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心珠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音乐传承千年,到清朝开始衰退,清末时期,由于民族不独立,中国传统的文化、音乐开始遭到人们的摒弃,与时尚、高雅挂钩的变成西方文化和音乐,民族不自信,民族文化不自信,何谈民族音乐自信?在这个迷雾茫茫之际,音乐匠人刘天华先生紧紧拉扯着渐入深渊的民族传统音乐,通过整合,改革、创作、为民族音乐的崛起和发展坚持不懈的努力着,这份因热爱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是他负重前行的动力使然。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 民族音乐 空山鸟语
一、琴弦上的音乐匠人刘天华先生
音乐匠人刘天华先生,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士,生于1895年,明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研究会,这个时候民族音乐发展近乎停滞,崇洋媚外的风潮正盛,刘天华先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大力发展民族音乐第一人,也是第一位把被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引进现代高等学府的人,把二胡引进北京大学,设立二胡专业,把一个只限于民间伴奏乐器,发展成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之首位,真正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对于这些名家称号,二胡匠人似乎更衬的上大家心中的刘天华先生,他是一位有着音乐匠人精神的伟大音乐家,一辈子只愿做一件事,他的民族音乐复兴梦就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他的人生。
对音乐的执著,精益求精,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一生创作作品无数,十二首二胡曲《月夜》《病中吟》《空山鸟语》等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且改编歌曲无数。
二、铮铮傲骨、心系祖国、改革推动国乐发展
传统二胡时代,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二胡最早起源于唐朝称奚琴,到宋朝称嵇琴,二胡发展到清朝曾遭禁止,那时人们迂腐的认为琴弦断了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二胡的发展近乎停滞状态,到20世纪初期,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先生开始对二胡的演奏重新进行探究,周少梅先生也是刘天华先生的老师,周少梅先生对二胡演奏的把位音域从不换把的一个把位发展到三个把位,直接拓宽了二胡的音域,使二胡音色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变,为近代二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现代二胡时代,受周少梅先生影响,刘天华先生不仅继承了民族音乐二胡的演奏技巧方法,在周少梅先生对二胡造诣的基础上,对二胡进一步大胆研究和改革,刘天华先生细心研究了西方乐器构造原理的特点,对二胡尺寸进行改进,规整定弦,内弦定为D音,外弦定为A音,融合其他乐器演奏技巧,巧妙的加入二胡演奏技巧中,丰富二胡演奏技巧,例如《空山鸟语》第三乐段中用到琵琶同音轮指的技巧,融入二胡演奏技法中,来模仿自然界中杜鹃鸟的叫声。刘天华先生还认真研究传统音乐之所以传承留存下来甚微原因是传统的工尺谱比较少人会认识,结合西方五线谱的推广,他大胆的开始用五线谱规整传统的记谱方式,让更多的人看的懂,看的懂是留存下来的关键所在,之后刘天华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表达的意境又高于生活,还有他涓涓爱国之情,对迂腐思想的厌恶之情,都流淌在他创作的音符中,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二胡渐渐也从不起眼的伴奏乐器地位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中国拉弦乐器的代表地位,这是质的飞跃,也是中国国乐崛起的起点。
三、国乐之雅俗共赏的艺术
音乐匠人刘天华先生的音乐作品创作一直主张“要顾及一般民众”所以他的音乐创作多来源于生活,甚至是生活俗事儿,具有浓厚的烟火氣息使他的音乐通俗易懂,对当时动荡的社会,他的彷徨苦闷,痛苦挣扎,通过《病中吟》让人们感同身受,对美丽的自然景色不禁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在他欢快热情的音符中跳动着一颗向往谭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素雅情怀,甚至夜晚亭中纳凉时看到美丽的白月光,触景生情创作出富有诗情画意《月夜》。刘天华先生的的音乐保持“俗”的基本特征,让世人能通过音乐了解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这就是他扎根于人民,体现人民水火生活的“俗”之音乐。
刘天华先生的音乐作品在“俗”的基础上又透露着“雅”致,“雅”的艺术魅力在于唯美动听的旋律曲调,二胡演奏技术技巧的妙用,二胡拓宽到5个把位后,音域更加自由宽广,情绪调动更加收放自如,以及情绪意境的叠加性,深入性,在达成共同审美的同时,细思细品后情感升华的恰到好处,每次聆听的心情不同,每次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艺术之雅,就妙在其中,回味无穷,“雅俗共赏”,“俗也”“雅也”两条线合流归一才真正堪称“大雅也”,俗雅相通才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四、心中的净土之《空山鸟语》
先生置身于乱世,厌了乱世的纷争,乱世的纷争于先生如粪土,又爱又恨,爱之切不断先生的爱国情怀和那份充满了回忆的故土,恨之这世间动荡,偶然间误入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便醉入诗画般的意境中无法自拔,创作《空山鸟语》作品的标题就灵感于此,“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深山幽谷,百鸟争鸣的画面,那么美好,不正是先生心之向往的一片净土吗?这里远离纷争,只有无忧无虑的鸟儿,自由自在,飞在山林里,停在溪水间,无欲无求的自由,这种超脱世俗的美好,除了停留在陶渊明的诗句中,大概也就只有停留在这《空山鸟语》诗画一般的音符旋律中了吧。
《空山鸟语》以简约又内敛的风雅气质,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匠人刘天华先生的那份纯粹和那份“心远地自偏”的悠然与安定,先生的心大概也入画般的停留于此了吧。
五、《空山鸟语》艺术手法浅谈
《空山鸟语》这个作品属于多段体结构,引子部分用八度跳跃的方式来模仿了空谷回声的感觉,旋律以前倚音音型为主,速度不规整,好像有很多小鸟从森林的各个角落鸣叫,长音为主,线条感鲜明,丰而不满,就像我们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般,注重音乐的留白。
中间部分分为5个乐段,每个乐段风格各异,演奏手法技巧丰富,描绘的画面感细致,例如第二乐段中用四指快速打音的技巧,来模仿鸟儿煽动翅膀的画面,十分之生动。第三乐段中结合琵琶常用的同音轮指的手法,巧用在二胡上,二胡用同音轮指的技巧来模仿杜鹃鸟的叫声,十分生动有趣,同音轮指的技巧在此曲中使用甚多,丰富音乐风格特点,不仅如此,在第五乐段中又采用二胡特有的滑音技巧模仿森林鸟鸣之声,由于刘天华先生改革拓宽了二胡的音域,在第五把位上模仿小鸟鸣叫,在第三把位模仿大鸟鸣叫,音高对比鲜明,更加丰富了音乐色彩。
乐曲的尾声部分在一阵热闹的喧嚣之后,用分解的大三和弦渐慢的方式落下帷幕,最后归于平静,当然还不忘加一声调皮的鸟鸣声结束整曲,音乐留白的恰到好处,把人们留在自由空寂的山谷中,享受那最后的一份清宁。
六、《空山鸟语》的意境探究
《空山鸟语》被列为刘天华十大名曲之中,不仅在于作品的艺术手法技巧的独特性,主要还是作品的风格魅力和其意境的表达,和谐美丽的自然风景,是大自然对人们最无私的馈赠,在这乱世纷争的年代,人们置身忙于各种革命斗争中,改革的新时代与旧政府之间的较量,显有人能真正把因动荡而无处安放的心静下来,这世间太过浮躁,还有一颗颗浮躁的心,作品《空山鸟语》的出世,也洗涤着人们浮躁的内心,好似久旱逢甘霖般,释放着人们积压已久的情绪。俗也,听之优美曲调,雅也,沁入心脾的超脱,是不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空山鸟语的幽寂呢?
七、流淌在心间的音乐
无论是生活在幸福安定的时代,还是恰逢乱世,每个人的内心,都應该保持一份静谧,在倦了累了的时候,能有个地方来安放我们那颗嘈杂的心,让我们能够不忘初心,保持内心最初的那份纯净,心中的音乐啊,就应该不染尘埃,充满着阳光与希望,音乐匠人刘天华先生,用《空山鸟语》为世人的心,打扫出一片净土。
刘天华先生的创作来自心中的音乐对世人鼓舞影响之大,其实也是对整个民族复兴富强梦最好的诠释和解读,面对支离破碎,任人宰割的旧社会,他把对祖国的一腔热情,和国富民强的梦想流入了他的音乐中,所以他的每颗音符都是阳光的,坚强的,赞美的,希望的、坚定的,他的精神,嵌入了他的音乐,也将永远的伴随着我们,致敬之余不忘怀念!
八、结语
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一代人,也很庆幸生活在21世纪这个和平的年代,幸福且富足,我的祖国也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国之自信,民之自信也,民族自信,民族文化自信,民族音乐也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时尚起点。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的演奏,也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真正开始迅猛发展,其演奏手法更加专业、系统、完善,训练方法更加的科学,热爱二胡的人们也从中老年人群中日渐年轻化,低龄化,而二胡真正从一件可有可无的伴奏乐器发展到今天成为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于今,我欣喜于它的变化,惊叹于它的发展,将来我依然执着于它的坚守,传承它的追求,探索它的未来,更新它的新知、踏着匠人的足迹在寻迹二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回眸于二胡结缘20多年的岁月里,它见证了我的成长,陪伴了我孩时的喜怒哀乐,沉淀了我浮躁的心,也成就了现在的我,无论或大或小的舞台,二胡都是我最自由的翅膀,无论有没有观众,我的心永远是我自己最好的听众,我为能传承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希望这件让我魂牵梦绕一生的民族乐器,能在芳华的岁月中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