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计划”

2022-03-22 13:13田润平张立平徐静翟双庆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模式

田润平 张立平 徐静 翟双庆

摘 要:中医高层次人才的中医临床能力不够、中医思维缺乏与职业认同感不足等,一直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久攻未破的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卫健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教协同、合力推进,形成了以“下基层—强实践—塑丹心”为目标的“丹心计划”,创建了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下沉基层的教育模式。“丹心计划”在院校教育面对单科性疾病进行见习—跟诊—实习后,增加面对复杂多科性疾病的独立应诊环节,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大医成长的核心要素、迅速提升临床实践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创建了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教育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丹心计划;研究生教育;基层实践;教育模式

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是关键。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以促进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开展“丹心计划”,每年选拔100名优秀硕士毕业生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相应岗位进行1年~2年临床实践后,再免试回校攻读临床博士研究生。此项计划发挥了中医药在基层的显著优势,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和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双结合与双提升,在破解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难题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医研究生教育40余年,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培养质量尤显不足。突出体现在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标准不够明晰,研究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科研训练,但无法练就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导致临床专业能力不足。由于在教学医院中以认知实习与跟岗实习为主的实践训练,无法体现中医最独特的、辩证的、整体的、复杂的、综合的诊疗思维,学生听得多、用得少,缺乏审辨性思维,直面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偏弱,中医临床综合能力素质无法得到较好锻炼,导致中医思维训练不够。在职业路径上,当代学生的成长经历“地气”不足,磨砺不够,职业信仰、社会担当、家国情怀均显不足,尤须加强其“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大医精诚品质素养。

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下沉基层教育新模式的创建

2012年,学校即着手对中医学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反思、研究和实践改革。学校将研究生社会实践全部纳入必修课;选派学生到新疆、西藏、重庆、云南、陕西等地基层实践;在广泛与各级卫健委、基层医疗单位、教育部主管部门研讨等基础上,通过调研总结,于2019年创新推出“丹心计划”,进行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下沉基层教育模式的实践。通过下沉基层模式,学校建立了包括全国54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教学基地群,联合多层级行业管理部门,形成上下贯通、多点覆盖的医教管共同体,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丹心模式”—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下沉基层的教育模式实施路径

“丹心计划”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独立参与病人诊疗和典型病例讨论,形成“学、思、悟、用”的学习闭环,提升自主性学习能力、迁移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1.“三段式”培养,形成全链条培养路径。“三段式”,即“丹心选拔阶段—基层培养阶段—博士升华阶段”。“丹心计划”由学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严格考核筛选,将理论学习功底扎实、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选拔到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在基层培养过程中,通过独立式应诊、常态化病例讨论、阶段性撰写研究报告、课题式研究、导师组指导下学习、全过程考核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打造。通过基层考核的学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有目的、有方向接受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中医人才升华培养。

2. “三维度”共育,形成全方位教育模式。“三维度”,即“学校”“卫健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校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动态考核;卫健委组织卫生宣教、公益性社会活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病例汇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教育目标、教育督导、教育管理等层面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三方同心同向、共育合作,大力推进医教协同,形成全方位培养合力。

3.“三师制”带教,形成全员培育模式。“三师制”,即“名老中医”“临床带教教师”“科研指导教师”。发挥各类专家优势,提高学生临床业务能力、科研能力、临床中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明确未来专业方向和科研方向,推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硕士毕业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丹心创新”—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教育模式的创新

1.创新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机制。打破传统的本—硕—博连续性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增加了1年~2年基层工作实践。学生通过基层独立出诊,接触、处理更多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临床经验,夯实了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医针药”的有效结合,学生中医思维得到加强,有利于其在博士阶段开展有目的、有重点的研究。

2.创新中医临床拔尖人才选拔机制。打破传统专业博士统招或“直博”的升学方式,建立了“丹心计划”,利用申请审核制进行的“基层评价—书面报告—专家评审”的全新博士选拔模式。选拔综合考量学生医德修养、临床实践、科研创新、逻辑思维、沟通表达等复合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在基层的过程性评价及临床技能考核。

3.打造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真实情境学习模式。情境学习理论根据参与工作的深入程度把实习划分为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部分,对应在医学生的教育模式和过程中。“丹心计划”,即是在院校教育面對单科性疾病进行见习(认知)—跟诊—实习(跟岗)后,增加面对复杂多科性疾病的独立应诊(顶岗)环节。通过下沉基层,开展深入真实医疗场景的独立医生角色实践训练。面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常态化、复杂性问题,学生在“体验—反思—思考—行动”循环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中医思维能力、综合诊疗能力等中医临床综合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4.创新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育人机制。基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借鉴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紧密围绕“大医精诚”核心价值观,实施“学校—基层—学校”三阶段联动,建立全链条育人机制。特别是在1年基层实践中,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无法触及的公卫宣教、抗疫服务、独立门诊等方式,在基层一线接地气、多磨砺、铸丹心,锻炼了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意志品质、医德素养,进一步坚定其中医自信与职业信仰,创新、引领、改革了研究生育人机制,为研究生博士阶段培养打下前期实践基础。

5.临床培养基地建设新模式。打破既往附属医院教学体系的限制,吸收大量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丹心计划”培养基地,拓宽了临床培养基地的规模,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实训平台。“丹心计划”促进优秀人才下沉基层,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高学历的新生力量,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需求,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教学、科研水平,实现了教学相长。

6.创建“丹心工程系统”管理新模式。学校专门打造“丹心工程系统”专项人才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丹心管理平台、北中医丹心工程官方微信公众号、丹心指导、选导流程等模块,阶段性考核、出诊记录、成果汇报、第三方反馈等均在此系统中完成,全过程、全细节、全方位记录基层实践过程,为学生的管理、考核提供过程性依据。同时,在考核中加入基层实践工作情况报告,实施学校、卫健委和基层用人单位多元评价、共同管理,采取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方式,尤其注重形成性评价,使优质中医临床人才脱颖而出。

“丹心效应”—丹心计划成效显著

1.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育人效果显著。通过基层锻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看到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充分理解中医药的宝贵价值,思政教育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使学生意志品质得以磨砺,铸就“大医精诚”的赤子丹心,进而解决了学生中医自信不足、职业信仰不够坚定的问题。

“丹心计划”实施让学生在社会大学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计划开展以来,学生累计参与抗疫工作时长4万小时,参与基层服务工作时长4万小时,累计接诊治疗患者10万人,宣讲、讲课累计时长1千小时。“丹心2020”的学生获得区级以上奖励及表彰2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区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93.79%的“丹心计划”学生认为,“丹心计划”培养提高了临床诊疗能力、增加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完善了临床中医思维等。95.48%的“丹心计划”学生认为,“丹心计划”锻炼了意志品质,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94.35%的“丹心计划”学生认为,“丹心计划”加强了对医生职业的认知、增强了职业获得感、明确了职业目标等。92.60%的博士生导师认为,“丹心计划”的学生与未参加过“丹心计划”的学生存在区别,体现在通过基层培养加强了专业认同度、明确了研究方向、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2.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下基层意愿增强。“丹心计划”学生在基层能力得到了强化、境界获得了提升,对在校学生产生了丹心报国、服务百姓的显著示范效应。升级后的“丹心计划”更备受广大师生关注,通知推送阅读量累计21,656次,微信、电话及报名后台个性咨询量已超1,000人次。2021年,“北中医丹心工程”平台关注人数1,716人,较2020年增加30%。中医学子下基层、再深造、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丹心意愿明显增强。

3.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水平提高、受益显著。通过实施“丹心计划”,将更多高学历的优秀中医人才输送到基层,促进了中医优秀人才下沉基层,显著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困局,为基层医疗赋能,为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支撑。培养基地对“丹心计划”的满意度达100%。“丹心计划”人才培养辐射范围广,引起良好的示范效应。2020年,培养基地30家;2021年,扩充为54家,同比增长80%。培养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向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市丰台区等区域进行辐射。

参与“丹心计划”的学生在患者中深受欢迎,纷纷表示“丹心医生”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和责任心,很好地诠释了“90后”医生群体的医德医术。参与“丹心计划”的学生能力得到患者极大肯定,共收获锦旗及书信感谢30余次。

“丹心模式”受到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各级卫健委、中医学教指委的高度认可,从国家层面支持模式的拓展和推广。王琦院士、张伯礼院士也均对“丹心计划”高度认可。“丹心计划”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北京教育》等媒体的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丹心计划”—高层次中医人才下沉基层的教育改革与实践,破解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瓶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引导、鼓励更多毕业生投入基层医疗最前线开展临床实践,发挥中医药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为中医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焦楠,翟双庆,閆永红,等.追求卓越 构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2020,39(2):1-4.

[2]翟双庆,焦楠,闫永红,等.疫情“大考”背景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20(4):28-32.

[3]王传毅,李福林.实习如何“赋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于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21(10):81-87.

[4]焦楠,翟双庆,吴宇峰.中医临床拔尖型人才内涵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5,34(1):8-10.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系本文通讯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sdjzdx202203231317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