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黎
摘 要:在当今社会,因为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缺乏,小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学生的生活能力都不是很高,特别是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自理能力非常差,包括行为等多方面,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教导。所以,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小学生的生活能力现状和形成原因,并就怎样开展生活能力教育进行了探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要与家庭形成合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5-0124-03
A Probe into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bility
FENG Li (Wujin Qingy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due to many social and family reasons, children's self-care ability is seriously lack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bility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man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bilities are not very high,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first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who have very poor self-care abilities, including behavior and many other aspects, which require careful teaching by teachers. Therefore, cultivating the life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bility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and explores how to carry out living ability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fully respect students, develop students' living ability in daily life and activities, and form a joint force with the family to cultivate children's living abi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bility; Training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育推进困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而检视现如今的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的孩子生活能力欠缺,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理念认识不足,溺爱等思想一直影响着孩子,较少去关注孩子的自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往往更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从而忽视了孩子生活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和引领。为此,常给孩子报名各类辅导班和兴趣班,使孩子在放学和双休时间都是在辅导班中度过,根本无暇与孩子共同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再者,学校的日常教育往往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持续、检查等过程性机制,从而影响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效果。
1.生活能力培养的内涵
生活能力培养就是以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来培育具有适应生活、超越生活的能力的人。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能力包含了交往能力、学習能力、生存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其中动手能力是现如今的孩子最薄弱之处。动手与动脑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孩子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2.小学生生活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小学生生活能力现状
笔者为了了解小学生生活能力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分析了小学生生活能力现状。
第一,小学生较少参与家务劳动。现如今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使得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更不会让孩子做家务。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级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家有做家务的经历,占比达到约85%,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家务劳动,占到约15%。二到六年级未做家务的学生分别占15.11%、13.07%、12.41%、10.11%、10.10%。可见,大部分家长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还是有很多小学生并未参与家务。孩子因为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得这部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堪忧,学校需要进一步普及“生活能力教育”,家庭也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第二,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项目情况。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得孩子在家很少做家务,更别说做各种各样的家务。在调查中发现,在家中洗碗、洗衣物、扫地、整理房间、做饭和其他家务的学生分别占了12.51%、1.13%、36.21%、0.28%和8.21%,都还没有占到30%。特别是做饭这一类型的家务,家长基本不会让孩子自己做,一方面因为孩子太小,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让孩子涉足;另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溺爱,不想让孩子做这些脏累活。其次是整理房间,可能是因为扫地和整理房间的家务比较轻松,所以做这些家务的学生较多,而其他家务相对烦琐,做的学生较少。而二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也是以扫地、整理房间为主,基本也不会做饭。随着年级增加,做洗碗家务的学生比例有所增加,但也没有超过50%。整体来看,各年级小学生所做的家务类型都比较单一,且更侧重于选择一些简单的家务,这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各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参与各项家务劳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
(2)原因分析
第一,家庭因素。现如今,家长更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培养。因为应试教育影响,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精英,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精英,家长更侧重于小学生的智力开发,认为这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全部。家长已经为孩子生活和学习,乃至未来的成长规划好了一切。为孩子报名了各种兴趣班,使孩子在放学和双休时间都是在辅导班中度过,根本无暇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无益,相反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每次参加培训班后,孩子休息时,都是递上水,递上水果等等,孩子不吃不喝的话,就马上跟着要求吃喝。除了上述情况,很多孩子由于比较任性,很多要自己做的事情,家长都给做了,很难培养其自理能力,影响了他们后期的自理能力发展。家长未树立正确的榜样。古人有言:“身教重于言教”,“欲教子先正其身”,这都在强调一个道理——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榜样作用。一些孩子的不良生活行为都是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引起的,家长未意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例如,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位家长说到孩子在家什么家务都不做,教育时孩子也不听,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事实上他本人也很少做家务。而孩子也正是以他为“榜样”。一个家庭中,孩子经常与家长在一起,自然以家长作为模仿对象,家长未树立正确的榜样,影响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生活能力的提升。
第二,学校因素 。首先,是学校教育环境创设不足。环境塑造孩子,也会影响孩子,良好的环境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和生活能力培养提升的前提条件,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干净整洁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样能使孩子意识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學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在环境创设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基础设施投入有限。比如,学校的垃圾桶和垃圾堆放点不多,学生打扫清洁后要走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倒掉垃圾,这就使孩子排斥打扫卫生。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劳动和生活自理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其次,是教师单一性传授教育,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生活习惯培养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本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观察者和指导者。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小学生不完成学校安排的劳动任务时,教师一般是以说教的方式要求孩子纠正,未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做到平等地与之沟通。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去改变,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一定要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方法和分寸,使学生得到平等和被尊重的感觉,自然而然的养成主动做家务的习惯,从而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3.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对策探究
(1)家庭教育对策
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生活细节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遵循统一性要求,积极配个学校的各项工作,是各项工作都可以处理好,最终达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目的。
第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生活细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生活能力培养是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成员的品德、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一定要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在生活细节中引导教育,使孩子感受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家长要做好榜样,与孩子平等互动,使孩子从小萌发自我生活能力提升的意识,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家长要注意生活细节,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案。例如,要求孩子自己整理被褥、书桌或者打扫室内卫生等。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可以给与一定的奖励支持,提高孩子对家务活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作用。
第二,遵循统一性要求,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目前,在家校合作方面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学校按自身规定做,家长按自身方式做,二者难以形成统一。而家校合作,要求双方要就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联系,家长要清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要与学校的教育计划统一起来,不能各自为政,背道而驰。比如在调查中发现,孩子在学校能够做到吃完饭后,自己清理餐桌和碗具。但是,到了家里往往就大变样,在家什么家务也不做,等着家长做。一位教师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一直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对学校安排的劳动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这就是二者施教不统一的结果。家长对孩子任性行为过于宽容。家长必须明确,一旦建立了习惯标准规定,就必须让孩子坚持执行不可随意打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家长与学校要积极联合起来,制定自理能力培养计划,保证培养过程更符合学校要求,使家校联合的模式,更符合学校的发展。联合培养模式注重孩子的自我发展,合理规划合理培养,培养过程贴合学生自身发展,最终实现家校联合的自我能力培养模式。
(2)学校教育对策
在学校教育对策中,要注意树立科学的而教育观,正确理解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发展也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
第一,树立科学教育观,在兴趣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教师应该抓住生活细节来开展教育,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孩子日常生活环节的教育机会,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并与学校领导探讨生活教育的先进方法,不断反思教育成果,实现高效教育的目的。另外,教师在教育时,要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的孩子是快乐的,思维是活跃的,在学习新知识方面更加有效,可以在闲余时间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使他们有兴趣主动参与学校安排的劳动任务。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要加以纠正,在游戏中更容易培养良好的品质。比如,本班一名学生经常忘记自己的值班清洁任务,即便想起自己的值班任务,班上的清洁任务也做得很差,多方引导教育都未收到效果。通过与家长沟通得知该孩子平时在家基本不做家务,喜欢玩游戏。为此,我们与家长沟通制定了一套富有趣味性的家务表《家务通关》,鼓励孩子每天完成既定的家务,通关获胜就能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认可,通过长时间的通关做家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做家务习惯。
第二,正确理解个体差异,展开针对性的教育。不同的孩子在生活习惯行为方面有明显不同。教师要密切观察和分析,对孩子的这种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与个性特征来展开针对性的教育。
例如,有些孩子没有洗碗的意识,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洗碗,教师就要注意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不能怕麻烦,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练习空间;假如孩子不愿练习,就可以以表现较好的同学作为榜样,激励他们主动练习,鼓励孩子在自我管理中强化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温顺或调皮等个性完全不同的孩子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区别对待。不同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教师不能用一个尺度来衡量所有的孩子,要充分尊重这种差异,善于發现他们的个性,将孩子过去与现在的表现加以比较和纵向评价,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视和网络,向学生普及一些电视和网络上的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及生活习惯美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比如,向学生宣传在家帮助父母勤做家务的公益广告,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这些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勤做家务的习惯,主动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4.结语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所接触的信息和了解的东西会不断增多,他们的认识能力也会不断增强,这个阶段是小学生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过程需要成人细心和耐心地引导。要善于观察和反思,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施教。家庭和学校都应该给予充分重视,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巧,李小芳,卞晨阳,等.小学生生活技能家长评价量表初步编制及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5(07).
[2]蒋立兵,常攀攀.小学生自理能力的素质结构与发展机制探析[J].教育探索,2016(10).
352150190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