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东
摘要: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历史理解力的培养。本文以复习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例,探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力,并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关键词: 历史 理解力 思想解放
新课程实施以来,从国家层面上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历史学科来说,历史理解力是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笔者在安徽省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执教了高三复习展示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本文以此课为例初步探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历史理解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年来,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改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早已深入课堂。但有些时候只是为了探究而探究,教师很卖力,学生却不领情,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往往形式很花哨、效果很一般。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未能找准切入点,未能真正打动学生,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对于一堂历史复习课来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是好事,但学生由于对知识已经有所了解而往往缺乏学习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课中,笔者是这样设计导 入的 :
展示幻灯片:
欧美大事记: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水力纺纱厂。1787年,美国通过了《联邦宪法》。
中国大事记:1644年,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1685年,设置粤海关,仅许广州一地进行海外贸易。1713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南山集》案被处斩,16岁以上的同族均被斩杀。1726年,雍正皇帝谕“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1729年,雍正成立军机处。
师:谁能代表世界的潮流?
生:欧美。
师:中国在传统的“华夷”观的影响下,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已经落后而浑然不知。
师:大家是怎么看世界这种变化的呢?
学生积极热烈讨论。
这样设计导入,让学生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中引发自己独立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动机,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理解力。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历史理解力是依靠学生的主观思考而存在的,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很重要,尤其是学生的情感参与。把学生带进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若能在学生情感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升华,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课中,笔者有这样的设计:
【历史活动现场】展示幻灯片:谭嗣同就义图
1.教师解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本可以逃亡海外,但他却为唤醒中国民众而甘愿赴死,并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
2.教师通过气氛的渲染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感受谭嗣同的慷慨豪迈。
3.继续展示幻灯片:“戊戌变法者们的尴尬”
师:在当时老百姓的眼里,谭嗣同等人是不值得同情的。他们都是在瞎折腾,是一群祸国殃民的奸臣。而康有为等人也将老百姓说成是“愚民”,不可救药。
师: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议论、发言。
师:病根在哪里?你们能开出新的药方吗?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展示幻灯片: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师: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只要有新的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国民,就会有新制度,有新政府,有新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又有了冷静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触及灵魂的思考,真正做到了情理交融,从而使这堂历史复习课不仅有深度,而且有温度。
三、拓展历史理解力的深度
经常可以在历史课堂中看到老师提出一些历史问题,但很多时候只是史实的再现,忽视了问题的深度,学生自然就不能形成历史认识。尤其是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只重练习不重思考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巧妙设计,精心设问,以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探究本质,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课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中,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
展示幻灯片:1916年胡适的白话诗《蝴蝶》
师:这首诗在今天看来好像艺术水平并不高,同学们可能觉得自己小学的时候就会写,但在当时却轰动一时。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积极讨论并发言:“应根据时代背景去分析写作内容。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当时读起来是令人振聋发聩的。”
师:这说明新文化运动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文化转型,思想解放。
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白话学堂的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師:同学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全面否定的现象。
师: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积极讨论。
生: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种现象,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
师:这也说明文化的改造一直是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
在整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不能简单地以今天的眼光用“好”与“不好”去评价一个历史现象,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确存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并得出一个历史认识,那就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是艰难的,文化的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这样的探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理解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总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课,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了学生历史理解力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尝试有利于对学生历史理解力的培养,从而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在了实处。
参考文献:
[1]汪建红,朱小田.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力[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朱广簪.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谭嗣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4]苗晓雨.近代中国错过了《海国图志》[N].中国青年报,2011 04 19(10).
责任编辑:黄大灿
361750058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