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成
摘 要:语文教学能够潜移默化、持久深刻地改变学生。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是事实,如何加快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效率呢?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学习到关于支架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要合理运用支架理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支架理论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25
纵观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过去教学生们识文断字、背诵记忆,到现在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品德等。自新课改之后,支架理论的运用就是当前教师们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一、支架理论
支架理论是建构主义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演变而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被看作处在两个层面的中间阶段,第一层是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这一层,学生可以独立解决所有有关的问题;第二层是学生将要达到但并未达到的层面,这个知识层面还需要学生努力学习才能掌握有关知识,用更多的训练达到能力水平。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差异就叫“最近发展区”,而这个差异借助教师的教学能够更快速解决,因此教学在加速学生达到更高的水平中有着重要作用。
于是,建构主义者借助脚手架在建筑行业的作用,把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作用做类比,将支架式教学形象化。支架式教学就像建筑工人的脚手架,通过支架式教学,教师建构了完整的更高水平的知识框架,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教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尽快提升认知高度和知识深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所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从新课改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推行,初中语文教学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这些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品德优良的学生,但是改革的成效还不够,语文教学产生的效果缓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首先,教师的教学课堂缺乏创新性,其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单调。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当中掌握了一套基本固定的教学模式,并且逐渐习惯使用同样的教学模式来教导所有学生。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时会直接根据教材的内容从头到尾梳理文章,让学生认识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情感等,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围绕课文的解读,而且在课堂上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没有更多的教学方法,没有灵活和创新的教学活动,相对比较呆板和僵化。虽然教师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下的教学模式能够进行基本教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国家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足,部分教师未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导致自身教学效果平平,学生的能力未能获得发展。
其次,学生的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学生至少已经有了六年的语文学习经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的变化不大,但难度却在不断攀升,这让学生的兴趣不足,信心下降,课堂活跃性降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而多元,文本篇幅增加、内容拓展,文本的类型增加,教学目标进行了提升,这些都加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不僅要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拓展,还要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另外,语文在中考中的占比较重,学生面临语文学习的压力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成绩受到很大的重视。这些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再进行主动学习和语文知识的探索。同时,这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成绩不好,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降低,信心不足,而兴趣和信心的缺乏又造成了学习效果差,得到不好的成绩。
再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质量不高。不少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未能做到对学生完全尊重,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严肃和疏离,互动比较少,质量也不高,没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并未得到提高。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支架理论的提出为初中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支架理论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支架理论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增强教师教学的能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热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运用支架理论已刻不容缓。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的策略
1.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搭建支架式教学概念
语文教学当中支架理论的运用还不够深入和灵活,因此教师还要继续学习支架理论,将理论知识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如何将支架理论更好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师要加强对支架理论知识的学习,搭建起知识框架和教学框架。此外还要注意多借鉴前辈和名师的教学案例,注意迁移,将有效的方法直接运用或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造。加快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力不足,就无法使各教学手段正常使用,即使有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对课堂进程进行把控,可能会导致偏离最初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对支架理论进行深刻理解和模拟运用,确保自己的支架式教学课堂能够顺利开展,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伟大的悲剧》当中,教师要利用支架式理论,引导学生将阅读文本进行梳理,从主人公到达南极发现自己已经不是第一个到达的人时感到了失望沮丧,到返程中遇难的悲壮心情,再到安葬之时获得的灵魂升华,让学生们看到一个伟大的人所具备的勇敢探索、坚毅执着的精神。通过点拨,见微知著,让学生明白伟大的悲剧是什么,为什么伟大,让学生们感受到主角们的崇高精神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此作为“作为最近发展区”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比如,教师可以在文本的转折、留白之处设计巧妙的问题,当斯科特一行人到达南极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此时,斯科特一行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心情?在斯科特一行人遇到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时,教师提问:斯科特一行人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在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主旨和内在情感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文章当中,你感受最深刻的片段是什么?简单概括,并说明原因。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剖析理解“伟大的悲剧”,其悲剧所在,其伟大所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两则新闻,教学新闻作品的目标首先是掌握不同新闻的特点,教授学生们掌握新闻六要素,并且从新闻当中看出作者对所描述事件的态度,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运用支架理论构建知识框架,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新闻专业知识,理解新闻中蕴含的情感态度,还要设计在课后让学生阅读不同媒体对同一件事情的报道,思考不同媒体叙述和评价的立场和角度。
2.情境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框架节点
情境引入的方式多样,可以采用故事讲述、音乐欣赏、视频沉浸等,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一方面用情境引入的方式将学生带到关键节点,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航载战斗机首架次成果着舰》这一课中,新闻记录了我国辽宁舰上战斗机的第一次着舰过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有关着舰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着舰的具体情况,对着舰有基本概念和了解。再继续进行教学。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战斗机首次试航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在起飞之前,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飞行之后,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可以找出显示人们不平静心理的描写吗?这些问题含有对新闻六要素的寻找和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新闻六要素的掌握。
比如《安塞腰鼓》的情境可以结合音频和视频两种,先让学生单独听音频,从音乐当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沉重响声,听出安塞腰鼓鼓声中的豪迈,接着视频出现,可以让学生看到捶打安塞腰鼓的忘情和狂放,充满了力量之美。这情境将激发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探寻热情,受到安塞腰鼓慷慨激昂的震撼,怎会对其没有好奇之心呢?教师正可以借学生们对安塞腰鼓的好奇,让学生思考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从安塞腰鼓的音频、视频以及课文描述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安塞腰鼓》中蕴含的情感。
3.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课堂启发
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所设置的任务要合乎学生的水平,从“最近发展区”的低点向高点过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在必要时点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教师在进行启发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点,有序有節奏地穿插于教学当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那样有可能使学生思路混乱。
还是以《安塞腰鼓》为例,这篇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陕北地区的民俗,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来描绘民俗的,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教师教学时要层层剖析,搭建“脚手架”,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如先让学生们探寻陕北民俗安塞腰鼓的特点,用几个词语来形容。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且进行赏析,比如文章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和感情?接着让学生们思考“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学生思考并得出答案,再进行整理,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合作学习,促使学生深入探索
支架式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遇到难点重点的时候,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思考角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们在合作当中得到更深刻、更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答案。比如在研究什么样的文章比较好、如何写出更加深刻的作文时,可以将学生们分组,自由探讨写出好文章的标准。有的学生认为写作文必须观点鲜明,论点清晰;有的学生认为议论要言之有理,论据要十分充分,材料要准确;有的学生认为好的作文要结构清晰,言辞华丽;有的学生认为语言质朴、让人感动的作文是好作文。
每个人对于好文章的评判标准不同,由此引出的写好作文的办法也不同。部分学生觉得应该多看其他作者写的文章,增加自己的论点论据,遇到任何论点能有话可说;有的学生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还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写得更加深入,让人好像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要模仿好的句子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流畅。在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将受学生一致赞同的观点进行再次分析,然后指出学生们没有想到的方向,再次指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自主探索,有利于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习惯,并最终完成对自身知识的构建。
教师还可以通过支架式理论来开展小组课堂游戏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获得的能力也将更加深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比如,在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屈原》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教师根据一定的规则划分好小组,小组先进行讨论和研究,分配好人物角色,梳理文本的主要情节,分析以屈原为主的人物形象,大致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进行还原和改编,进行角色扮演的实践表演。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小组的探讨环节就是对文本理解的支架式搭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对文本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整理,对文本中人物的形象和主旨有初步理解。而在表演当中又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角色扮演还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支架式教学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学科能力、个人综合素养等,由教师或者学生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来判断是否得到提升。比如,由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鼓励评价,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有信心可以做到更好。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加细节化和真实,学生平时生活相处的时间很多,能够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行为态度。用科学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语文的潜在动力,让学生自觉利用更多时间来阅读和练习。
支架式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使学生快速提高,教师在教学当中的能力引导和潜力激发,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培养更强大的专业能力。支架式教学给了学生深入探索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娇《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11期。
[2] 刘晓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现代语文》2010年第2期。
30625019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