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21 22:47俞骋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师学院实践探索人文素养

俞骋

[摘 要] 人文素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对于帮助技师学院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健全人格、奠定未来职业发展基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原则;加强经典阅读类课程、大师互动类课程、实践体验类课程及人文环境建设,实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学校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主导主体相结合,有效整合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资源,拓展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空间,提升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技师学院;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俞 骋(1984—),男,浙江宁波人,教育学博士,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科研处副主任,副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094-04 [收稿日期] 2021-11-23

人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品位的发展、职业生涯的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技师学院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一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养教育内涵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利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感悟与人文实践,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1]。其实质是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到个体的成长历程中,塑造个人的人格、操守、情感、责任感、人生态度、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过程[2]。人文素养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主要通过开设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课程,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识自我,感悟人生,知行合一,塑造健全人格。

(二)技师学院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人文素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虽然工匠精神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但必须承认,人文品格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规定性”[3]。追求物质产品与精神意义的统一,将产品生产视为体现人生梦想、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既是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2.人文素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学校德育是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塑造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而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对道德观念的关注,“其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4]。因此,人文素养教育既是技师学院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德育深入落实的有效抓手。

3.人文素养教育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石。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5]。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一生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为目标。人文素养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格,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转化与提升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对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具体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素养类课程纳入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和规划,忽视甚至取消了人文素养类课程。如个别学校除了必须开设的专业课、语文、英语等课程外,不开设任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也较少,学生接触人文类课程的机会较少。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人文素养类课程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会被一些专业类课程或实习实训类课程占用。

(二)人文素养类课程建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人文素养培育在课程内容上需要文、史、哲、艺术、社会、法律、心理健康、思维训练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有机组合;在课程形式上需要课堂内外相结合,阅读与活动相结合,实践与体验相结合;需要将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有机统一,共同发挥育人作用。但目前技師学院限于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人文素养类课程开设存在零散无序、缺乏系统规划的现象。课程内容多以文史类、艺术类为主,心理健康类、法律法规类相对较少;课程实施方式多以讲授为主,活动体验类相对较少;学生在选课时也多以选择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为主,课程实施整体较为肤浅,影响了人文素养培育的整体效果。

(三)人文素养类课程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目前,专门面向技师学院的人类素养类课程和相应的教材相对较少,多数学校由教师自己开发校本课程和教材。一方面满足了技师学院人文素养教育地方性、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存在课程质量差参不齐、部分课程和教材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同时,部分技师学院存在仅将人文素养教育理解为语文、历史等文化课程教育,将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语文知识、历史知识的传授,课程形式单一。这一方面忽略了人文素养需要“陶冶”的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忽视了校园文化类活动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将校内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

三、我院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我院基于“修匠心、炼匠技、铸匠品、育匠才”的育人理念,确立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准工匠”的育人目标,将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内容,加强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学院明确人文素养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从经典阅读、实践体验、大师进校园、人文环境营造等多个方面加强建设,形成了体系完整、各类课程有机协调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原则

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用以指导课程建设。第一,多样性与主导性相统一原则。一方面,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多种多样,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在内容上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形式上应兼顾课内与课外、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经典学习与现代体验等。另一方面,基于人文素养培育这一主旨,校园活动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导,发挥人文素养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第二,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原则。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将每一学期划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每一阶段赋予不同的主题,开设不同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每一阶段的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保障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第三,灵活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在课程实施方式上要摒弃传统呆板、固化的施教形式,辅以音乐、舞蹈、表演、游戏等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通过各种辅助手段和工具的运用,使得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进行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洗礼,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被熏陶、被教育,实现“文化化人”的育人目的。

(二)加强经典阅读类课程建设:净化心灵,陶情怡性

学校开设“师生共读一本书”经典阅读课程,通过师生共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达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吸纳国外优秀文化的目的。该课程由学院教师开书单,学生选心仪的书与教师共读。该课程以“阅读养成”为目的,以“课程+活动”的方式展开,通过师生共读,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知晓一件事、完成一个创作,达到“知人·晓事·明道·创品”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进度,一学期师生共读文学类、人文社科类、科技文化类、政治法律类、人物传记等书籍约1~3本;一个高级工段的学生,在校四年累计有8~24本经典书籍的阅读,此阅读量的保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通过经典阅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加深了经典的认识,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大师互动类课程建设: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爱岗敬业、执着奉献、精益求精等良好的职业精神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正是这种素养的极致绽放。学校率先在宁波市建设“劳模进校园”人文素养类课程:(1)开展劳模论坛活动,听劳模讲述成长成才故事,让学生感悟职业精神;(2)开展“我与劳模面对面”活动,让劳模们用职场淬炼后形成的精神之光勉励学生们“德修身、技立业”,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3)聘请劳模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校外辅导员,给学生创造直接与劳模对话交流的机会。学校聘请了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王剑浩先生,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泽普先生,以及有“刀具大王”美誉的朱德能先生等三位全国、省劳模担任学生的校外辅导员。学校同时还创建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1+1+1”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开展技能攻关+开展社会培训),积极发挥他们在高技能人才培育过程中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学生技能水平、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学校已建立了“德能工作室”“毛雷飞名师工作室”“沈菲君劳模工作室”“毛瑞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起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四)加强实践体验类课程建设:激发热情,知行合一

学校通过开展志愿类活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处、团委、各系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如到车站、社区、敬老园等地进行志愿者活动。建筑系14施工班与宁波妇儿医院合作成立微笑天使志愿者服务队,学生定期到医院与病患儿童进行互动游戏,为他们讲故事,缓解疾病带来的焦躁情绪。学生在志愿者服务中践行道德认识,做到了使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同时,学校通过校企共创专业类实践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一线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如学校组织开展了专业教师、学生、企业一线工人师傅同台竞技的活动,竞技选题与企业实际接轨,更加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竞技过程、情境与企业生产流程匹配;竞技成绩由全国技术能手、劳模等综合评议并进行现场点评。2016年5月7日,机电类专业200多名师生和来自企业一线的工人师傅同台竞技,比赛项目包括数控车、数控铣、普车、零件测绘、机械装配、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PCB板设计与制作共8个项目。通过比赛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工人师傅精湛的技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职场元素、艺术元素、生活元素相整合,将校园打造成兼具职业性、艺术化、人文化的场所,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实现校园环境育人的目的。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学校斥资140万在西校区综合楼一楼建立了学生研训中心。该中心包括阅览区、沙龙活动区、休闲区三个不同的功能区块。阅览区兼备传统和电子两种阅览室的功能。在传统阅览区,放置各类书籍、杂志、报纸,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阅览环境。此外,针对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相关资料更新极快的特点,阅览区还将配置若干电脑,供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专业相关的最新资源。沙龙活动区配置各种尺寸桌椅,打造成开展各类沙龙活动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与各类业界名人及精英面对面交流、探讨的机会。此外,該区块也将为不同规模的学生群体(如双人、多人)提供舒适、便捷、自由的交谈空间。休闲区开辟成学生自由活动、休闲放松的场所,学生可以在区域内组织小型的文艺活动。研训中心集阅读、讨论、讲座、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开放式活动综合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便捷、时尚、高雅的学习空间,有效发挥了通过创设人文环境提升人文素养的功能。

四、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我院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还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在2019年宁波市文明风采大赛中,我院荣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6项作品入选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其中3项作品获全国二等奖,2项作品获全国优胜奖。在2019年浙江省中等职业能力大赛中,我院参赛的摄影、征文等素养类项目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19—2020年的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我院77位学生累计获奖103项。其中,在两年的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中,我院共获得3金、10银、2铜。此外,我院学生还连续两次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八进四的考核中,我院学生以第三名的成绩挺进四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证明了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专业技能乃至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内外相结合,有效整合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资源

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开发人文素养类课程;改造学校的物质环境,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物质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学校引入了企业劳模、大师等资源,并积极与所在社区、街道、医院等合作,有效发挥了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整合课程资源,丰富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

(二)课堂内外相结合,有效拓展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空间

人文素养教育是陶冶的过程,简单的课堂灌输无法起到素养提升的作用,必须将学生“浸润”在人文环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创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既有师生共读经典、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课堂教学活动,也包括校内的学生自主活动、校外的社会志愿活动、技能比赛等,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起到了“处处皆人文,处处皆熏陶”的效果,拓展了课程的实施空间。

(三)主导主体相结合,有效提升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实际效果

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认知提升、情感触动与心灵启发的过程,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在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创新课程内容和育人项目,创设了良好的育人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在相应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认真阅读经典,主动与技能大师、劳模对话,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师生同台竞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并有效统一,提升了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艳霞.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35):67-68.

[2]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7.

[3]赵蒙成.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J].当代职业教育,2016(7):1.

[4]张澎军,刘世华.论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1-13.

[5]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34-39.

3062501908220

猜你喜欢
技师学院实践探索人文素养
试论强化技师学院英语差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