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2022-03-22 17:11束夏梅
江西教育C 2022年3期
关键词:深度思维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束夏梅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走向了深度融合。本文纵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现状,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理解融合之意,探索融合之道,实施融合之法,从而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深度思维。

关键词:信息化   学科教学   深度融合   深度思维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很多课堂有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形”,却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魂”。信息技术“套”在课堂上,却没有融在课堂里。笔者根据发现的问题,探索了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基于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忽略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信息化技术。在还没有弄清楚学科特点、培养目标、课时目标、学情的情况下,教师容易盲目使用技术,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定位停留在展示技术功能的层面,至于对“为什么要用?解决了什么问题?用和不用有什么区别?”这三个问题,却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形”,却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魂”,信息技术只是“套”在课堂上。

二、理解融合之意

有学者提出,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营造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可以形成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何克抗教授认为,这个定义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不谋而合,并指出该定义包含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唯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有可能正确理解与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三、探索融合之道

布鲁姆将思维分为浅层思维和深度思维两个维度。浅层思维即记忆、理解、应用,深度思维即分析、评价、创造。信息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不是方便教师的“教”,而是服务学生的“学”,这里的“学”不仅是学习静态的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动态过程,旨在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概念。这个目的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对新课程标准、教材有所了解,又要对儿童心理、认知规律、元认知特点、情感特征、错误模型等有把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及综合素养。

四、 实施融合之法

(一)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研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不只是配备信息化硬件设施这么简单。当下,很多地区的学校出现了硬件设施的“物理珠峰”和实际应用的“沼泽洼地”这样的两极现象,再好的设施也成了摆设。因此,用起来才是硬道理,从“用起来”到“用得好”必然有一个过程,学校通过以赛带训、项目推动、专家交流讲座、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可以营造信息化教学应用环境,保障学科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二)将新型教学方式融入课堂

第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中犹如一名出色的导演,应該对课堂教学结构的掌握、认知冲突的创设、运用迁移的引导做到心中有数,处处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教师在备课之初,要不断“做加法”,思考本学科、本课程、本单元、本学段应该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又是什么,以及运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而不是一股脑地把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

第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信息化教学的最大价值。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索和认知的工具,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自主建构核心概念,在迁移运用中培养深度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从学习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促使师生双方形成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的强交互关系,在探讨中互相启迪、教学相长,在共融中不断发展、进步。

(三)将教学结构与学习需求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学生在课后练习,这种教学结构最大的弊端就是把难度较低的“接收知识”环节放在课堂上,而把难度较高的“内化知识”环节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的教学结构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学结构的改革是重中之重。

第一,在课前精准把握学情。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情的把握,例如,教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学情的分析总是比较局限,没有结合学科、学段、元认知能力、错误模型等进行分析,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上,从而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科本位。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智慧课堂设备,教师基本可以实现学情的精准把握和智能分析,“翻转课堂”更是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以学定教。因此,教师应注意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运用信息技术把握学情,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技术应用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服务于课堂结构的。如果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偏离了教学目标,应用技术只是为了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的兴趣,做渐进式的修修补补,那么技术反而会拖教学的后腿。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内容、技术支持构成,一切要指向本节课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应提前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学习的本质指向过程,而非告知结果,教师应成为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主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达成者。有很多教师忽略了这点,面对重难点问题,他们选择了“灌输式”的方式,在教学内容和学情的把握上下的功夫不够。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应在精准聚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术,在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和解决上下功夫。在课堂上,信息技术可以成为辅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工具,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成为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情感体验与内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直指问题解决的核心,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的深度思维,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内核和最大价值。

第四,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分层测评中。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习新知识,而是在课后的巩固、提升与练习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堂能够支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学习,根据学生的需要分层推送网络云平台中的课程资源,智能测评和复习巩固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

总之,只有营造信息化的应用环境,实现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走向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大价值,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

参考文献:

[1]欧佩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20(3):58-63.

[2]朱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五),2021:699-701.◆(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小学)

猜你喜欢
深度思维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例谈学生高考物理思维障碍及对策
基于深度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
浅议对话教学中启迪小学生英语思维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解决初中英语课堂沉默不言现象的方法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浅论师范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