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态变化及引导策略

2022-03-21 22:47薛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新冠肺炎疫情

薛慧

[摘 要] 当前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状态。调查显示,学生在疫情下的心态变化呈现出消极情绪明显缓解、思想认知趋于理性、行为表达积极正向、“四个自信”更加坚定的总体特征。但是,由于疫情所引发的学生心态问题及成长困境也不容忽视,高校应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引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动员、宣传引领、心理调控方面的功能和优势,使学生正确理性地面对疫情引发的心态问题和成长困境,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和个人成长最优化。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心态变化;引导策略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学工专项)一般课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分析”(SZXG2007)

[作者简介] 薛 慧(199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013-04 [收稿日期] 2021-09-24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把握学生心态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探寻学生心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寻找积极有效的干预引导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规避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精准引导学生在疫情应对中实现自身成长和历练,将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态变化的总体特点

为准确把握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面向全国不同地区的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于2020年2月6日—10日和2020年5月8日—12日进行了两轮“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调查涵盖本硕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0725份。两轮调研时间分别集中在疫情防控应急阶段和常态化阶段,通过对两轮调查数据的比较和总结,发现在疫情下大学生的心态变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消极情绪明显缓解

在疫情的出现、发展到逐渐可控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经历了一定的波动。根据两轮调查结果来看,面对疫情,即便是在突发的应急阶段,大部分学生情绪状态良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信心(77.34%)、平静(71.61%)的情绪。在因疫情直接引发的学生负面情绪中,较为突出的有“痛苦”“恐慌”“焦虑”,其次是“悲伤”“无助”。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之后,学生消极情绪的程度明显下降,“痛苦”的程度下降最为明显,平均分从3.6下降到2.2(按照5点计分),“焦虑”“恐慌”的情绪也明显下降,平均分从3.5下降到2.4。其次,“悲伤”“无助”的情绪明显缓解,平均分从2.8下降到2.2。

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引发学生负面情绪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应急阶段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对疫情的恐慌和担忧”方面,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新增确诊、疑似及死亡人数”(66.45%)、“医院物资短缺”(55.74%)以及“确诊、疑似人员隔离措施不到位”(55.74%)。另外,“疫情对学业或就业的影响”也占一定比例(41.9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疫情的恐慌和担忧”直降到12.97%,占比较高的变为“线上学习课业、考试压力较大”(58.38%)、“线上课程学习效果不佳”(54.86%)以及“延期开学导致心情焦躁”(42.88%)。

(二)思想认知趋于理性

疫情发生后,学生对疫情的重视度、关注度和警惕性很高,对疫情的认知总体上科学理性。调查显示,在疫情应急阶段,98.88%的学生认为此次疫情非常嚴重(70.46%)或较为严重(28.42%)。面对严峻的形势,大部分学生能理性地看待疫情的发展,62.95%的学生认为只要做好防护措施就不可能(22.75%)或不太可能(40.2%)感染新冠肺炎病毒。86.65%的学生每天用于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长在30分钟以内(45.22%)或1小时左右(41.43%)。随着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常态化阶段,学生对疫情防控信息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有29.22%的学生基本“很少会再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疫情相关的信息资料”,这与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感有很大的关系,69.18%的学生认为“即便形势严峻,但对中国政府的有力干预充满信心,心态平静”。与此同时,两轮调查数据的对比显示,学生对于疫情的警惕性有所上升,表现为“感觉到身体不适就会担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的学生从8.95%上升到14.55%。

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行动积极支持政府和学校的工作。在疫情应急阶段,87.66%的学生能够做到“实时采取预防措施,有效自我防护”;44.04%的学生“为疫区捐献了物资”,其中党员学生的比例高出非党员学生10.75%;38.35%的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抗疫活动”,其中党员学生的比例高出非党员学生7.22%。面对疫情防控逐渐规范化、常态化,学生在线上学习以及延迟开学的压力下,78.7%的学生表态“同意并支持政府或学校疫情防控规定的详细、周到、负责”。

在网络素养方面,大部分学生获取信息以官方渠道为准,主要通过政府宣传(67.04%)、微博(63.34%)、电视(58.99%)、学校宣传(58.23%)等多种途径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常见的社交平台中,微博的关注度较微信相比高出14.68%,尤其是女生群体,以微博作为主要信息渠道的女生较男生高出15.68%。面对网络舆情,大部分学生拒绝跟风、转发,99.1%的学生对于看到的负面信息能够做到理性看待,选择相信国家,不予转发(39.83%)、求证后心中有数(45.48%)或求证后选择性转发(13.69%)。进入疫情常态化阶段后,58.78%的学生表示“对新闻更加重视、关注”。可见,学生对于官方发布的信息普遍信任,同时对于内容复杂、良莠不齐的非官方媒体也比较依赖,这点值得进一步重视。

(三)行为表达积极正向

在疫情应对方面,学生能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行为模式趋于积极正向。疫情暴发初期的调查显示,受到疫情以及寒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过度休闲”的倾向。有62.95%的学生感到“非常(37.05%)或有些(38.99%)不愿学习,打算疫情缓解再说”。“每天占用学生时间比较长的事情”中,前三位是上网(77.98%)、睡觉(63.73%)和娱乐放松(60.31%),在疫情期间依然坚持看书和学习的学生占比40.84%。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在“每天占用学生时间比较长的事情”中,“看书、学习”的比例从之前的40.84%上升到75.63%,占据第一位,其次是娱乐放松和做家务。62.55%的学生“基本能够按照学习计划,生活充实有序”。

在日常卫生习惯方面,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养成了注重个人卫生、热爱劳动、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61.77%的学生对个人卫生和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在家庭关系方面,居家隔离使学生“被动”回归家庭,90.7%的学生表示家庭关系和谐稳定。35.66%的学生家庭关系“更融洽,能够相互理解支持”,只有1.91%的学生家庭关系“更糟糕,经常发生争吵”。

(四)“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面对疫情,学生高度认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应对疫情防控中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定“四个自信”。调查显示,此次疫情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表现为:86.83%的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抗疫情的强大力量”,82.78%的学生“看到了医护人员的敬业和忘我,感受到了人间大爱”,78.03%的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可见,党和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强有力的控制、新闻透明度的增强,使学生对战胜疫情有极大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大学生“四个自信”的理想信念。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伴随着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阶段,除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正面影响也逐渐开始被学生意识到。正面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华,以及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面对疫情,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广大医护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以及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意义,都会引发学生对人生的重新思考。多数学生表示此次疫情使得自己“更加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67.32%)、“对亲情、爱情和友情更加珍惜”(54.26%),有38.66%的学生“重新对人生进行了定义”。当然,也有少数学生(7.11%)认为疫情对自己“没什么影响,早已看开”。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态的引导和调控策略

(一)多渠道组织动员,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感染力

高校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宽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和渠道,充分利用疫情防控这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挖掘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科学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在国家制度优越性、公民素养和社会治理、理性认知和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和公民素养、生命价值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通过多方位组织动员,多平台拓宽渠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高校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特色,抓好学生课堂。主动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将疫情防控中鲜活的素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更为科学地看待学科专业问题。同时,注意挖掘校友、院友在科研攻关、社会服务方面的抗疫故事,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榜样力量,开展典型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人物宣讲、微视频等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党员等群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教育的感召力。

(二)精准化宣传引领,确保占领网络环境主阵地

网络环境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于当前学生的价值引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社交平台良莠不齐、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的时期。调查表明,对于疫情应急阶段的信息公开度,有20.62%的学生对疫情信息的透明度表示并不确定,9.31%的学生认为不太公开透明。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分类统计分析,对信息公开度持保留和否定意见的学生,其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比例明显高于从其他官方渠道的获取方式。这说明,微博的信息传播对部分学生的认知有一定影响。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网络环境的主阵地大多集中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因此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使用好国家、学校及学院的官方平台,确保官方平台占领宣传主阵地。通过官方平台,宣传最新的疫情防控知识、学校相关的重要通知安排等信息,同时做好网络思想引领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意识,引导学生在应对危机时发扬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从而使学生平稳地处理由于疫情引起的负面情绪,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个性化心理调控,增强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1.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给予个性化的关爱。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研究疫情防控工作的会议中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有针对性”就是需要我们在了解学生个体情况的前提下,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情况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关爱和引导。首先,针对与中、高风险地区有接触史或曾经处在隔离状态的学生,由于他们有可能处在病人或疑似病人聚集的区域,很容易在情绪上产生波动,因此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有助于其情绪的稳定。建议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或进行过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的教师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负面情绪。同时,及时地观察、发现和识别学生是否出现了心理障碍。其次,针对因疫情引发的客观困难及在身心和学业等方面被重点关注过的特殊学生群体,在对其进行关爱和疏导的同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最后,针对普通学生群体,应通过团体辅导、心理网文等途径加強教育和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化解不良情绪[1]。

2.加强对学生应对策略能力的指导。从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原理来看,应激的过程包含四个要素:应激源、人、资源和应激反应。其中前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不同的人呈现出不同的应激反应。个人对于应激源和资源的认知评价,作为相互作用的中介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进而调节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在应对模式中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如面对疫情选择不主动想办法调节情绪)的学生,其负面情绪和躯体反应的状况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且他们对心理援助的需求是其他学生的两倍多。可见,学生的压力应对策略与其心理状况有很大关系。所以,面对应激事件,加强对学生应对策略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应激源,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调整自己对于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及自身的知觉控制(即个人对于此次经历的进程和结果的信念)来更好地应对此次疫情。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如果相信自己可以影响一些不适症状的进程,那就有可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压力所带给个体的紊乱症状。而且,在应对情境中,选择的不同策略越多,就越能够减轻应激源带给个体的威胁[2]。

3.培养学生运用社会支持的能力。除了改变个人对于应激源的认知评价,还应该注重提升学生对于社会资源的认知评价,即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是情感支持、物质支持,还可以是信息支持(建议、个人反馈和资讯)。调查分析发现,在疫情应急阶段,多数学生会选择求助父母亲人(74.11%),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朋友同学(40.08%)和选择学校及教师(40.36%)的比例基本持平,26.82%的学生会选择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但实际上,往往是心理咨询人员能够在情感、信息方面给予更专业的帮助。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及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手段,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精神、物质及信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在特殊紧急时期,教师们更应该深入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抛弃对于求助的负面成见,使学生了解获得社会支持的途径和方法,在遇到超出个人能力无法面对的问题时,积极地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EB/OL].(2021-01-26)[2021-09-05].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1/6adc08b966594253b2b791be5c3b9467.shtml.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404.

3512501908210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新冠肺炎疫情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