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模式探索

2022-03-18 10:21洁,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显性隐性

史 洁,章 波

(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一、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学者杰克森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定义了显性课程,即教育者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的有目的性的课程,也称官方课程。[1]在高等院校,教育者主要是通过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理论的相关科目教学是目前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显性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流形式。[2]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方式规范,教育者的教学组织性更强。教育者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并需要确定授课地点和时间,避免无秩序、无组织的授课。第二,教学目的鲜明。授课者更加关注课程的授课目的,更加注重对学生需求的关注,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互动式教学,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第三,教学效果明显。教育者在授课中,最大化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传授于学生,使之内化于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方法方面,侧重于使用隐性、渗透性的手段去引导受教育者,使得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感悟的传授。通常,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是思政教育者基于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3]耳濡目染地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且坚定的三观,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主体间交流,重视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潜力和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沟通交流中水到渠成地获得知识,强调开放、互动,重视师生间情感的沟通。第二,主张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创新理念对知识点进行更新,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新时代,贴近当代大学生,贴近日常生活;教育者更加重视从情感上感化学生,使得学生在感性中将教育内容进一步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4]第三,教学效果深远持久。这种持久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效果方面,虽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更加侧重于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成效。

二、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势分析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势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实质性的引导作用。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知识需求,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第二,对青年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在高等学校中,要做到以德树人,必须注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让德育在大学生心中落根,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修养。第三,对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更加丰富,需要教育者通过显性教育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因而,显性教育更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大学生的日常需求相融合,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当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劣势。首先,作为更为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显性教育倾向于采用灌输式教育,往往忽略了民主,容易忽视教育的内化作用。“0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显性教育缺乏持久性。显性教育更加直接,效果通常在课程教育结束后就能看到,但有时不重视学生的内心需求,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难以实现长久的教学效果。最后,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关系疏远。显性教育通常直奔主题,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的,教育者往往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忽视学生的需求,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导致师生间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和互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势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更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在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学生能够接受的较为浅显的道理,同时将这些道理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模式传授给他们,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其次,渗透性更强,教育面更广,可以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隐性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实用的生活技能,进而渗透到受教育者三观的日常陶冶之中,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培养。最后,更加着重于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主张在互动中关注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具体感受,并通过环境和场景的选取和营造,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育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隐性教育在实现方式上更为隐蔽,无法直接向受教育者传达思想,教学实效性较难实现,且不能直接指导和控制教学实践过程。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突发性、难以控制及无法准确预估等特征,这就使得教育工作者对整体教学效果难以把控。第二,难以直接快速达到实质性教学目标。高校在进行隐性的思政教育环节时,大都基于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在此过程中,隐性教育模式在活动的参与上相对选择性小,且在时间、空间及经费活动、实效性上存在不足,教育总体目标难以实现。[5]第三,隐性教育的实施模式不能直接满足受教育者的具体所需,对其影响往往是通过间接手段获得的,有正负双重功能。由此可见,隐性教育产生的结果将会呈现出不确定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期望值。

三、显性和隐性互相融合的教学路径设计

(一)构建两者相互融合的有机教学模式

要实现显性和隐性的融合,最关键的是要对显性教育中的隐性进行挖掘,要将两者有机融合,使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在将显性教育融于隐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育者的政治信仰、文化修养、思维方式、教学模式、知识涵养等进行考评,综合评估后选取德行配位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施教和引导。在发挥显性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将隐性教育蕴含其中,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大程度实现。教育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在课堂中巧妙引入人文和艺术元素,将两者有机结合,营造愉悦、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想随着课堂而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实现隐性教育的教学目的。

在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设计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形式的单一。隐性教育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同时也可以在社区、宿舍、家庭等其他场所进行。将显性教育融合于隐性教育中,注意两者的协调性,充分发挥两者相融合的优势。教育者在进行施教时,应当提前策划、组织教育形式,既注重显性教育的直观性,又注重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在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避免在单一枯燥的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受教育者出现逆反心理,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习得正确的思想观念。综合而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应积极构建“显”中有“隐”,“隐”中有“显”的教学模式。

(二)挖掘育人资源,优化整合功能

高校要高度重视和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合理、高效地将隐性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为受教育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净化心灵。一方面,注重学科的软实力建设,如思政教育的校风、班风及思政教学总体目标、人际交流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形成思政教育氛围聚合效应,确保受教育主体的全方位接受水平。根据教育价值观导向,教育者将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受教育者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确保其逐渐融入学习氛围,实现整体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重视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日常教学质量,推动教材体系转型,挖掘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要素,合理、高效地将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整合,实现以德树人的目标。

(三)拓展整合空间,构筑网络新阵地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上渠道学习逐渐取代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学习方式,成为当前受教育群体接收学习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首选方式。通过网络学习产生的网络思维,对受教育群体的思维认知、行为方式及价值观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一方面,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改善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方法、方式和内容,为教育信息传播搭建了可靠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的内容在受教育群体中有效推行。另一方面,传统隐性思政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学习和创造力都是有限的。网络教育在拓宽了受教育群体获取教育和信息渠道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网络正面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引导他们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实际出发,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进行探索和实践,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两种教学模式优势有效融合,实现思政教学创新模式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显性隐性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