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教育的有效应用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有意识地开发情感教育,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整体质量。本文从情感教育入手,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探究,旨在能发挥情感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创新,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7-032-03
【本文著录格式】何盈丽.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课外语文,2022,21(07):32-34.
情感教育是在教育系统中通过使用教学语言、表情、素材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展教学活动,情感教学的应用能有效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对情感教育进行开发,能构建新的教学组织体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多元化探索,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提供重要教学引导和辅助。
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情感教育的有效组织和实施能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开展,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从情感解读的角度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高效化的培养。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了促进情感教育的科学化开展,教师可以尝试挖掘教材,促进情感教学的合理化渗透。
(一)深入研究课本,明确教材内容
对课本内容的研读和教材内容的系统挖掘,能促进教材内容情感元素的系统渗透,让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与教材中产生的情感元素深度共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优化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精心的研读,利用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对人在自然界中实现心灵寄托的情感产生个性化的理解,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厚人文内涵,对课文的情境交融之美形成新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对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课文的描写形式进行简单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了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感悟课文的情感,教师可以导入课文创作背景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如:文章所表现出的悲凉美感和传统悲秋情结相关,还与哪些因素存在联系?作者使用了42个“秋”字表达北国秋天的悲凉感,这展现出郁达夫怎样的人生态度?通过阅读课文你能感受到郁达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吗?郁达夫在创作中将悲秋与颂秋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体传达出郁达夫怎样的思想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结合问题导学进行思考和阅读,从情感激发入手对文本内容进行系统的解析,从而提高阅读学习的有效性,使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得到高效化的训练。
(二)大声朗读教材,融入真情实感
朗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能使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更好地融入个人真情实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使高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训练。
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学活动中,针对散文语言鉴赏教学,教师就可以尝试引入大声朗读课文的方法促进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增强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的行踪变化确定作者的心情变化,从而找到朗读的节奏,在朗读中表现作者矛盾的心理状态。如在对第六段关于荷塘四周景色的朗读中,教师要注意后半部分的朗读,在读“没精打采”一词的过程中,要重点表现作者的倦怠感,让听众能感受到没精打采的路灯让作者心情抑郁,使作者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使作者從对荷塘美丽月色的欣赏回归现实。在对“蝉声”和“蛙声”进行朗读的过程中,要突出高扬的语调和明朗的音色,在“我”之后的阅读则要表现出语调下降的特点,使用拖音进行朗读,表现作者在清高中的苦笑,传达作者在此处所展现出的淡淡的哀愁。这样通过对教材的大声朗读,促进学生真情实感的有效融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思想情感,也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创新,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情境教学活动,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教学活动的系统创新,能显著提高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促进高中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展情感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
(一)借助意境创设情境,提升教学效率
把握课文意境促进情境的有效创设,能显著增强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全面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结合课文意境创设具体的情境,辅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该词所营造的意境创设教学情境,辅助学生对作者情感加以分析。如教师结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营造出的意境创设教学情境,以多媒体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现诗词所表现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结合情境的作用下,对诗词所呈现的菊花满地、人花消瘦、黄昏细雨打梧桐景象和传达的愁绪产生深入的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借助意境促进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形象化地呈现诗词内容,辅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有效提高诗词教学效率。
(二)用心营造学习氛围,实现情感激发
在语文情感教育实践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习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深度探索的欲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探究做出积极的引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心营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用心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按照诗词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将辛弃疾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诗词内容联系在一起,尝试分析辛弃疾在诗词中表现的情感,并结合诗词中语言要素进行论证。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对辛弃疾诗词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等进行分析,从情感解读的角度对诗词的情感和思想倾向进行分析,感受诗人传达的情感,加深对诗词创作风格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保障高中生的阅读学习得到针对性的训练。
(三)情境交融,实现语言共振
情境交融是语文阅读赏析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从语言共振的角度出发,对情境交融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琵琶行》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重点结合情境交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语言共振产生深入的理解。以诗词中与月相关的情境交融的诗句为例进行分析,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使用“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等表现情境交融的状态,在语言共振中实现了对情感的有效传达。如在“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中,渲染饯别的悲伤氛围,借助“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实现对诗人情感的烘托,为下文埋下伏笔。这样对情境交融进行赏析,就能增强情感教学效果,在语言共振中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从而保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实践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能为情感教育的科学实施奠定基础,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
(一)教学与实践融合,提升教学的“温度”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情感教育作用的发挥,可以将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提升教学温度,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有效学习,从而优化、创新教学活动。
如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构建实践活动,在讲解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农家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山村农居生活,让学生对“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形成形象化的感知,感受教学的温度,从而对“复得返自然”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此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有效传达,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
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能为情感教育的渗透创造条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索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探索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培养师生情感,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结合荀子的《劝学》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入手导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感知《劝学》的主要观点,从而能借助个人情感体验深度解读课文内容。通过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确保高中生在解读《劝学》的过程中,能基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产生深入的认识,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夯实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落实情感教育
教师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有效学习,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提高自身素養,促进情感教育的落实,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积极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的方向,促进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奠定基础。
如在闻一多的《红烛》鉴赏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结合闻一多在《红烛》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进行自我学习和完善,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牺牲精神和创造光明的理念产生深刻理解,学习红烛精神,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从红烛入手采用自比的方式促进情感教育的落实,引导学生对闻一多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分析,对其中蕴含的牺牲精神、奉献情感、伟大理想等形成全新的认识,有效促进学生产生精神的共鸣,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效果,保障高中生对课程知识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如此就能进一步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构建全新的师生情感教育关系,使高中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有效探索情感教育的多元化应用,能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深入的情感理解,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能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客观看待新课程标准的影响,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探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彰显情感教育的应用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保障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熊天淑.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语文,2019(12).
[2]王素萍.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高中生学习,2019(3).
[3]余小明.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课外语文,2022(7).
作者简介:何盈丽,女,1986年生,江苏如皋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343750031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