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华 杨宁宁
[摘 要]在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有关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的通识课中,希罗神话课几乎可以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但这门课程历来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对能力的培养,对价值引领关注不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推广和深入,如何有效利用希罗神话课特有的育人资源成为任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由于希罗神话属于异域文化,教师还要把握好如何从中提炼出契合本土现實的育人内涵来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问题。文章拟通过对契约精神、人性尊严与悲悯情怀、世界公民意识等育人价值意蕴的探索来说明这一问题。
[关键词]希罗神话;课程思政;契约精神;人性尊严;世界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053-04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力推广的一种教书育人理念,其核心是要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潜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有效统一。“课程思政”就是要培养有道德、懂专业、识大体的合格人才,其源头可追溯到1987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该文件明确要求高校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此后,党中央又分别在1994年、2004年和2013年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反复强调这一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重申了“课堂育人”的重要性。随后,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了纲领性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积极推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各高校以此为契机,将“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在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化育人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和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从近两年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当下的“课程思政”大多存在“思政”话语单一、“思政”内涵不够丰富等问题。譬如,论文作者大都围绕奉献、助人、敬业、爱国等学生所熟悉的“正能量”话题展开,可当不同专业的课程都围绕类似的话题、运用类似的话语合力进行“课程思政”时,就有可能暴露出“课程思政”的单一性和重复性问题。这种“千书一面、千人一面的大一统”[1]做法不但有悖于“课程思政”的初衷,而且会削弱“课程思政”的成效。为此,任课教师只有根据各自的课程特色来进行“思政”融合,才有可能取得立德树人的预期效果。我们且以异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希罗神话课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众所周知,希罗神话是西方文化的一大源头,我国许多高校也因此将其列为西方文化知识模块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西方文化的源头性知识,辨识希罗神话对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在拓展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鉴于此,希罗神话课向来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对能力的培养,如艺术审美能力、心理调节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学赏析能力、思辨能力等[2-3]。 这样做固然符合英语专业大纲对文化知识模块课程的目标要求,但在当下“课程思政”业已全面推开的语境中,任课教师除了要重视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充分挖掘希罗神话课特有的、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育人内涵,巧借他山之石来“琢”自家之“玉”,借此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
毋庸置疑,希罗神话课的育人资源就蕴涵在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故事传达出来的精神品质、思想气度、情感体悟等“动人”之处与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或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藉此感化学生、育化学生,合情合理地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既可以考查学生运用神话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共情力”的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就可以以一种隐性的、看似“不思政”的方式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以下为笔者运用希罗神话故事来“育人”的几点粗浅尝试。
一、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一种守信精神,用伊恩·瓦特(Ian Watt)的话来说,“整个西方的文明就建立在个人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4],可见契约精神何等重要。它是双方或多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的一种相互制约、共同遵守的合约或条款,其精神实质也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来概括。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所谓“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就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形象再现。遗憾的是,诚信在当今社会有所缺失,一些诸如毁约、欺诈、作弊、贪污、谎言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对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而诚信之所以被视为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原因之一便是社会对诚信美德的强烈呼唤。因此,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大量的希罗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神还是人,但凡自己承诺要做的,都必须说到做到,任何欺诈带来的后果都不堪设想。这种契约精神与我们所倡导的诚信美德十分契合,因而以“契约”之石来攻“诚信”之玉再合适不过了。
希罗神话故事中的契约精神体现在正(守约)反(毁约)两个方面。我们先来看两个守约的著名事例。在希腊大军攻打特洛伊期间,阿基里斯(Achilles)出于人道宣布休战九天,为的是方便特洛伊为其勇士赫克托耳(Hector)举行国葬。倘若阿基里斯在这期间乘虚而入,便可以轻松打败特洛伊,但一向视荣誉为生命的阿基里斯信守诺言,一直等到赫克托尔葬礼结束才来叫阵。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对儿子法厄同(Phaethon)发誓说,儿子的任何愿望他都会满足。可出乎意料的是,儿子竟然提出要驾着太阳神车到天上去“炫”。赫利俄斯明明知道这等于让儿子去送死,但诺言就是诺言,无论是敌对的双方还是亲友都必须遵守,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毁约的事例中,一个是克里特国王米诺斯(Minos)由于没有遵守将白牛献祭给波塞冬(Poseidon)的约定,致使其妻生出吃人怪物米诺牛(Minotaur)。一个是俄耳甫斯(Orpheus)违背了普鲁托(Pluto)不许他回头的约定,永远失去了让亡妻返回人间的机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表明,契约精神是一种不容任何人亵渎的神圣的东西,但凡毁约者,无一例外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一点学生很容易看得出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契约精神的内涵,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众所周知,特朗普打着民族利益的旗号,擅自取消了美国与国际社会或其他国家的公约。请你运用所学神话知识警告特朗普,停止毁约。”(问题为英文,文中仅给出中文译文,下同)。为方便学生讨论,笔者特意给出《今日美国报》上的一则报道,原文如下:
After 16 months as president, Trump has shown himself less talented at making new deals than at breaking existing ones. The list of broken or endangered agreements keeps growing: The Paris climate accord.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trade agreement. The Iran nuclear deal.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 The Deferred Action for Childhood Arrivals (DACA) policy. In other words, Trump's pretty good at deal-breaking(USA Today , May 24, 2018) .
从结果来看,学生无一例外都在称颂神话故事中的契约精神,并能够运用契约精神来谴责特朗普的毁约行为,警告其行为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诚如神话故事所昭示的那样。其中有学生还针对报道中提到的第一条事实指出,当特朗普擅自撕毁《巴黎气候协定》时,其行为就跟法厄同驾驶太阳神车一样,看似在自由奔馳,其实早已失控,整个世界都有可能被他“烧焦”。学生的意思很明了: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那样拒绝减排,整个世界都将承受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难能可贵的是,有个别学生还能结合《庄子·盗跖》中的“尾生之约”来阐述契约精神所昭示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以此来反衬特朗普作为大国总统屡屡失信于天下的行为。可以说学生的回答既体现出他们对神话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又体现出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后者在教师随后的点评中还可以着重加强。笔者给出的点评是:既然神话故事中上至众神之王下至凡界女仆都要遵守契约精神,那么同理,当今世界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应该用一种契约精神来约束自己。如教师规定什么时候完成作业,学生就必须什么时候完成,因为这看似寻常的规定也是一种“契约”,一种“抱柱之信”,它其实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此观之,就我们所熟悉的诚信美德而言,教师只要讲好希罗神话故事,用故事打动学生,让学生自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契约精神,并将其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自行“思政”,自觉“诚信”,正可谓殊途而同归,殊语而同道。
二、人性尊严与悲悯情怀
希罗神话对人性尊严的维护、对悲悯情怀的释放俯拾皆是,这与当今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与儒家的“宽厚待人”是相通的。从大义亲情的安提戈涅(Antigone)到杀死儿子的普洛克涅(Procne),从忠贞不渝的佩涅洛普(Penelope)到背叛妻子的伊阿宋(Jason),从泣求爱子尸体的普里阿摩(Priam)到献祭爱女的阿伽门农(Agamemnon)等,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神话故事无一不在阐释善恶之间的取舍、人性尊严的神圣以及悲悯情怀的伟大。与此同时,这些故事也告诉学生:凡是践踏善良、违背人伦的恶行几乎都受到了惩罚,凡是坚守真爱、悲天悯人的善行几乎都得到了回报。这一点几乎可以说是佛教因果报应的翻版。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材料,引导学生品味希罗神话中的人性尊严和悲悯情怀,以此来唤起、激发、强化学生心中的善(我们权且称之为“友善思政”),并使之自觉“行善”。
“友善思政”的关键是要从情感上打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我们不妨以普里阿摩的故事为例来说明这一点。普里阿摩是特洛伊末代国王,他的长子就是前文提到的赫克托耳。这位老国王所承受的最大打击就是目睹自己的爱子被阿基里斯杀死。更为残忍的是,阿基里斯还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马车后边进行践踏和侮辱。在古希腊,对亡者的尊重是一个关乎人性尊严的神性原则,即使交战双方也不能违背。更有甚者,如果战败的一方无力埋葬其阵亡将士,该义务则由胜利的一方来承担,由此可见阿基里斯的所作所为到了何等程度。当然,阿基里斯也是因为悲愤过度才做出此等辱尸之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普里阿摩决定乞求阿基里斯归还爱子尸体。二者会面的场景堪称神话故事中最感人的一幕。笔者据此给出的思考题是:“在普里阿摩与阿基里斯会面的场景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他们的行为在你看来有无不妥之处?”
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深受感动,理由不外乎这几点:(1)普里阿摩为了儿子竟然跪倒在仇敌面前,亲吻杀死儿子的那双手。他跪倒在地的身躯看似低矮,实则是人世间高不可攀的一座父爱之山。(2)老国王堪称英雄,他虽然年事已高,却敢于独闯敌营。(3)普里阿摩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因为要让暴怒的阿基里斯归还儿子尸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却能够以柔克刚,用父爱和真诚打动对方。(4)他的下跪不是屈辱,而是一种神圣的尊严。(5)阿基里斯的英雄气概不在于他刀枪不入、战无不胜,而在于他的“软弱”,在于他灵魂深处的某种柔情。(6)阿基里斯虽然表现得冷酷无情、毫无人性,但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跪在自己面前乞求儿子尸体时,他心中的怜悯和慈悲就被唤醒了,他将老国王轻轻扶起,与之一同哭泣的瞬间最令人感动。很显然,当学生被打动的时候,他们心中的爱和善也随之得到了升华,而神话英雄身上那种比技艺和能力更加重要的“德行的理想、美德的理想”势必会对学生的善良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并未被打动,理由有两点:普里阿摩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儿子而对仇敌下跪,这有辱国格;阿基里斯并没有做错,对敌人就应该无情打击、毫不手软。从宏大叙事的视角来看,这样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脱离了古希腊历史文化语境,时空错位明显。在古希腊,哪怕是痛恨至极的劲敌,一旦死去,都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伊索克拉底(Isocrates)甚至认为,让死者曝尸荒野远比让活人无家可归还要邪恶[6],可见“死者为大”的观念是何等的深入人心。故而安提戈涅毅然违反“国家禁令”埋葬兄长,奥德修斯即使在漂泊途中也要为死者补办葬礼。教师只要有针对性地说明这一点,再佐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先祖或亡者的敬重,就能于情于理地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柔情之弦。这种柔情其实是人性深处共有的一种悲悯情怀,是对死难者或受难者所产生的一种深切的同情心或“共情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学界提出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层级模型中,也纳入了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情感特质[7]。这固然是一个不小的创举,但倘若能将人性尊严与悲悯情怀也纳入其中,现有的、与情感相关的思辨品质或许就会显得更加温情、更加“柔软”一些,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友善”与“和谐”的当下,对学生善良人格的塑造不可不为。
三、地球公民意识
“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它不仅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不仅是确保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因素,而且是一个民族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鉴于此,希罗神话课除了要关注契约精神等关乎人际关系的“思政”内涵,还必须挖掘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政”内涵,力求实现“学生—社会—人类—环境”的协调发展[8]。而这也是高校全人教育的核心目标。从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课程来看,针对人与环境或人与自然关系的专题讨论并不多见。受其影响,授课教师对此也着力不多,这就势必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且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针对这一现状,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希罗神话课的优势,从大量有关神祇/英雄与动物、植物等自然生命互动的神话故事中挖掘“生态思政”潜能,以培养学生众生平等的地球公民意识。
我们先来看动物。希罗神话中的动物多数情况下是作为神祇的“宠物”或英雄人物的陪衬物出现的,许多英雄人物的英雄壮举和功业几乎都是通过屠杀动物来实现的。如在大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完成的十二項任务中,就有七项是杀死、驯服或活捉各种野兽,这与卡德摩斯(Cadmus)杀死水龙、帕耳修斯(Perseus)杀死海怪、柏勒罗丰(Bellerophon)杀死卡米拉(Chimera)的故事如出一辙。在被杀死的动物中,除了个别食人怪兽之外,多数都是无辜的“地球公民”(Earthlings),它们要么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山林,要么遵照神嘱充当看守,只要人不去搅扰它们,它们也不会伤害到人。
可即使这些动物很无辜,也处于荒野,仅仅由于它们是有别于人类的物种,它们就成为人类想象中的敌人和他者,成为必须要消灭的对象。这其中反映出来的物种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反动的、非生态的,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懂得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地球,也是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地球。人类只有摒弃极端物种主义,将人类的悲悯情怀延伸到动物身上,学会与其他地球公民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有可能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笔者据此提出的问题是:“英雄神话对现实中的动物会产生影响吗?你认为这类故事对当下的动物保护有利还是有弊?倘若武松生活在当今中国或当今希腊,你认为他还会被尊为打虎英雄吗?”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提供一些确切的依据,让学生切实看到远古神话与当今动物杀戮之间的关联。纳什(Roderick Nash)的《荒野与美国思想》(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 2014)、《山海经》中关于兽肉的种种神奇功效、电影《地球公民》(Earthlings, 2005)中残杀动物的纪实镜头等,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地球公民意识的辅助材料。
学生的地球公民意识还可以通过植物来唤起。“希罗神话中蕴涵着怎样的植物观念?哪些神话故事对于减缓当今的森林破坏现象有启迪意义?”笔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树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甚至在黑夜和白天未分之前就已经存在[9]。学生也知道,许多树木也因此被赋予神性,如朱庇特的橡树、雅典娜的橄榄树等,且不说一些树木本身就是人或精灵。因此,那些胆敢闯入圣林,或是胆敢砍伐圣树者,其行为无异于渎神,而渎神的结果无疑都是毁灭性的。学生最熟悉的冒犯者是厄律西克同(Erysichthon),这位狂妄自大的国王不顾他人劝告,用蛮力砍倒了五谷女神得墨忒尔(Demeter)的圣树,最后在饥饿女神的折磨下自噬身亡。神话往往以叙述故事的象征形式表达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一般学生都能从这类象征性神话中悟出这样的道理:植物就是自然力量或自然生命的代名词,毁坏植物无异于毁坏生命、毁坏自然,而毁坏自然无异于毁坏人类自己的家园,其苦果也只能由人类自己来吞咽,其痛苦状一如厄律西克同吞吃自己的肉体一样。自然,教师还可以借用孔子的话来强化学生的认知:“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孔子提倡百善孝为先,所谓的“非孝”就是不善,或者说就是恶。可见在孔子眼里,任意毁坏树木、杀戮动物无异于作恶,而作恶必将受到惩罚,这与希罗神话故事给我们的警示并无二致。
除了警示功能,神话植物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也可用来进行“思政”教育。以奥德修斯为例,在他长达十年的回乡征程中,关键时候不仅有神祗助力,而且还有植物助力。如果他没有魔莉(Moly)做解药,没有那棵生长在锡拉和卡津布迪斯(Scylla and Charybdis)海峡上方的无花果树做抓手,奥德修斯要么被变成动物,要么死于非命。不仅如此,奥德修斯故乡的植物也屡屡给他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他对妻儿和父亲的思念常常化为记忆中的庄稼地、苹果树和葡萄架。与他生活数年的、伊甸园一般的“盘丝洞”相比,他的故乡伊萨卡(Ithaca)并不富有,但那里却有童年时父亲给他的13棵梨树、10棵苹果树、40棵无花果树[10]。所有这些都为奥德修斯的故土之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这其实与我们告别故乡时的“杨柳依依”心态,或是用桑梓指代家乡的传统是一个道理。至此,学生不仅会加深对神话植物的认识,而且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爱护现实中的花草树木,尊重花草树木生存的权利。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四、结束语
以上仅从契约精神、人性尊严与悲悯情怀、世界公民意识三个方面说明希罗神话课如何育人的教学情况。我们知道,神话表达的是人类对生命、对自然的一种体验,其丰富多样性必然决定了育人内涵的多样性,因而文中所述仅为其中一斑。其他如冒险精神、开拓意识、责任担当、好客之道等,都是这门课应该不断丰富、深入挖掘的育人意涵。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抓住神话故事可资育人的着力点,并将其有机地融入神话知识与思辨能力的运用中,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自行甄别哪些精神品质是值得借鉴和继承的,哪些是要警惕的,哪些是要摒弃的,然后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业已成为当下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一个隐喻[1]。虽说“守好”并非难事,但要“种好”却非易事,任课教师只有确保各自责任田里的鲜花“独秀独好”,才有可能吸引学生欣赏百花齐放的“思政”美景,并使其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践行,这样才算是真正“种好了责任田”。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潘桂娟.希腊罗马神话通识教育功能教学探讨[J].教学研究,2018(3):59-64.
[3] 谭静.国内英语专业西方文化教学研究综述:2007-2016年知网载文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6):111-114.
[4] Watt, Ian. The Rise of the Novel [M]. London: Chatto & Windus,1957:63.
[5] 周天.中西神话异同论[J].中国比较文学,1997(2):90-99.
[6] Graves, Frank Pierrepont. The Burial Customs of the Ancient Greeks [D]. Columbia: Columbia College, 1891:11.
[7] 王宇.“希腊罗马神话”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64-166.
[8] 李竹.从专业训练到全人培养: 大学教育目的的迷失与回归[J].江苏高教,2018(8):52-55.
[9] Guthrie, W. K. C.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The Presocratic Tradition from Parmenides to Democritu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5:208.
[10] Homer. The Odyssey [M]. Trans. Ian Johnston. Arlington, Virginia: Richer Resources Publications,2007:477.
[收稿時间]2020-07-24
[作者简介]闫建华(1965—),女,甘肃人,博士,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环境文学、生态批评及教学法。杨宁宁(1981—),女,湖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与生态文学。
sdjzdx2022032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