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蝶, 冯 霞,2
(厦门大学 1.马克思主义学院;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各国要“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2021从都国际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罕见的多重危机,我们更应该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在开放包容中谋求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论断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开放向度,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开放”不仅是关于人类发展的科学理念,更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开放理念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以及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普遍交往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必然逻辑。人类通过普遍交往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开放既是目标,又是趋势;既是过程,又是结果,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应然与实然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着意以“开放”为显性主题建构和阐发唯物史观,但毫无疑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具体论述中,“开放”作为内在意蕴却从未缺位。经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发展,“开放”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隐含意蕴到显明思想的理论形态嬗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提出的开放理念。开放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交往理论的现代阐释,是习近平科学把握世界历史开放性本质特征和“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旨在进一步以开放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开放理念揭示了开放、合作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趣内在一致,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要求,也是其主观条件,它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路。
马克思批判发展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立足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特征,提出了世界历史思想和交往理论,揭示了从事社会生产的“现实的人”的普遍交往,以及作为交往目标、过程、趋势与结果的“开放”是世界历史的本质性特征,使“开放”成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交往理论的核心意蕴。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关于开放与世界历史关系的观点集中表现为:
一是阐明了开放、交往与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关联及其积极意义。人类文明进步根本上由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变革。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即是打破各民族孤立状态、形成开放的世界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全球经济技术交流和国际分工协作成为可能,进而使各民族得以借助先进经济技术成果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就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p168)。正是在生产力和分工的不断相互作用下,人类的交往逐步经原始封闭的民族历史走向开放的世界历史,同时不同文明在开放的世界交往中相互交流,呈现丰富多彩、美美与共的多样性文明发展格局。
二是揭示了在开放与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矛盾。世界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历史,这一历史发展也就难以避免不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核心利益实现中产生根本对抗性。首先,在资本逻辑主导下,资产阶级无节制的生产和全球范围内扩张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其次,资产阶级不断把落后民族和国家变为自己的原料供应地与商品倾销地,使民族国家的传统产业迅速被破坏摧毁,其社会生产关系与动力机制也不断被打破,劳动者同生产资料被剥离,人的本质异化,以及世界贫富分化、区域发展失衡和社会分裂对抗,由此引发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再次,随着资本主导的开放与交往的扩大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资产阶级日益追求“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3](p715),导致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并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三是指明了在开放与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地方市场转变为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具有世界性质。但这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开放和交往的结果,伴随而来的是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2](p147)。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和人类解放高度论证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唯有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国际联合,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才能彻底解放人类,通往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人类的生产和交往推动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揭示了开放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类解放的根本条件和途径。从其现实过程看,包括经济上的开放合作,政治上的开放共赢,以及文明上的开放包容,这些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筑牢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开放理念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和人类普遍交往理论,并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化特征。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理论及其在中国几十年的实践,验证了开放的中国意义和世界价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基于世界历史开放性本质特征和“两个大局”时代背景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了开放、合作、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为世界各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共识基础和行动指南。立足当今世界发展变革大势,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开放提升进步动力,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潜力[4](p10)。从长远来看,开放合作已成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的客观历史之大趋势,世界各国唯有开放合作,共同发展,才能建造更美好的世界。因此开放理念着眼于世界的共同发展,以开放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旨趣高度契合。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立身行己、兼善天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开放的文明发展观。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民族,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历来既在开放中实现自身发展,又在开放中促进世界进步。近代以来,面对时代困局,林则徐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打破了使国家长期陷入停滞和僵化的闭关锁国的思想枷锁,自此形成“以开放促发展”的思想萌芽。孙中山先生曾指出,“未知国际互助之益,故不能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5](p101)。他认为,近代各国应彼此开放,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曾借用《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来阐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生动诠释了开放理念是顺应全世界人民需要和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倡导开放的文明发展观的新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从价值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摈弃狭隘国家观、短视利益观基础上的以推进世界开放合作、实现人类共同繁荣为目的中国智慧。一直以来,号称倡导自由、平等和人权,自诩意识形态上具有唯一性、普适性和永恒性的西方“普世价值”横行世界,其实质是狭隘的国家观、利益观,是帝国主义由传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向意识形态渗透和控制的体现。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内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以尊重世界各国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主张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世界,顺应了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超越,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多样性文明观。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6](p253-254)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辩证统一:前者的实现以后者的构建为科学进路,后者的构建则以前者的实现为价值旨归,二者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开放发展。
综上,“开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精髓,开放理念始终引领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朝正确方向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则是开放理念的实践彰显,是开放发展的关键之举,二者有机统一,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始终。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宝贵经验足以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7](p202)。纵观全球,开放是大趋势,但资本主义主导的“开放”模式及其实践内在矛盾凸显,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开放发展的实践新范式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方案。
开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开放的程度、范围和方式与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中国的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走出去”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开辟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此后,为寻求更大发展,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丰富资源,在更宽领域中参与国际竞争与谋求经贸合作,逐步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至此,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开放性特征的现代化道路,一条在本质上相异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现代化新路,这不仅为中国的长远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中国国际地位在开放发展中得到了提升,也有力助推了世界各国开放发展,筑牢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根基。
新时代全球治理总体呈现出“顽疾未除又增新患”的新局面,世界和平与发展正面临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无数次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也不能在“闭门造车”中独善其身。由此,习近平提出以开放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命运摆在首要位置,核心是以开放促发展,强调全人类的命运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开放共同体,各国命运与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下为公”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天下”的政治理念;既追求本国的发展进步,还兼顾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世界主义道义关怀,在开放发展中推动世界各国在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共同繁荣。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基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基础上,是中国基于共同利益观和规范国际权力运行的需要提出的一种集体性制度实践的新方案”[9]。它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注入新动力为根本,以打造新型国际关系为基础,以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为纽带,在实践中拓展了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创新了开放发展的实践范式,为推进世界开放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构建开放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然而,在现有世界体系下,仍然存在多方壁垒阻碍着世界各国的开放合作,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格局、新平台等一系列促进开放合作新契机的出现,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良好机遇。
从开放的实现条件看,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挑战在于世界体系中存在一系列阻碍开放合作的现实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浪潮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经济阻碍。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放缓,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并在多个领域对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构成冲击,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认为自己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益明显受损,原有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重拾西方国家昔日之优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推行“逆全球化”,制造了日韩经贸摩擦、中美贸易战等多重经贸壁垒,给各国经济合作造成巨大破坏。全球化历史潮流之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实现各国在经济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共同繁荣,这是一种共赢理念。而美国为首的“逆全球化”则奉行零和博弈思维,以邻为壑,破坏合作,影响了全球贸易的良性发展和全球经济运行态势,对各国的开放合作造成消极影响。
第二,“一超多强”“西强东弱”的世界政治格局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政治阻碍。首先,当今世界仍是由美国主导的“一超多强”格局,美国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遏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正常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推行霸权外交。霸权主义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对立,影响世界和平,阻碍各国平等交往,这与全人类发展进步所必需的各国间合作互信、共同发展相违背。其次,虽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占比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赶超发达国家,但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西强东弱”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这决定了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国际政治开放的形势受到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霸权势力的严重影响,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构建开放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壁垒。
第三,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想阻碍。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倡导的自由、市场、分工等主张,实际是建立在以资本扩张和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这种意识形态话语下的“开放”尽管由资本逻辑驱动,服务于资本扩张的需要,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并仍在世界占据话语霸权,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很大阻力。其次,西方发达国家一贯推行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同样是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体现,凸显了这种开放的狭隘性。它否定了其他文明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宣扬“历史终结论”“文明一元论”。开放是世界历史本质特征,开放的世界交往所指向的是多种文明平等共存、共同发展的多样性文明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在价值层面对不同文明的开放与包容。西方的这种话语霸权给文明多样性带来巨大威胁,阻碍了不同文明的平等交往、交流互鉴,不利于各国的对外开放,造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流壁垒。
面临新挑战的同时,当今时代的新发展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创造了一系列新契机。在危机中孕育契机,在世界变局中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局,这是开放发展的辩证法。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经济契机。开放理念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经济根基在于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而“一带一路”建设则为此提供了经济开放、合作、发展的平台。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截至2021年,中国已同17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超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推动建立了近百个双边合作机制,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下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各主权国在“一带一路”这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一律平等,不同国家对发展的共同追求滋生了各国之间强烈的合作意愿。各国不仅积极与“一带一路”开放对接,还借助这一开放性平台,对外拓展同各自发展战略相互对接的新空间,推动世界各国互联互通,充分彰显了开放理念的优越性。
第二,数字化技术革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技术契机。当今世界,贸易摩擦、霸权主义等阻碍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开放合作,打破阻碍开放的壁垒需要新理念、新技术的助力,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则恰好为此提供了技术契机。习近平在2021年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倡导各国“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理念在对外开放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积极构建以开放理念为引领、以“全球合作共赢”为宗旨的“一带一路”数字化经济战略联盟,提供世界一流的数据中心和云服务等技术支持,使沿线各国共同享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此外,由中国牵头主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和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同样有效促进了世界各国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数字化的技术与理念为冲破美国为首的逆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突破口,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全球开放合作提供了有效技术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技支撑。
第三,重塑全球治理体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政治契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贸易萎缩、地区冲突频发,对世界造成灾难性影响。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措手不及,各国原有公共卫生系统和基础设施均无法有效应对,致使疫情迅速蔓延,多国陷入物资短缺的囧境。种种问题凸显了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弊端,造成了全球治理赤字。面对全球治理困境,要求变革现有世界治理秩序的呼声空前高涨,世界亟须开放、合作、互信、高效的新型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以开放合作为主线,在应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效果突出,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效能提升、消弭文明分歧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彰显了相较于由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比较优势,得到各国的认同与拥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全球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了全球治理的西方霸权思维,顺应了开放发展潮流,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牢牢把握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政治契机。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7](p473)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全球大变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尊重现实、顺应规律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发展、造福人类的共同事业。应坚持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动全人类共同价值塑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政治基础、注入发展新动力、塑造价值共识。
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接连涌现,是西方国家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与“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多样性文明共同发展的要求均不相融的结果。因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势在必行。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国在顺应时局发展、统筹“两个大局”的前提下提出的打破传统的冲突对抗优先逻辑的国家间关系,强调平等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基础上,适时对国际关系作出的新界定。
首先,新型国际关系倡导相互尊重,遵循开放多元发展原则。中国向来主张各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平等地位,尊重彼此选择的自主权。西方国家以建立霸权地位为目标,以对内剥削人民、对外打压他国为手段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曾一度让西方国家尝到了甜头,但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使其正面临着“零和博弈”的囚徒困境。而中国长久以来走的是一条坚持向世界开放、为世界谋大同的新发展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即西方化”的错误论断已然被实践推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就是要以尊重世界多样性为前提,既包括尊重文化、宗教、价值的多样性,也包括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11]世界应继续秉承开放理念,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开放多元性,共同推动构建相互尊重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现行的国际秩序必须由西方国家主导,非西方国家必须奉行西方国家那一套所谓的自由主义国家的制度体系,并以此作为参与建设国际秩序的“入场券”。现有国际秩序中蕴含的“开放”“自由”理念实则仅部分形式化地存在于经济、文化交往等领域。而在政治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以霸权主义当道,零和博弈思想尚存。为了维持现有国际秩序总体稳定,各国应在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原则下,以国际法为准绳,不断达成新的战略合作共识,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重构开放自由国际秩序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公平正义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性形成。
最后,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合作共赢,构建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为核心的国际统一战线。针对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为以遏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意图,中国倡导构建以和平稳发展,以合作促共赢的国际统一战线。一是团结、争取国际社会中一切可以团结、可以争取的力量,积极开展多边对话与合作,逐渐扩大成为最广泛的国际和平发展统一战线。二是在坚持维护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通过制定统一的领域内规则,严格管控潜在冲突。三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于一切破坏世界和平发展的消极行为进行必要的斗争,确保多边合作进程的连续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壮大是顺应开放理念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根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工程,可持续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是衡量其完成进度的关键标尺。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指出,经济、社会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因此,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在开放合作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席卷而来,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在不同产业中的广泛投入,快速推动着传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放眼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总体上,其主导地位仍然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新技术革命契机,在开放合作中求同存异,达成更多更宽领域的新的战略合作协议,以创新助推传统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托数字经济平台中的数据优势,寻找不同行业间的共性问题,最终形成较完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缩小全球区域经济的差距,提升世界数字经济规则的话语权,在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中谋求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力量支撑。
第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开放合作中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助力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全球命运与共,地球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基于此,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首次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双碳”战略,这既是实现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必然举措,也意味着世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开始迈入转折期。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双碳”战略对内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畅通国内大循环;对外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国际大循环。道阻且长,实现“双碳”战略目标需要与各国长期合作与配合,共同应对可能遇到的一切风险与挑战。要以开放合作为推手,加大推广高效能的低碳技术、清洁化发展的先进技术,共促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p376)。
第三,以共同繁荣为目标,在开放合作中增强国际减贫合作,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虽然现今世界贫困人口生活状况较过去有所改善,但贫困人口总体数量依然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减贫成效世界瞩目,为世界减贫事业注入了不竭动力,使世界贫困人口总量大为缩小。“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7](p434)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到引领全球减贫,中国一直秉持开放理念,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减贫贡献力量,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使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而且在自身脱贫的同时,也积极帮助其他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在“一带一路”总体框架下,中国长期将支援沿线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仅‘一带一路’交通建设项目就有助于760万人口摆脱极端贫困和使3200万人口摆脱中度贫困。”[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共同价值’迥异于‘普世价值’。”[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新方案,全球性问题应由全球各国共同来应对和解决,这就需要求同存异形成共识,以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创新价值观和义利观来引导实践。习近平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根基,应在开放合作中广泛传播,让人类共同价值获得世界深度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设思想桥梁。
首先,应主动对外扩大文明交流,敢于打破西方独断推行的以普世价值观为世界唯一标准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树立多样化文明观和正确义利观。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一边毫无事实依据地将疫情的责任“甩锅”给中国,一边又断供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则完全相反,一方面,不仅自主研发新冠疫苗,还开放同世界的抗疫交流互鉴,推动新冠疫苗在世界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污蔑,从行动上坚决予以反击。各国应以此为契机,在世界范围强化人类共同价值和开放合作理念,筑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基。
其次,依托“一带一路”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途径,在开放中推进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重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变革现有国际治理体系中一切不合理的存在。具体来说,一要以共商取代专断,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作用下积极营造求同存异的国际沟通环境;二要以共建取代对抗,在共商的前提下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事业不断前进;三要以共享取代独大,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取得的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与传播使命,必须高举开放旗帜,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向世界积极传递人类共同价值。
最后,打造开放的国际场域,运用国际话语和先进传播手段,提升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影响力。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等方面做深入挖掘,夯实其理论基础,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国际话语体系,使更多受众能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人类共同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进而认可将其作为价值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深挖世界多样性文明形态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追求,助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有机融合,打造世界大多数受众都能看懂且能入心的人类共同价值的公益宣传片和读物等;此外可通过新闻、直播等传播手段,借助社交平台和国内外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扩大对人类共同价值客观性的国际传播范围,拓展人类共同价值认同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