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信息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21 07:47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三全育人工匠

周 虹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1)

引言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落实。

在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过渡的特殊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不断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各行各业正利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广泛的创新和改革。

高技术产业与新经济的发展对智能时代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需求。智能时代的理工科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严谨敬业、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职业素养及品格,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去探索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智能时代高职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良好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具备工匠精神的创新、专注、追求极致的素质和品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工匠人才,成为了高职院校急需探索的课题。

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层面看,“职教20条”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终身学习服务,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云物大智”时代下,信息技术以“融合”“融通”“数字化创新”等关键特征影响着各产业的发展与变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更应主动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面看,纵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技术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时间至少在3年以上,且之后还要经历长时间持续严格的训练才能上岗。而国内高职的职业技术训练程度还达不到行业标准,高职学生企业实习时间连续性不够,较难科学系统地了解全产业链相关知识及实践技能。面对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校企应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电子信息类专业育人模式存在弊端

传统电子信息类专业育人模式重技术,轻素养,职业技能培养与文化价值培育比重不均衡。校院两级缺少对工匠精神内涵建设的统一认识,紧跟区域行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后劲不足,育人模式在目标定位、模块设计、动态反馈等多个方面,缺少应对新形势新变化的协同创新,单一维度的课程改革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二)高职“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根据“三全育人”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角度审视当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企业参与度不够,高职院校在自身短期的培养周期内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的形式较多还停留在实习实训、调研交流等层面,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双方的需求未能清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此外,电子信息专业群专业划分过细过多,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不一致,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化能力、“互联网+”创新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尚未达到企业要求,不少学生毕业后不能自主完成个人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欠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途径,造成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无法主动适应企业岗位发展需求。由此可见,面对不断革新的信息产业,高职院校构建适用于本土的“三全育人”模式经验不足,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三)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

目前,文理学科间、专业课及基础课之间、老中青教师之间、管理层及教学团队之间,对于加强新工科建设与思政教育的交融,形成“信息工匠”育人氛围尚缺乏合力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较为刻板,与新形势新产业的契合度不够;部分年长的一线信息类教师,在主观意愿上对于接受“新、特、快”的事物存在一定抵触情绪,一些老教师老教授经过长期经验累积而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固化,未及时更新。

(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成长不足

师资队伍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学团队的管理大多仍停留在教学方法改良和管理构架模式调整上,常常忽略了“人”的个体需求发展变化,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单一,不少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或紧密对接企业的相关实践经验,高水平“双师”素质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个人单一的专业技能水平尚不能满足教学多元化的需求,服务企业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达到高水平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适应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五)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亟待提高

高职学生大多数专注力不够,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存在浮躁心态,不能正确看待就业择业形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系统训练,对一些隐性的职业素养不够重视,如敬业精神、岗位责任心、纪律观念、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对这些职业素养的培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全程”的角度审视,缺少从学生入学至毕业全程培养职业素养的计划和措施[1]。从“全方位”的角度看,高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不深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没有有机结合渗透现代工厂职业素养教育内容[2]。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三维一环三阶式”信息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经分析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本文从人才培养全局视角出发,提出以“培育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优化高职“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构建高职电子信息类“三维一环三阶式”信息工匠育人模式,从理想信念、专业技能、人文素养三维度,联结十大育人工程(管理、组织、文化、课程、科研、实践、服务、资助、心理、网络),多层次立体交互开展信息工匠的培育实践。

(一)全员育人,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

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看,大力推行教师素养全员提升,打造高水平校企混编制教师团队,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强化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职责观,以“服务育人”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既要教学又要育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积极挖掘专业课中的家国情怀、民族复兴、科技创新、全球视野等思政元素,将专业与技能的“术”和职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的“道”结合起来,提炼“信息工匠”内涵建设,传承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发挥校企双主体师资力量,实施全员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教师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双师”素养。一方面,走出去,鼓励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及技术研发,学习新政策新技术新知识,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引进来,可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聘请企业工匠、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组建创新型校企双导师混编师资队伍,因材施教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

(二)全过程合作,搭建三阶式立体交互实践平台

全方位拓展育人渠道,探索整合学校、企业、家庭、社会、行业、政府等多方资源,在“大一至大三——校内到校外——教师到技术人员”三阶段的实践平台上,打通全过程育人环节,引入第三方建设标准,采用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建设等校企合作形式,拓宽信息工匠培育渠道,构建三阶式立体交互实践平台(见图1),实现多层次交互式合作。

图1三阶式立体交互实践平台

此外,从模式质量提升角度,探索运用PDCA循环完善各环节各模块运行制度及考核内容,促成整体工作环绕信息工匠这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呈圆形轨迹有序、稳步运转运行,从而形成单个工程流程运行闭环、十项育人工程三维连轴同心闭环、一个体系成熟运转闭环的布局(见图2)。

图2整体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成熟运转布局

(三)全方位推进,三维度实施育人质量提升工程

从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角度看,应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全育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体制。本着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协调性的原则,建立与合作企业、社会机构、共建社区,与校内各教学团队及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十项平行育人工程转化为“理想信念提升”(管理、组织、文化)、“专业技能提升”(课程、科研、实践)、“人文素养提升”(服务、资助、心理、网络)三个维度,构建出电子信息类专业特有的协同育人工作模型(见图3)。三维实践构架协调运转,维持整体工作流程按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闭环运行,建立十项育人工程围绕信息工匠核心素养连轴同心闭环运行的质量保证机制。

图3信息工匠育人模式十项育人工程三维连轴同心运转闭环

1.理想信念维度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领导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思想引领”核心功能。完善校院两级“三全育人”工作管理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十项育人工程,确保十项育人工程稳步有序、同心同轴运转,将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塑造和使命担当教育贯穿在“信息工匠”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和谐交融的“工匠精神”育人文化氛围。

2.专业技能维度

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思政之魂引领课程体系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实现“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入,营造信息工匠文化氛围。创建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包括在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试点示范,重点解决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成才,轻成人”的问题。按照思政改革要求,调整试点示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当中。教学目标上要明确课程的专业性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上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教学评价方面,将育人置于教学工作的首位,注重思政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以正确价值观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底线和基准[3],通过试点示范课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

此外,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创建科研创新工作团队,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工作室、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开展“工作室+项目团队”或“研究室+创新团队”互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模式,选拔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培育孵化,积极开展对外服务。

3.人文素养维度

从全阵地建设方面看,探索实施“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多元打造“信息工匠坊”,筑牢学生创新创业等职业能力培养根基。首先,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以社团、实训工厂、工作室、社区等为第二、第三课堂,实现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4],推进以项目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加强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等非专业能力,多元协同育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其次,打造一批精品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普竞技、智慧助农、VR网上革命教育馆建设、数字媒体乡村振兴云平台建设等活动,深化育人实践内容,加强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保障立体交互式的三阶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引领全体师生做具有传承与创新、协调与融合精神内涵的信息时代文化传播者。最后,建设品牌活动阵地“信息工匠坊”,借助学科专业优势,建设精品项目电子资源库,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可参与到如市厅级专业实训中心、博士工作室、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市青春红旗号创建单位、社团社区党群共建单位等阵地建设中,开展多领域交互的实践体验、职业体验、素质体验活动。

此外,还应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使每项育人工程都在实施全过程中接受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最终实现健康、稳步、自主发展的闭环运转。

四、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立德树人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5]信息技术智能化时代,高职院校应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构建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加强专业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考评,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构建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不断补齐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育人短板。在工匠人才培养路径上,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创新提炼出“信息工匠”育人理念,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构建高职电子信息类“三维一环三阶式”信息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推进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全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三全育人工匠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90后大工匠
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电子信息工程系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工匠赞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