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教师观的百年演进、核心意蕴及主要特色

2022-03-18 11:46张猛猛徐雄伟
教师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劳动建设

张猛猛,徐雄伟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教师观,对于全面理解党的教师政策,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学界虽注重研究党的重要领导人的教师观,但对党的整体教师观的形成背景、演进脉络和变化逻辑却少有关注。本文聚焦中国共产党教师观的百年演进历程,透视其核心意蕴并分析其主要特色,以期更为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教师观。

一、中国共产党教师观的百年演进

党对教师问题的认识与其对中国国情的把握、自身任务的定位和教师劳动价值的思考有关。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教师先后被视为脑力劳动者、工人阶级一部分、工人阶级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以及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也体现认识与实践在互动中不断深化。

(一)教师是脑力劳动者

党在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师阶级属性的观点,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教师是脑力劳动者,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范畴。教师群体以提高民众思想觉悟和“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1]12的方式参与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斗争中。

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并非独立阶层,往往依附于有经济实力的阶层。马克思在阐述非物质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表现时曾指出教师被剥削者的地位,“这些教师……对雇佣他们的老板来说,却是生产工人”。[2]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将知识分子群体划分为依附于军阀、官僚和买办阶级的革命的敌人,小资产阶级如学生、中小学教员等革命的同盟,明确了广大教师在革命中的地位。[3]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提出从事非剥削工作的知识分子比如教员、编辑员等应视为使用脑力的劳动者。[4]非剥削阶级的定位相当于间接肯定了教师工作的劳动价值。1948年,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划分知识分子个人阶级成分应当依据取得主要生活来源的方式决定。[5]这一表述将重点放在社会职业方面而非家庭出身,为理性看待教师职业的性质创造条件。

党对教师脑力劳动者身份的肯定也与其对教师劳动之于革命工作的重要价值的认识有关。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就意识到需要唤起工人和农民阶层对政治的兴趣,并组织他们参与革命工作。[6]作为最先觉悟的成分,知识分子阶层能够首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然后去教育工农群众,发挥桥梁作用。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社会工作等,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与思想政治觉悟和“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1]12

将教师身份定位为脑力劳动者使其与剥削阶级划清界限,强调教师对唤起群众民族意识、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不可替代作用,均可视为党在革命层面对教师劳动价值的认同与肯定。

(二)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从领导国家建设事业的高度将教师群体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承担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的责任,并对教师提出“又红又专”(即坚定政治方向和精湛专业技术)的要求。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文化的建设者,也需要一支培育人才的教师队伍。1950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8]254在此方针指导下,教育部门对国统区原有教育系统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留用一切可留用人员。同年,《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对“知识分子”增添了新说明,即受雇于国家、合作社或私人企业、学校及机关且以工资为生活主要或全部来源的知识分子被称为职员,“凡职员为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8]399因此,从经济关系角度,教师群体已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2年,教育部刊文指出“今天的人民教师……受雇于国家或私人举办的学校中服务,则应称为职员,而且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明确“人民教师的工作和其他各项建设工作一样是革命工作”。[9]168这意味着在党设计的建设蓝图中,教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深入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知识分子的阶层属性问题再次被提出来。[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对青年和旧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9]1随后,一场以帮助教师(尤其是接收自国统区的大量教师)确立无产阶级立场的思想改造运动在全国铺开。1956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肯定了思想改造的成效,认为“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基本上已经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人员”。[9]580改革开放后,针对被弄得混淆不清的人才理论问题,邓小平对“又红又专”做了科学、严格和符合国家实际情况的解释,指出“专”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专是红的体现,“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11]92为此,邓小平强调“希望广大教师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11]110可以说,当教师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之中时,“专”与“红”实现统一,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实现合一。

(三)教师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党秉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确立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强调教师对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全党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时,邓小平首先强调了科技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技”。[12]2796面对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期,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并将知识分子定位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13]随后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4]3472这也是继肯定教师的工人阶级属性后,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对教师社会地位的新认识。

立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意识到国际竞争的本质是高质量人才的竞争,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5]1404十七大报告则将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中。[16]1489这意味着教师要着眼未来国际竞争需要,培养创新人才。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7]教师不仅作为人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型建设人才的哺育者。

(四)教师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随着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推进,中共中央发出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教育助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的工作关乎全局、影响长远,具有新的价值与意义。

“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18]习近平对此加以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劳动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败,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建设进程。为此,习近平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19]筑梦人的角色阐明了新时期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赋予教师劳动以更高价值和意义。为建设一支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就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出部署,从战略全局高度看待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教师视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0]

二、中国共产党教师观的核心意蕴

对教师社会、政治地位和职业作用的定位,折射出不同时期党对于教师劳动价值、劳动性质、劳动特点的认识,既体现党对国情认识的持续深化,也体现党对教师工作认识的不断成熟。

(一)作为劳动者的教师:服务人民赢得尊重

教师劳动的独特性表现为劳动主体与工具的统一性,即教师自身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的工具。对教师角色的不同定位是党立足各个时期中心任务作出的判断,反映党对教师劳动性质的认识过程。不过,就其实质来说,党始终认为教师作为劳动者,以劳动服务于人民需求和国家建设,并赢得民众的尊重。

抗日战争时期,党指出只要是为人民服务且取得成效的知识分子,“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2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师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中共中央通过表彰优秀教师,提高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促使全党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设置教师节;[12]2254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设置教师节写入法律;[14]3570各级政府也逐渐形成每年教师节为教师办几件实事的传统,[12]2308教师地位显著提升,劳动价值受到肯定。新时期以来,党的领导人将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突出教师作为劳动者的特殊意义。江泽民、胡锦涛高度赞扬了教师群体的艰辛探索和无私奉献,表示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为国家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巨大。[15]292[16]1460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师劳动的基础性、创造性特征愈加凸显,习近平提出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19]

可见,无论将教师视为脑力劳动者还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教师劳动的非剥削性质被确认,教师用自己的身体与人格作为教育的工具,同体力劳动者一样用劳动贡献于社会。在党的视域中,教师群体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理应赢得社会赞誉和人民尊重。

(二)作为创造者的教师:培育人才创造价值

教师是社会分工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工作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即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使得教师的工作成果充满着无限可能性。党强调教师工作的育人价值,认为教师通过培养学生、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创生社会价值。

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是可以创造新的可能性的工作。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劳动能够将潜在劳动力转换为现实劳动力。毛泽东十分强调教师在唤醒群众民族觉悟和培养人才上的作用,曾针对部分抗日军政大学教员不安心教学而希望赴前线杀敌的情况,从实际工作需要和革命发展前途的角度给所有人算了一笔账:每一位教员教一队学员,如果一队有七八十人,如果这些学员以后都做了连长,就可以带领七八十个连……[22]由此可见,党的领导人对教师工作价值的独特认识,即教师的劳动价值体现在其培养人的劳动中,体现为教师能够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体现为担负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有特殊的责任……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15]293教师的劳动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过程,教师劳动的质量直接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新世纪以来,一系列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文件先后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针对教师队伍培训、高端教育人才培育和卓越教师培养等提出改革要求。[15]218[23-24]

(三)作为引领者的教师:高尚师德引领社会

教师劳动的独特价值与作用使人们特别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在各个时期,党依据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教育发展要求,对教师群体提出不同要求,其主要目的在于让教师不断引领民众提高个人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历届领导人均强调教师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革命年代,着眼于斗争需要,中共中央强调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与思想建设,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中尤为注重对教师阶级立场和政治表现的审查,如苏区注重教师的思想政治条件,有些地区教师入职条件包括社会关系不复杂、无反动嫌疑、对革命有相当认识等。[25]建设时期,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还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这在党的话语体系中表达为“又红又专”。[9]984九十年代以来,着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提升民族整体创新能力,党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的要求愈加重视,相继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相关要求更加细化。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14]3467新时期党和国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系列部署,对教师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习近平特别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6]并提出“四有”好老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引领者,还因为他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从革命年代唤醒民众民族意识,到建设时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党中央提出“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27]“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与建设者”[15]294等口号……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提高专业知识,还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风学识上率先垂范。新时期,新一代建设者的能力与素质决定民族发展腾飞的高度,教师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四有好老师”基础上,习近平提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形象地突出教师的引导者角色。此后,他又明确强调“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8]要求教师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教师观的主要特征

党的教师观随着历史而演进,但又有其内在变迁逻辑,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认识不断变化但又保持其内在一致性。从核心特征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教师观立意高远且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是对中国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也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创造与探索。

(一)立意高远:基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前途的高度思考教师问题

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述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多重逻辑制约下思考教师问题,而非就教师论教师的理论推演。首先,党对于教师问题的探讨与认识,历来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很少单列议题或召开专门会议。党对教师问题的认识也基本分散在党关于各项建设工作的文件中,很少有专门针对教师问题的指示和会议文件。(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被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凸显了新时期党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视。其次,对教师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与党在各个时期整体政策方针密切相关,与各个时期党的工作实践同步。革命时期,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同盟,将教师吸纳入革命阵营形成统一战线;建设时期,立足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需求,帮助教师转变思想、坚定立场,与工农群众一起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改革深化阶段,着力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最后,党对教师问题的认识始终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控方向。从谋求民族解放到谋划民族复兴,中共中央始终站在全局高度定位教师的地位、作用和素养要求。特别是在新的阶段,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强调,跳出教育系统内部,将教师工作与国家兴盛关联起来。

(二)时代印记:立足时代核心任务把握教师工作方向

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对教师问题的认识和话语表达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不断演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革命时期,将教师视为重要的革命力量,着力建设一支革命的教师队伍,并要求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唤起民众政治觉悟,培养革命新生力量;建设时期,将教师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着力打造一支数量足够、“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深化阶段,党力图实现社会发展方式的转换,即从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依赖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集约型发展,将教师视为工人阶级中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任务;进入新时代,国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将教师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担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和改革话语分别体现党对于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阶段变化,折射出党对于教师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与中国改革发展大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映照各个时期特有的党情、国情与世情,体现着时代印记。

(三)民族特色:尊师重教传统与改革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

考察百年来党对教师地位的认识、劳动价值的定位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可以发现这其中有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也有对时代精神的吸收。中华民族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所谓师和道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教师所传的道是一种神圣的天理,教师是传道之人应该受到尊重;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即师者必严于律己。[29]换言之,教师因其所授内容的神圣性受到尊重,同时教师也要将身教与言传相结合,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的示范者。历届党的领导人均要求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特别自“教师节”设立以来,党的领导人每年都会通过发表讲话或其他方式向教师致以问候。中国共产党的教师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赋予尊师重教新的意义。与封建社会尊师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尊道不同,党顺应现代社会“师”与“道”的关系剥离趋势,提出尊师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作为劳动者其劳动本身的价值,即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取得的成就,教师以教书育人服务于人民作出的贡献。此外,强调尊师更强调师德。教师不仅遵循职业操守完成本职工作,也要把关爱和情感倾注于学生。无论是要求教师既做经师亦为人师,还是“四有”好老师强调的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均强调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及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丰富并发展了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这使得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与时代精神转换结合在一起,赋予这一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不是就教师而谈教师,而是从现代化战略全局的高度,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出发点,从服务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着眼点来观察和处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这些认识虽在话语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其实质均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利用集体智慧来丰富、完善和充实的马克思主义教师观,是对领导中国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反思、总结与升华。这些经验和认识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也继续指引着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劳动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热爱劳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