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婷,薛云珍,毛瑞舒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面对突然袭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威胁,社会大众普遍会感受到情绪状态的波动,产生焦虑、愤怒、无助和恐慌等负性情绪[1],甚至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等严重的精神问题[2]。有研究发现直接或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都可能使个体成为PTSD的高危患者,如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他人死亡或受伤等[3]。疫情期间,学生“居家隔离”,一方面在网上接受有关疫情的爆炸式信息,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同时需要适应全面的线上教学状态,将长时期处在有压力的情绪中[4]。部分学生可能会经历此次疫情之后患有PTSD,因此关注其可能的心理障碍及相关影响理因素,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有实证研究提出良好的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个体在发生应激事件后有效应对挫折,降低应激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降低PTSD的发生可能性[5]。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不一样的声音,认为心理弹性的高低并不一定会影响PTSD的得分[6]。根据心理弹性社会生态学理论,心理弹性的水平可能会影响学生疫情期间的状态[7]。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学生群里的作为一类特殊的专业群体,关注该群里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已有研究,本研究拟构建中介模型,探讨心理弹性和PTSD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状态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通过线上问卷方式,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3月初对山西省某全日制医科类大学所有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0228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9399份,回收率为91.89%。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通过文献回顾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
1.2.2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该量表2007年由于肖楠和张建新翻译,量表包含25个条目,用于描述个体过去1个月内的心理感受。该量表包含3个因子,即坚韧性、力量和乐观性。采用Likert 5点量表评定法,从0-4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几乎总是这样。量表Cronbach's alpha为0.91,信效度良好[8]。
1.2.3公众抗疫心态自检表。由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领导开发,由中国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组织研究,由多家权威院校和机构联合发布。得分越高说明疫情的影响越大,心理健康状态越不好[9]。在此研究中该问卷Cronbach's alpha为0.86,信效度良好。
1.2.4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PCL-C由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根据DSM-W制定[10]。该量表包含17个条目,分为闯入性症状、回避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三个维度。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1-5分依次为“没有”“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总分为17-85分,分值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CL-C量表Cronbach's alpha为0.88-0.94,重测信度为0.83-0.88,信效度良好。
采用SPSS 24.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均采用自评的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未旋转的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4.17%,小于40%,故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9399名调查对象包括男性2725人(29.0%),女性6674人(71.0%);大一2237人(23.8%),大二2220人(23.6%),大三1961人(20.9%),大四1871人(19.9%);医学类7350人(78.2%),非医学类2049人(21.8%)。
根据表1可知,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性别上的差异(t=-0.429,P=0.67)不显著,心理弹性、抗疫心态在性别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不同专业和年级在心理弹性、抗疫心态和PTSD上也都存在差异(P<0.001),见表2和表3。经事后检验显示,大三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P<0.001),PTSD和抗疫心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见表2。
表1 不同性别心理弹性、抗疫心态和PTSD的差异
表2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弹性、抗疫心态和PTSD的差异
表3 不同专业学生在心理弹性、抗疫心态和PTSD的差异
心理弹性、抗疫心态和PTSD三个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4),结果显示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与抗疫心态、PTSD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抗疫心态与PTSD总分及各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抗疫心态和PTSD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参照Hayes等人编写的 SPSS插件Process,选择中介模型Model 4,采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虑到专业和年级与所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后续的统计中控制年级和专业,然后对抗疫心态在心理弹性与PTSD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对PTSD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8,t=-28.90,P<0. 001) ,且当放入中介变量抗疫心态后,心理弹性对PTSD的直接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07,t=-12.66,P<0. 001) 。心理弹性对抗疫心态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 -0.15,t=-36.8821,P<0. 001),抗疫心态对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也显著(β=0.67,t=49.73,P<0. 001) ,见表5。
表5 抗疫心态的中介模型检验
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在心理弹性上显著低于男生,在抗疫心态上显著高于男生,说明疫情期间,女生比男生有更严重的负性情绪反应,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11],可能与女生心思更细腻、更敏感的个性特征有关。在年级上,本研究中大三学生在心理弹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在抗疫心态和PTSD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2],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充满新鲜感,学业也相对轻松,对美好大学生活充满着憧憬。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大学生活,同时面临着学业压力大[13]、人际受挫等问题,心理压力增大,而高年级的学生基本完成学业,学业压力较小,同时进过一到两年的探索,对未来择业和考研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14]。在专业方面,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弹性上得分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在抗疫心态和PTSD上显著低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说明医学专业学生受疫情影响情况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可能是因为相比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医学生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更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疫情。综上,疫情期间女生、三年级以及非医学专业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经历此次疫情,高校需要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建议学校及相关部分开辟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安全教育及心理救援信息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已有的文献中,有研究者发现,心理弹性可以显著预测PTSD,但也有部分研究发现两者并不存在预测关系。本研究中,心理弹性与PTSD呈显著负相关,在控制了专业和年级后发现,心理弹性对PTSD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支持了心理弹性可以预测PTSD的观点。这与Richardton和Alim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均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在面对压力及危机的应激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5-16]。另外,还有研究结果发现心理弹性的要素包括积极应对、精神支持及自我效能等[17],这些因素均是PTSD保护因素[18-19],即心理弹性是影响PTSD的重要因素。部分心理弹性不能显著预测PTSD的研究中,研究者将被试进行了分类,如:在灾害中受伤,经历灾害但安然无恙,未接触灾害现场等[20],或者研究对象即为受到严重创伤的个体[21]。其中,心理弹性只在PTSD低分组中有保护作用,在中、重度PTSD被试中作用有限。以上结论说明,心理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是PTSD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极端负性条件下,心理弹性作用有限,有待进一步探索心理弹性在PTSD中的的保护机制。
本研究通过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发现,抗疫心态在心理弹性和PTSD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心理弹性不仅能够直接影响PTSD,而且能够通过抗疫心态间接预测PTSD。这说明高水平的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保护因素积极积极调整个体的心理健康,避免PTSD的发生。同时,高水平的心理弹性也调整学生的心态,理性面对疫情对自己带来的影响,从而缓解疫情对心理健康的损害,避免PTSD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探讨心理弹性、抗疫心态和PTSD之间的关系提示,高校和相关部分应该对疫情下学生心态进行预警,关注学生心态,及时疏解心理压力和其它不良心态,同时,心理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可以弥补不良刺激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避免PTSD的发生。高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和引导,避免不良心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