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雷
提升民众的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迫在眉睫
危机已成为常态,风险就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国内外危机频发,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到汤加火山喷发,从郑州特大暴雨到重大火灾和多地煤矿垮塌事故。的确,如此频密的突发事件已成为常态,使得整个社会的危机感大大加重,这表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共危机已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但相比这些危机事件本身更令人担心的是,我们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民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超前防范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缺乏基本了解和自我保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应对能力薄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老百姓出现集体性恐慌和非理性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可归咎于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的缺乏。在反思中,专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良好运行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着健全的创伤救助机制的社会。应该承认,在心理救助和紧急状态下体验性训练这一环节上,我国民众应对能力薄弱,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公众的危机宣传教育和体验性训练等方面还十分欠缺。
面对危机,我们该怎么办?
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出了名的,作为一个地震等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其小学课程中就有近40个课时的危机教育,内容被分别安排在地理常识、历史启蒙、人与自然、国文等课程中。平时,政府和媒体也非常重视面向百姓的危机应对培训,一旦地震等灾害发生,日本国民一般都能做到从容应对,极少出现恐慌。因此,我国的危机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使其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根。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广泛地宣传如何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民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危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体验性训练方面,英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其实,他们处理危机事件的做法很简单,就是使民众时时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并且经常性地、不遗余力地对尚未发生的危机进行应对性演练。比如在各种建筑物的显眼位置,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随处可见消防条例、安全规则、注意事项等等警示性的贴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性事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下意识。此外,无论是大小城市,英国人的平静生活最容易被消防警笛打破。这不是因为英国多火灾,恰恰相反,由于安全措施到位,这里很少发生火灾。但几乎每一栋建筑物每个星期都要有一次例行的消防演练,演练时间经常在半夜两三点钟,并且要求人员在几分钟之内就全部撤出楼外。那些居民穿着短裤在12月的寒风里瑟瑟发抖,直到消防员确认了每一个人都撤出、检查了所有消防设施、记录下整个过程之后才允许人员回去。在此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口出怨言,大家都意识到这种平时的演练越逼真,在真正的危机来临时所受到的损害就越小。更重要的是,整个消防系统的完善細化就是在这一次次模拟危机中完成的,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民众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是在这一次次看似劳民伤财的消防演练中得到不断提高的。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紧急状态下的体验性训练和演练,形成应对危机的训练机制,使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一方面,让体验性训练真正在一线展开,扎实地做到“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乡镇)、进家庭”,使广大民众真正能掌握防护技能;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依据各类预案定期地组织一些专项演练,如防疫、防汛、防火、反恐、抗震、网络防护、通信保障等。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为修订完善预案奠定基础,提高政府机关的应急反应、组织指挥和协同配合能力。
同时,从汶川大地震安置工作来看,重视灾民的精神救助显得更为重要,相对于身体上的伤痛,人们精神上的创伤往往更难愈合。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痛苦,恐慌和灾后心理救助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因此,如何形成一个心理救助的长效机制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研究表明,重大灾难会给民众带来巨大的恐慌和心理创伤,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及时有效地抚慰民众精神上的创伤是首要任务。
比如,唐山大地震一专题调查表明,对于“灾后得到最大安慰的事情”,有50.6%的人回答是“解放军的到来”,有28.9%的人回答是“听到中央慰问电”。可见处于灾后极度痛苦中的受害者,信息、感情、心理的沟通是多么重要。汶川地震中一名妇女被埋3天后获救,她被送到医院时情绪很激动,时常向人们哭诉,讲话声音很高。只要一躺在床上就觉得摇晃,夜里不时会在梦中大叫:“快把我身上的石头搬开!”
毋庸置疑,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灾后心理干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优先调度救灾人员赴现场之后,大量心理专家队伍随即赶赴灾区,在中国重大灾害救援历史上,这是心理干预行动反应速度最快的一次,也是规模最大一次。因此,为了民众的心理健康,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应对危机的心理救助工作。一是要做好民众心理的防护,针对发生的重大危机,我们要及时发布危机公告,开展宣传教育,提供救助的方法,使公众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降低恐惧心理。二是在民众出现心理问题时,社会应尽可能调动起各种救助资源对其进行及时干预。三是当危机来临时,我们要大力提倡传统伦理中非常强调的亲情关怀与邻里关怀,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关怀、信任、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使每个人都建立起一个战胜危机的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对无法完全预知的危机事件,我们唯有以法制建设、危机意识宣传与教育、公众广泛参与、加强全社会危机的预警和演练等为手段,来构建和完善政府的公共危机教育体系,而所有这些工作都迫在眉睫,我们必须从今天抓起。
(作者系国家人防办专家库成员、苏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指挥和信息化处处长)
199650170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