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正是摩擦起电么?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摩擦过程中发生电子转移,使一物质电子增多而另一物质电子减少。当积累的电荷比较多时,突破临界电压,就会出现放电现象。人类正是从磨擦起电开始认识电现象的。衣服上带电,多半也是在穿或者脱的时候,才会看到比较剧烈的放电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个时候的磨擦最剧烈。
比较有趣的是摩擦是不分季节的,但为什么静电现象在冬天会比较常见呢?一是冬天的衣物含有大量化纤成份,与毛制品摩擦更易起电。二是冬天空气干燥,而夏天空气湿润。湿润的空气和衣服利于电荷转移,电荷积累不到一定的数量电压不够,就不会出现放电现象。
据《礼记》载,西周时期“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三而嫁。”这就是古代的“婚姻法”——主张男子30岁、女子23岁是适当的结婚年龄。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对男30岁、女23岁为适婚年龄有十分科学的阐述:“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子二十,肌肤丰盈,任为人母。”
可见古人不主张早婚,并认识到婚龄不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是不能胜任父母职责的。不过后来,因战争连绵不断,人丁锐减,统治者为了增加兵源,大力提倡早婚,致使早婚在我国盛行不衰。
想摸清瓜籽的分布规律就要回到西瓜还是朵西瓜花的时候。和其他大多数果实一样,西瓜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那时的种子还只是雌蕊子房内受精的胚珠,正是胚珠所在的位置决定了西瓜籽后来的位置。
雌蕊由一片或多片心皮构成,后者本质上是变态的叶。看看豆科植物比较简单的雌蕊结构你就能明白——变态的叶内卷成了一个腔室,合上的那道缝叫做腹缝线,胚珠沿着这条线分布。从豆科植物的雌蕊结构中已经可以看出豆荚内豆子的排布模式。瓜类所属的葫芦科植物雌蕊结构更复杂,一般由3个心皮合成。胚珠依然是沿腹缝线(心皮边缘)分布,但这些腹缝线并没有向中央闭合,而是和旁边心皮的腹缝线相连。这就是为什么西瓜中心没有籽,而是一列列分布在周围的原因。
食品保鲜根本上是要抑制微生物生长。除了可以加热杀死微生物、低温抑制微生物生长,常温保存的食品更多的是用隔绝氧气的保鲜方式,包括真空包装、往包装里充氮气等。
很多食品包装袋里还会放一包保鲜剂,通常是装在小纸袋里的粉末或颗粒。它们大多是脱氧保鲜剂,比如铁粉或亚铁盐,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断掉霉菌的氧气供给,这样就能阻止霉菌生长。但是在面包、蛋糕等烘焙食品包装里我们更经常见到的是一种保鲜小卡片,那保鲜剂装在哪儿呢?
食品保鲜卡用的是吸水性强的硬纸片或布片,卡片作为载体吸收保鲜剂,比如酒精这类不会污染食品的抑菌试剂,外层覆盖薄膜,印上说明文字。卡片上的酒精在包装里挥发,达到0.7%以上的气体浓度就能对蛋糕、面包起到很好的防霉效果,打开后也能很快挥发消散。而且卡片相比粉状试剂,被熊孩子误吞食的概率也更低。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青蛙每次吃东西的时候都会眨眼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青蛙是用长长的分叉的舌头将飞虫之类的食物粘住,放到嘴里;但它并没有牙齿,没法咀嚼,只好将整个食物“囫囵吞枣”地咽下去。
另外,青蛙的眼眶底部没有骨头,在口腔与眼球之间只有薄薄的一层膜,每次吞咽食物时,眼肌就会相应地发生收缩,就成了我们看到的眨眼。这时,眼球会向着口腔突出,形成一种压力,帮助把食物推进食道。它们吞咽的食物越大,眨眼睛的次数也就越多,直到这些食物全部吞下去为止。
汽车的前后轮距看似都一样,其实不然。它们只是差别不大,一般注意不到。有的车前轮距略宽于后轮距,有的相反,也有相等的。这不是装车时的偶然误差,而是考虑车辆的综合性能特意设计的。
家用车大多采用前轮驱动,发动机靠前侧,前侧空间增大,前轮距也会相应加宽。更重要的是,汽车在转弯时,外侧前轮受力最大,更宽的前轮距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另外,增加前轮距还会增大转弯半径,虽然灵活性不足,但对家用车而言更安全。
而另一些车如某些赛车是用后轮驱动的,增大后轮距不仅能为发动机腾空间,更合理地分散重量,也能在转向时更好地支撑后轮。同时,后轮驱动容易出现转向过度即甩尾问题,增加后轮距可以加以补偿。
32245002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