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锡江
【摘要】农村小学教师兼科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提高教师兼科教学能力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保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中心小学对培养双科型教师进行探索,建立了“一标准四机制”校本研修策略,对解决学校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高教师兼科教学的质量等发挥了较好作用。
【关键词】一标准四机制;双科型教师;培养策略
提高教师兼科教学的能力,是农村小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学校)自2018年秋季学期起,为每个教师制定了“精通一门主教学科,再兼教一门学科”的专业发展目标,以期通过培养双科型教师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标准四机制”双科型教师培养经验,在推进学科建设、缓解师资矛盾上发挥了较好作用。
一、一个标准:双科型教师的评价标准
学校的“精通一门+胜任一门”的双科型教师,是立足学校实际、基于学校需要的教师,“精通”和“胜任”代表学校评价的等级。
为推进双科型教师培养,学校基于惯常性和学科专家建议的认定方法,经过多次研讨,以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研水平和学生成绩为考核内容,制定了“精通+胜任”双科型教师评价标准:
1.获得区级以上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师等荣誉的,直接认定为学科“精通”教师。
2.不符合第一点的教师,在以下8条指标中,能达到学科知识、学生成绩方面的4条指标的,可以评定为“胜任”教师;在达到前述4条指标的前提下,能达到教学技能、教研水平方面的任意2条指标的,可以评定为“精通”教师:
(1)在学科知识方面,学科本体性知识检测达到优秀等级;能正确梳理教材,准确把握单元知识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在教学技能方面,获评区级优质课,或在区级执教3次以上的公开课且获得“优秀”评级;有学科命题能力,在区级以上的考试中所出的题目获奖,或命题出卷被学校录用3次以上;
(3)在教研水平方面,学科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获得区级以上的奖项,或在B类及以上期刊公开发表3篇以上;主持或执笔的学科课题在区级以上教科研机构评比中获奖;
(4)在学生成绩方面,学科测评合格率、优秀率等指标连续两年超过学业质量标准;所辅导的学生在学科类竞赛中获得区级二等奖以上的奖项达3项以上。
根据学校要求,教师只达到“胜任+胜任”是不能被评定为双科型教师的,也即成为双科型教师,所教学的其中一门学科必须达到“精通”水平,“精通+胜任”或者“精通+精通”才是双科型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两种形态。
二、四个机制:双科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双学科搭配机制
学校从教师实际出发,结合实践形成了三种双学科搭配方式:
1.相近搭配:文科与文科搭配,理科与理科搭配。比如主科是语文的,与道德与法治、书法等相近的学科搭配;主科是数学的,与科学等学科搭配。相近搭配既有利于教师开展学科融合教学,又能避免两门学科之间的跨度过大,为教师减轻兼科教学的压力。
2.特长搭配:教师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兼教学科。比如一个体育教师如果有网络建设、电脑操作方面的特长,那么他可以选择兼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如果在兼教学科或与兼教学科相关的方面有特长,就更容易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教学时也会更有信心。
3.兴趣搭配: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兼教学科。虽然教师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并不表示他具备教学这门学科的技能,但他表示了愿意学习、愿意教学的主动性,所以这也是比较合理的搭配方式。比如一个教师对书法、美术感兴趣,他就可以尝试兼教书法或美术。虽然他的书法、美术技能可能不足,但他可以边学边教,在兴趣驱动下也能逐渐胜任书法或美术的教学工作。
这三种基于教师立场的学科搭配方式,既充分考虑了教师的特点,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为学校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双学科发展规划机制
1.规划教师学科发展进阶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是其学科能力的提升。根据学科能力提升的一般規律,学校向每个教师提出了学科发展进阶要求(如图一)。
学校规定,从教师接手一门新学科开始,前三年定为入门期。三年之后教师要“会上课能抓成绩”,取得学科“胜任”证书,成为合格教师。每个教师必须取得所教学的每门学科的“胜任”证书,个别发展比较慢的,若五年内还不能取得证书,学校则安排该教师更换学科。从第六年起教师开始自主发展,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努力培养具有学科引领能力的校级优秀教师,鼓励教师取得学科“精通”证书,并推荐“精通”教师参评区级名优骨干。
2.规划教师研修进程
客观地讲,一个教师如果参加多门学科的研修,工作压力会比较大。因此为合理安排教师研修进程,学校要求教师明确怎样研修两门学科,是分主次先后开展,还是两门学科同时进行,必须做好规划。一般情况下,登记在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的学科是教师的主教学科,对这一门学科的研修纳入区(县)级教研部门统一管理,而另一门兼教学科则纳入学校校本研修计划。但在实际研修过程中,也存在教师兼科的发展比主科好的情况,所以判断学科的主次是相对而言的。总之,学校为教师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一是要合理安排教师的研修进程,二是要挖掘教师的潜力,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
3.规划校本研修内容
为了推进双科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必须是综合性的,既要关注学科专业性,也要关注学科融通性。根据双科型教师考评指标,学校规划了校本研修内容体系(如图二):
校本研修计划中所设置的学科知识、学科理论、学科技能课时的占比分别为30%、10%、60%,重点突出学科技能研修,以实现在技能训练中渗透、融合学科知识,进行理论学习与教学反思。研修方式则采用集中研修与分科研修两种,对于如基础知识、通识理论等共性内容开展全员集中研修,便于教师之间共享经验;而对于如批改辅导、测试评价等学科教学的技能内容则分学科研修,以注重专业性。
(三)双学科融合研修机制
学校以主教学科(即省管理平台登记的学科)研修为主体,将兼教学科研修融入主教学科研修中,通过双学科融合研修机制创新校本研修内容(如图三)。
1.主学科“五平台”研修路径
主教学科研修一般由各区教研室牵头,教师们通过参加学分培训,接受学科知识、学科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学校主要通过搭建五个研修平台,推进学科专业化、精细化研修,从而培养优秀教师。
一是“拜师结对”的师徒研修平台。校内开展老教师带新教师活动,通过传统的“传帮带”形式,帮助新教师快速入门;校外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跨校拜师活动,与学科名师、骨干结成师徒关系,在导师指导下成长。
二是“专家引领”的权威研修平台。学校可以有计划性地邀请特级教师、学科名师、教研员等专家进校讲课,通过面对面评课、改课、上示范课等,引领教师成长;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研修活动,让教师拓宽视野,更新观念。
三是“科研学社”的互助研修平台。学校可以成立教师的读书会、科研坊,通过阅读交流、教学反思、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四是“教研论坛”的共享研修平台。教研室可以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着重探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每个教师通过经验学习、分享,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能力。
五是“助评助赛”的团队研修平台。教研室可以借助教学比武、学科评优、赛课等活动,自行组建对应学科的教师“助评助赛”团队,帮助参评的教师备课、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等。这样教研室既能提升团队凝聚力,又有利于提高参赛成绩。
2.兼学科“四举措”融合研修策略
将兼教学科的研修融入主教学科中,体现在兼科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研修任务,适时参加主学科“五平台”开展的活动,通过“学、悟、展、赛”四举措,提高兼科教学能力。
(1)学:与主教学科教师结对,或拜主教学科教师为师,在主教学科活动中跟着导师学习。
(2)悟:在完成研修任务的过程中反思和感悟。如撰写听课感想、课堂实践思考、研修心得等,以探寻兼科教学规律。
(3)展:参与兼教学科教学展示活动,或与主科教师进行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教学等。
(4)赛:参加学科基本功比武、学科教学能手评比等活动,以赛促研。
(四)双科型教师考核认定机制
1.双科型教师评定方法
无论是主科还是兼科,只要三年入门期一过,教师就可以申请一门或两门学科的“胜任”证书,如果教师具备有关条件并通过考核,学校就为其颁证。“精通”证书要在获得“胜任”证书满一年后才能申请。
学校的考核认定工作每学年开展一次,一般安排在每学年末。教师填写申请表后,对照考评指标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然后学校的工作领导小组核验材料,对提交申请的教师作出评定;考核通过的教师名单予以公示,并召开表彰会。
2.双科型教师助评策略
为助推教师成长,鼓励教师争做双科型教师,学校采用三种双科型教师助评方式:
(1)达标法:学校编撰《教师研修手册》,对考评指标进行量化,如一学期需要听几节课、写几个教学案例等。
(2)展示法: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课堂教学节,开展各种形式的研修展示活动。学校对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评定,為其参评双科型教师创造条件。
(3)竞赛法: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论文课题等评比活动,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区级以上的业务技能竞赛,通过竞赛促进教师研修,并培育校级学科领头人。
3.双科型教师激励机制
为激励每个教师成长,学校将双科型教师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内容,并将其作为各级先进评比、职称评审等的优先条件;提高双科型教师的工资待遇;通过校内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双科型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展示。
结语
双科型教师队伍建设理念是学校对基于实际发展需要的校本研修的创新。截至目前,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已有2名教师被评为区级名师,6名教师获得高级职称,11名教师被评为区级教坛新秀;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学校近三年的毕业生学业测评、各学科教学质量检测等各项指标均位居农村小学前列。
培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是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学校提出的双科型教师培养策略,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较好作用,希望能为其他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韩巍巍.北京市海淀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效果分析—以古斯基(Guskey)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型为依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2):22-25.
黄玉楠.全科型教师培养研究:基于课程的视角[D].开封:河南大学,2014.
林志明,潘敏.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16(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