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
摘 要:“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构建高质量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类型结构是普及化初级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体系
1.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远景目标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一方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凸显新发展格局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求的功能。要重视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彰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等教育集群优势与特色,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和引领辐射作用,主动适应和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期间,要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发展契机,完善对中西部高校的对口帮扶机制,激发中西部地方高校办学活力,扎实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让中西部地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视基础学科与关键技术领域。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远景目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挑战以及“卡脖子”技术领域人才短缺與技术制约的挑战。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既要重视基础学科发展,又要加快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强大的基础学科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我国基础学科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对原始创新能力提升造成极大制约。要推动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均衡协调发展,鼓励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奠定基础。
3.优化层次类型结构,聚焦办学规格与内涵建设。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本特征,体现在高等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多样化、院校结构和生源结构的多样化等方面。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分类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不同高校分类发展的战略格局,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级层次结构。如何提升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效益和质量,如何满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升层次的诉求,成为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结构的现实挑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级阶段,要厘清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明确不同层次与类型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定位。首先,要重视本科教育,实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次,要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最后,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发展,探索面向社会需求培养本专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妥善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学位诉求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应用型本科还是高职本科,都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就业面向等,这是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类型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