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京津冀一体化对淮海经济区的启示研究

2022-03-19 23:07崔涵张久惠何颖朱水超
中国商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高质量发展

崔涵 张久惠 何颖 朱水超

摘 要:随着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版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引擎”。本文在对长三角、京津冀、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长三角、京津冀与淮海经济区三个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以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助力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本文索引:崔涵,张久惠,何颖,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5):-00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3(a)--03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引人注目。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商品等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的快速流通流轉,也是发展理念、政策导向、制度规范、风险防范、教育就业等软环境要素的共享、共担与共建。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2011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2016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和引领作用;2020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核心就是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1 长三角、京津冀与淮海经济区发展现状

对长三角、京津冀、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现状基于城镇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城镇化水平分析

城镇化水平一般用来反映城市群的发展程度,体现了城市用地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衡量。本文利用绘图软件使长三角、京津冀、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可视化,将城镇化水平划分为小于50%,50%~75%、75%~100%三类,如图1~3所示,分别为2005—2020年三区的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由图1至图3可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明显快于京津冀城市群与淮海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推进快,城镇化率高,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不断扩大,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区域城镇化水平超过50%,在2005—2015年,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比京津冀地区发展速度更快。

1.2 科技发展水平对比

科技创新是决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最为关键的体现。近十年来,长三角、京津冀和淮海经济区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不断攀升,表明各区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在三区中始终最高,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高达30880项,京津冀和淮海经济区相比长三角地区较为落后,淮海经济区与长三角在科技发展水平上差距过大,这与科技人才的数量有较大关系。

1.3 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2020年长三角、京津冀和淮海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所占GDP比重,绘制百分比堆积柱形图进行对比分析,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京津冀城市群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三区中最大,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均衡。第三产业是当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因此淮海经济区在产业发展上,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更多的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推动第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增强经济活力。

2 长三角、京津冀对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长三角年鉴》及长三角、京津冀、淮海经济区城市群内各省市的统计年鉴,获取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对少数缺失的数据采用平均值法或预测的方式估计得出。

将耦合协调模型的数据结果整理汇总,对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和淮海经济区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从表1数据初步分析得知,2010—2020年三区的城镇化、产业化耦合协调度基本实现了稳步提高,子系统之间呈现出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态势。在耦合协调度水平上,长三角、京津冀两地区在2010年已实现勉强协调,形成了城镇化与产业化耦合互相协调的良好互动模式,并于2019年分别达到了中级和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而淮海经济区由于起点低,2019年才进入勉强协调发展阶段。

实证分析结果对淮海经济区的启示。城镇化与产业化二群耦合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二群耦合的发展意味着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因各自关联的增强而实现质量的提高。基于二群耦合的实证分析结果,淮海经济区需要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以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为宝贵经验,注重城市群视角下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做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化结构升级联动发展,改善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链条短缺”“稳定性低”“发展不均衡”问题,克服城镇集群发展中的“定位空泛”“发展滞后”“缺乏引领”等瓶颈,以期为双方的进一步耦合提供发展动力。

3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1 淮海经济区发展阻滞问题

基于调研与实证分析,本文梳理出淮海经济区在发展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

3.1.1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在科技发展水平上,通过对比长三角、京津冀和淮海经济区三区2009—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淮海经济区在科研创新领域与长三角、京津冀存在较大差距,历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不及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发展速度缓慢,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3.1.2 城镇化水平低

由三区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直到2020年,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在整个淮海经济区内没有城镇化超过75%的城市。相比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内一线城市发挥对周边城市城镇化发展的起带头作用,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真正体现。

3.1.3 产业结构失衡

在产业结构方面,2020年淮海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8∶40.75∶48.07,通过对比长三角、京津冀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现,淮海经济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对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比重来说较大,传统型农业占据较大的比重。

3.1.4 与发达城市接轨性差

淮海经济区成立30多年以来,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并没有使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淮海经济区人均GDP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落后较多,主要源于淮海经济区与上海等周边发达城市的接轨性较差。与上海市工商业、金融业等关系较为疏远。目前,徐州金融服务平台、金融集聚区还比较落后,缺少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汲取创新发展新动能。淮海经济区在发展上,应始终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全局的核心。政府应发挥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中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构建完整、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2)提升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徐州的引领作用。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应加快自身城镇化建设,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点是要着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从城镇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提高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力和协同发展能力。

(3)促进产业协同,引导产业空间集聚和结构升级。鼓励、支持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服务业、物流仓储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同时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行业。

(4)援引深度融合理念,重视与长三角的接轨。从观念接轨入手,徐州应充分认识到与长三角周边发达城市接轨的重要性,抛弃小作坊意识,跳出僵化、封闭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促进政界、学界、企业界与上海等发达城市走向深度交流融合。

4 结语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与产业化二群耦合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大城市群城镇化与产业化的耦合发展协调程度各不相同。淮海经济区应以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为宝贵经验,率先助推以徐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地区崛起,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促进产业协同,重视与长三角周边发达城市的接轨,走向深度融合,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江静,丁春林.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战略新选择[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33-42.

祁双云.“一带一路”视域下淮海经济区城市协同发展若干建议[J].营销界,2021(25):108-109.

董晓日,范一鹏,徐驰,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设计战略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0(3):26-34+97.

陈亮,戴孝林,王鳳明.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J].轻工科技,2021,37(5):121-123.

孙久文.新时代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人民论坛,2021(11):60-63.

张兆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J].人民论坛,2021(11):64-67.

李秋阳.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镇江城市能级提升的路径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4):77-79.

张跃,刘莉,黄帅金.区域一体化促进了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然实验[J].科学学研究,2021,39(1):63-72.

季菲菲,陈雯.金融中心空间体系研究进展及其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3,33(2):82-89.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协调关系研究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