小;13 ℃条件下两亲本差异最明显;12 ℃条件下整个群体发芽率都较低,所以本研究最终采用13 ℃作为发芽期鉴定温度。在芽期耐冷试验中,前人大多以成苗率为鉴定指标,然而该方法无法对不同恢复程度的秧苗进行划分,因此本研究还采用了姜树坤等[23]的方法,将不同单株对耐冷的抗性细分为5个级别,并进行加权计算。结合成苗率和抗性分级的结果,相互验证定位的QTL。

在发芽期低温试验中,共检测到5个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3,5,8号染色体的C3_799335~1393131、C3_9190945~12803492、C5_3760897~5338999和C8_4706534~5480331区间。其中,qLTG3和qMLIT3-1位于同一区间,与王棋等[41]、Fujino等[42]检测到与低温发芽率相关的QTL位于相同的区间,且该区间包含已克隆基因qLTG-3-1。该基因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蛋白,在胚中特异性表达从而调节组织的液泡化,进而控制水稻的低温发芽力。qMLIT3-2位于C3_9190945~12803492区间,与詹庆才等[43]发现的控制低温条件下苗期株高的QTL位置重叠,说明该QTL可能在发芽期和苗期都有所表达。Jiang等[44]在15 ℃条件下进行发芽期低温试验,以发芽率为指标,在9~11 d重复检测到qLTG5-3,该区间包含本研究测到的qMLIT5。潘招远[45]以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SSL)为试验材料,对15 ℃下控制水稻低温发芽力的QTL进行鉴定,并在8号染色体上鉴定到2个相关QTL,物理距离分别为36.5~43.0 cM,82.6~91.7 cM,与本研究检测到的qLTG8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但并没有重合区间,因此,推测qLTG8是一个前人尚未发现的控制水稻低温发芽力的QTL。

在芽期低温试验中,共检测到5个相关QTL,分别位于第1,3号染色体的C1_14622465~15919601、C1_22079910~22491288和C3_799335~1393131区间。周勇等[46]检测到一个控制苗期耐冷的QTL,位于RM129~RM11356区间,该区间包含本研究检测到的qCTP1-1,但由于区间过大,且检测时期也不同,暂时无法确定这2个QTL之间的关系。任永梅[26]以回交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发芽期、芽期和苗期的低温试验,发现有4个QTL簇在3个时期不同指标间稳定表达,说明少数QTL存在着“一因多效”。本研究芽期检测到的qCTB3、qCTP3与发芽期检测到的qLTG3、qMLIT3-1位于同一区间内,说明该QTL在发芽期和芽期均表达,并且在同一时期不同性状上都有所体现,存在“一因多效”。qCTB1和qCTP1-2位于同一区间,前人尚未在该区间发现芽期耐冷相关QTL,因此,推测该位点可能是一个新发现的QTL。芽期低温试验中还检测到2对上位性位点,但与本研究检测到的加性位点区间不一致,可能这几个加性位点间并不存在互作。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彩稻与WD杂交衍生的RIL群体为试验材料,结合978个Bin标记进行发芽期与芽期低温试验。共检测到5个与发芽期耐冷相关的QTL,位于3,5,8号染色体上,可解释6.62%~17.17%的表型变异,增效等位基因来自2个亲本。检测到与芽期耐冷相关的5个QTL,位于1号和3号染色体上,可解释6.41%~16.17%的表型变异,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彩稻和WD。qLTG3在发芽期与芽期试验中均被检测到,而且在5个发芽期QTL中表型贡献率最高。qCTP1-2在5个芽期QTL中表型贡献率最高。qLTG8、qCTB1和qCTP1-2等3个QTL未见报道。

猜你喜欢
亲本表型发芽率
水稻胚胎和胚乳双缺陷突变体eed1的表型与遗传分析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探访“人类表型组”
多亲本群体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2020.7.6 莱肯生物)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不同浓度量子肥对水稻种子发育率影响实验总结
影响七叶一枝花种子发芽率的因素探讨
关于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探讨
安徽省玉米隆平206高产制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1982—2011年江苏大麦育成品种亲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