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每个中华民族儿女都应有的情感素养。在中学教学中历史教学是重要的科目,通过该科目教学来让学生了解我国,以及世界的发展史,提升学生文化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到授课都应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案例和素材,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这种伟大的情怀。
关键词:中学历史;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培育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了解能让学生看到历史背后的真相,提高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中学历史教学价值之一所在。虽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非常重要,但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不难看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教学侧重点是在知识点记忆和背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失去了趣味性,学生学习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教师需重新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规划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保证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1]。中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情况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先烈、缅怀先烈的同时,也以英雄的精神内核激励青年一代,培养爱国情怀,培养家国情怀。文章基于中学历史教学经验,就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课堂进行如下探讨:
一、中学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基于历史教学的学科性质,家国情怀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具有如下重要性:
(一)有助于中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如今让处于和平年代的学生们重新回顾那段战争岁月,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许多事情必须通过战争才能解决,为什么千百年来战争从未平息等,也正是因为对这段历史的不理解,学生也很难体会到这些战争背后为赢得国家独立、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教师:“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我们要奋起反抗。但为什么清政府也是中国人,孙中山先生则需要用暴力手段来推翻清王朝统治,这不就是不团结吗?”其实这就是学生未了解“辛亥革命”整个历史背景,未真正带入到那段历史情境之中,从而也未能与当时的革命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不到他们对民族独立的迫切渴望,因而不理解革命者们的一些做法。
(二)培养中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秦朝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唐宋诗词、唐三彩再到明清时期的故宫等,可以看出中国不仅是四大古国之一,也孕育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这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2]。在学习历史课本时,学生们能透过这一个个物件和历史事件汲取到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精髓,从而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培养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师需要将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人、物通过一定的情境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逐步树立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在认同了历史文化基础上,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进一步感知到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无数仁人志士英勇奉献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民族英雄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做出的牺牲。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感受分析,能逐步培养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民族责任感的培养其实就是一种德育教育的培养,好的历史教育观能促进学生养成好的德育教育观。
(四)有助于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要求即强调“爱国”,这与家国情怀的内在是一致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媒体多方面、多角度、全局性或者局部性地将我国党的各项历史事件以声情并茂的方式传播出来,这些党的历史事实或者故事都与我国建国、经济发展等各项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家国情怀历史学习素材。
二、中学历史课堂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正如上文提及的家国情怀对中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来看,学生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内容中吸取精神营养。中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做起: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制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从今天需要“教什么”的教学来设计教学目标,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需要转变思想,从学生需要“学什么”的教学来设计目标。在设计目标的时候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和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设计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具体目标[3]。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提供明确导向指引。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课中讲述尧舜禹的禅让制,同时提及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在这个小故事后面教材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大禹治水中可以看出大禹哪些精神”。一名刚入门不久的新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围绕该故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从大禹治水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该教学目标看似具体但缺乏教学背景,很多学生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其实也很难理解,其原因在于教学目标设计缺乏递进性。另一名教师则围绕该故事,从不同层次设计了教学目标:1.通过鲧九年治水都未成功来凸显治水难度;2.通过大禹治水典故带领学生感受大禹身上的“孝”“忠”“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意识;3.延伸讨论历史上还有其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典故,如岳飞精忠报国等。该教师所設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了方向,也明确了学生通过该故事应该体会到的各种情感和价值观,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细化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从而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教育渗透。为了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教师需要发挥学校历史教研组智慧,细分每课教学知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凸显教学实效。
(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历史课程资源具有综合性,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从当地图书馆、档案馆、网络资源、历史遗迹等地方找到合适的教学素材,因而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围绕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多方搜集资料来整合信息,凸显教学主题,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但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并不能一味地叠加整合,教师仍应以教材为主,在适当的地方添加一些教学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才是恰到好处。
例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时,讲到社会经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各种改变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旧四大件是指哪些吗”。这个问题对于许多“00后”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三转一响”,因而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接下来,教师又为学生普及了“新四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而如今很多人所提起的“四大件”则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和汽车。通过不同年代的“四大件”对比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在完成以上问题讨论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质量能够有如此大的提升呢?”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方式促进学生迸发新观点,同时也在讨论中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逐渐强大和繁荣昌盛,培养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当然,对有条件的学校,就这节课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地方城市的展览馆,通过展览馆的实物能切身感受到我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而对条件不足的学校,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回去问问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那一辈人,让他们从家人的口中得知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对比,得知现在的生活不容易。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师从课本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教学,将历史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更有体验感,因此对这些知识点理解起来也更容易,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
(三)灵活开发教学方式,全面感知爱国情怀。不同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知识,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挖掘历史背后体现的家国元素。情境模拟的方式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更好地体会历史人物心中的情感。课外活动的方式则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从实践中收获更多优秀价值理念等[4]。不同的教学方法特点不同,作用也不相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合理规划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体验更多、学到更多。
例如:在教学《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课文内容本身比较枯燥,是从客观方面叙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又相继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如果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法只能是让学生记忆住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但却很少有同学能体会到这些政策背后的伟大。于是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选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来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到“大一统”之后对当时人们生活带来的各种改变,教师改变了教学漫画“孔虚经商记”内容,让一名学生扮演齐国富二代孔虚,然后其余同学扮演魏国盐商、魏国商人等,其余同学来观看这场情境模拟。通过这场情境演练学生们仿佛穿越到春秋战国末期,感受在度量衡、文字、货币不统一情况下生活和商贸活动的艰难,从而也更能感受到秦始皇的伟大,以及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只有各个地区人民团结统一,互通互联,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原本枯燥无聊的文字描述通过学生们绘声绘色的演绎让台下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从秦始皇统一各国开始,中华民族便向着多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如今身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每位学生也应积极拥护祖国统一,为祖国的团结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当然,教师在这个时期可以适当地拓展一些当下世界上的国际新闻事件,诸如欧盟与英国的脱欧新闻,英国脱欧给英国经济所带来哪些影响,教师不妨选取一些简单的事件进行一些分析即可,让学生理解统一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四)注重课堂讨论评价,提升学生爱国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仅仅靠教师讲解远远不够,学生若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讨论,他们对这種情怀的感知也只能停留在课堂,并不能深入到每位学生的骨髓,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讨论评价环节,针对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个历史人物组织学生讨论对其看法,或者是以演讲、辩论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再深入思考,自主地从历史中感知到爱国主义精神,将内涵于文字中的精神吸收为自己的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5]。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教师发现每位学生对孙中山的看法都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孙中山十分伟大,他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为赢得国家独立、实现民族自由平等而奉献了自己一生。也有的学生认为孙中山的一生是失败的,他的一生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多数情况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个失败者的体现。在学生观念出现分歧后,教师利用“孙中山”这个案例来与学生交流,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最后得出三项标准:1.是否有助于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是否推动当时社会进步?3.是否顺应人民意愿和历史发展趋势?通过这三项标准的判断,学生们再与教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发现孙中山即使在后面的几场革命中失败了,但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他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都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这样交流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孙中山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国民的责任感,对这位革命者更加敬佩。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评价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辨析能更加深层地认识其中的历史情况,激发今后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让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结束语
作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一的家国情怀,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神基因的核心,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厚重的人文精神所在。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和国外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和世界史,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因而,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某些历史案例和历史人物进行思考,通过交流来感受这些历史主人翁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昇.找寻身边历史 感悟家国情怀:以新城中学历史校本资源开发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09).
[2]龚祚奎.家国情怀视域下的“四史”教学探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J].新教育,2021(22).
[3]蔡景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党史教育[J].新教育,2021(20).
[4]李国英.基于项目式教学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索[J].教育艺术,2021(06).
[5]刘夏亲.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历史复习课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21(06).
作者简介:刘巧铃(1976— ),女,汉族,福建福安人,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学,二级教师,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历史教学研究。
252450170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