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飞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突破60%。伴随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常住人口,导致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山村面临人口老龄化、村落空心化、空巢老人滞留、留守儿童增多等多重困境,成为边远少数民族山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姜长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要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和持续性,努力规避问题战术化倾向、目标浪漫化、理想化倾向与振兴方式“单一化”和“一刀切”倾向。[2]实现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必须限定在村内部,主要体现在农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主体之间。[3]另外,在乡村振兴中要重视参与主体的作用,各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各自的功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各参与主体间积极参与。[4]只有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乡村振兴,设置乡村振兴机构,以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5]
本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均来源于对广西苍梧县山坪村的田野调查(以下简称山坪村)。以山坪村为个案来探讨边远少数民族山村内生发展,基于以下缘由。其一,村落处于边远山区,耕地面积少。山坪村是一个瑶族村,共有1个村委会,10个居民小组,农户107户,农业人口507人,劳动力300人,村辖区面积14000亩,土地面积13500亩。八角种植面积30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茶叶种植面积12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其二,山坪村远离现代经济功能辐射区,经济发展能力弱,种植茶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与外界经济互动甚少。其三,山坪村是一个瑶族村,村里居住的均为瑶族人(除外嫁入女子),因地理位置的边缘性、分散性、封闭性与内部经济发展滞后性,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少,本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
走访调研主要从村域管理组选择村民进行访谈,通过观察、沟通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同时也对村干部进行了访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用于综合分析山坪村内生发展对村落经济的影响。
主要从地形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民族文化传承、特色产业等方面对现状进行分析。
山坪村是一个特殊的村落,地形环境较为复杂,耕地多为坡形土地,条块狭长、零碎分割、地形不平整、高低起伏,各村民小组分别居住在沟壑之间下的平坦空地,村落难以集中一处,这成为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人居环境的分散,不利于村落聚居发展,也不利于各居民组之间交流。该村10个居民小组之间交流甚少,小组居民的生产生活都限定在自己居住的狭小区域里。有劳动力的人家每天从事“一亩三分林”,由于村子田地面积少,农田用地仅2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39亩。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童就孤守家中,鲜与外界交流,这样的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农村现代化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对基本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趋向多元化。山坪村仅有1所小学、1所卫生院,导致村里的文化教育事业、公共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要依靠政府,公共服务效能低。由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而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一主体,不仅缺乏竞争性,而且资金匮乏、效率不高,往往忽略了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因而,政府能帮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但难以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农村现代化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救助,而是要在政府的辅助下逐渐探索出适宜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正所谓扶贫先扶智,推动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亦是如此。山坪村能保障居民的基础用电,但是网络信号不稳定,通达度不高,偶尔存在无信号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尤其依赖网络提供的服务,但对于山坪村,网络工程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村民不能自给,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村里缺乏可供孩子们娱乐的场所。与城镇同龄孩童相比,处于封闭边远少数民族山村的孩童在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
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甚至同一个少数民族,身处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俗。山坪村与其他村落最大的区别是它是一个瑶族村,瑶族文化是其特有的文化,但因受到外来多重文化的强势影响,瑶族文化对年轻的瑶族人的影响越来越小,导致新一代对瑶族文化缺乏继承意识、对文化的继承性很低。
山坪村唯一的一所小学坐落在村行政中心,由于10个居民小组生活的地方离行政中心较远,导致村小学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教育质量低。村支书介绍,村小学一共三层楼,基本能满足村里所需,尽管该校仅有4名小学生(3名就读二年级,1名就读三年级)、2名教师(1名任教英语和语文,1名任教数学)。由于大量的年轻孩童流动到其他村落或城镇就读,加大了该村瑶族文化继承的难度,瑶歌、瑶语、盘王舞、瑶绣等属于瑶族人的文化逐渐淡化在他们的记忆中。
产业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大支撑,拥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乡村,就能快速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山坪村的特色产业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单一,其特色产业主要是茶叶和八角,因此,当地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和八角种植。当前,村里有1200亩茶叶地,3000亩八角地,剩余的村域管辖面积全是林地,林地占耕地面积的66%。该村对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也缺乏对资源内部的合理布局,更缺乏用科学技术培育特色产业的思维。当地对茶叶和八角的种植大多停留在个体户自产自销上,产业发展不集中,村民未能得到种植技术方面的有效培训和指导。茶叶的加工不精细,产品流通渠道较为单一,多数农户的产品都是靠自己宣传,有能力的农户能及时变现,没有能力的农户就会出现产品滞销。茶叶和八角是山坪村农民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如存在滞销,农民的生活便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当前,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力,但边远少数民族山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边远少数民族山村自身的特殊性,其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应有别于其他农村地区。通过调查研究,本文总结出了山坪村乡村内生发展的4种模式,即早期的“自主发展”模式、“能人+农户”组合模式、村干部“领头发展”模式和“政府+公司+村域”合作模式。
山坪村各村民小组居住位置较分散,各居民小组之间交流不密切,农民主要集中发展自己的土地,主要产业是八角、茶叶、林业。林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林木种植周期长、资金流缓慢,村民只能依靠种植八角和茶叶来维持基本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既边远又封闭的民族村落,如何种植八角和茶叶、如何提高种植技术与产量是早期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经济作物产量最大化,如何做好加工、流通、储存、销售等产品线和管理线工作,诸多领域缺乏行家培训、指导和管理,村民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生产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生产经营体系,形成了早期的“自主发展”模式(见图1)。
图1早期“自主发展”模式形成过程
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快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此时,山坪村早期“自主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当地一些较大的种植户开始对茶叶和八角采取新的种植方式,尤其是对茶叶的种植。山坪村地势相对较高,地形和气候特别适合茶叶种植,“能人+农户”组合模式(见图2)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的“能人”是指当地较大的种植户,由于大种植户有较多的资金,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外出参观学习,与外地商家携手合作,拓宽产业销售渠道,弥补了之前产业销售难的不足。同时,与外界的交流合作能引进更优的品种、采用更先进的种植方式,“能人”将这些技术推广到村里,再通过与各村民小组达成协议、组合发展,不仅实现了自身利益,也满足了村民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因此,“能人+农户”组合模式比“自主发展”模式,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山坪村的经济作物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山坪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2“能人+农户”组合模式
村干部是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山坪村有1个农村党支部、5个支部委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下。党支部共有党员42人,60岁以上党员7人,正在培养1名入党积极分子。42名党员中,初中文化以上的党员15人,致富有门路的党员4人。村支书定期走访10个居民小组,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围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展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形成了村干部“领头发展”模式。
村支书带领村民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六堡茶。由于村民居住零散,各家各户使用的制茶技术不一样,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茶叶的知名度不高,村支书下决心教授村民学会制茶技术,制茶技术得到了统一,同时努力提高茶叶的品牌知名度,才有了如今众所周知的、山坪村独有的特色品牌“雪兰云雾六堡茶”。在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生产的同时,山坪村逐渐吸引一些游客进村品茶并感受瑶族文化。村干部积极带头、村民们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村集体获得了政府更多的支持,基础设施、生产设备都得以逐渐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山坪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山坪村在以上三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村集体当前发展现状,逐渐形成“政府+公司+村域”合作模式(见图3)。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过程中,政府逐渐了解山坪村的基本情况,大力支持乡村发展,山坪村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政策支持,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政府开始为村落引进投资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成为首个驻村企业,为村里的特色产业提供了新的销售路径。该公司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开始打造全新的山坪村,村落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同时着手发展旅游业。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合作,企业帮村集体规划用地空间,修建富有瑶族风格的民宿,并规划村旅游项目;村民积极配合企业的规划,整合利用旅游资源继承发扬瑶族文化,同时推广特色品牌茶叶。
进入山坪村的游客去茶园体验摘茶、筛茶、炒茶、烘茶等制茶环节,茶叶制作完成后,游客在品茶中感受当地瑶族文化,如:穿戴瑶族服饰、制作瑶族手工制品、学跳瑶族舞蹈、讲瑶话、唱瑶歌等,把制茶、品茶与感受瑶族文化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也使游客在不一样的瑶族风情旅游中进一步增强了获得感。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政府在企业和村集体间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政府对企业和村子都实施一定的补贴,企业为村落注入新的血液,为产品打开市场,帮助村子进一步扩大开放。伴随村落的对外开放,村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碰撞与更新。“政府+公司+村域”合作模式有效阻止了劳动力大量外流,促进村落经济兴旺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图3“政府+公司+村域”合作模式
“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绝对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延长乡村产业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
当前,我国的农村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农村面临的问题又存在差异。山坪村的田野调查,让笔者了解到一个位于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农村,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研究者只有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体会农民生活,考察农村面貌,才能了解农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拿出对策。
通过对山坪村内生发展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边远少数民族山村,只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第二,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精髓。山坪村作为一个瑶族村落,其瑶族文化是村落独有的文化,实现农村现代化要不断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要融入现代化建设,并与现代化携手前行。第三,村干部的引领是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血液。村干部是领头雁,如果没有村干部组织带领村民投入村集体的建设与发展,依靠村民个人的力量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不现实的。第四,产业振兴与发展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发展必须有支柱产业或特色支柱产业,才能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第五,解放农民思想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落后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好各村民小组的思想工作。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促进乡村振兴,向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