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

2022-03-18 10:22:00冯永刚师欢欢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冯永刚, 师欢欢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山东 济南 250014;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是惟一必须劳动的动物。”[1]28人的劳动素养高低,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的程度。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2]当前,我国社会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定位。在承前启后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步伐的加快,对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深入发掘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剖析现阶段劳动教育的发展困境并探究其突围路径,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均意义深远。

一、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古已有之。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并循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前行。面对新时代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日益凸显。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3]580。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总方向。虽然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发展变化,但劳动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疏离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表明,劳动教育已成为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现实需求。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引领地位,强调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4],要扎根中国大地,“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5]。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脱胎于马克思劳动观的中国化发展,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6]57。劳动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传统劳动方式和劳动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劳动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创造性和智能性。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而且要紧密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路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既能享受到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体悟到美好的社会生活是一代代人通过劳动而奋斗出来的成就感,也能认识到劳动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强化奉献社会的责任感,[7]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能够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价值与意义,激发出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

(二) 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规定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8]随着时代变化它会展现出不同的样态。在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提出与践行更加强调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劳动本质而言,人与自然互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劳动活动。劳动过程既能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也能提升人的思维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的教育新体系就是提升“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联度和融合度,需要劳动教育主动融入其他各“育”之中,达到“融合式”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9]361劳动特别是创造性劳动通过手脑结合的形式沟通了人的内部精神世界和外部精神世界,是融合其他各“育”功能,实现教育总目标和促进人生完美的有效方式。[10]71长期以来,学校片面强调提高升学率,导致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使其成为单向度的人。[11]27《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高度评价了劳动教育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为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只有与其他各“育”融通起来的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才最有生命力,也才最为持久。[12]劳动教育能够“树德”。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尊重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劳动教育能够“增智”。通过为学生介绍劳动知识并引导他们学以致用,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开拓思维,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能够“育美”。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既能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深刻理解劳动创造美的价值与意义,也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带来的美好感受,增强学生对美感的领会与体悟,提升审美素养;劳动教育能够“强体”。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强健学生的体魄,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 劳动教育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教育在彰显和复归人的类本质中筑牢了立德树人的根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6]56学生正是在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劳动及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步增强了劳动意识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由此培育出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劳动素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在落实,贵在实践。它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实践要求。[13]劳动教育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具体的劳动实践,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实践性与体验性。这既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劳动本身的价值是劳动价值,而人们对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是劳动价值观。相对于劳动价值而言,劳动价值观更强调人的主观认知和对劳动价值的内化作用。[14]新时代劳动教育绝非单纯的文本要求,而是需要各级各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组织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充分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将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切实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劳动教育,培育他们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正确价值观,努力开创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境界。

二、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困境

在新时代,尽管各学校能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而言,劳动教育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或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2]。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归结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劳动教育地位依附于应试教育的拘囿

尽管劳动教育具有综合的育人效应,但反观当下学校教育模式,“分数至上”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智育统摄其他各育,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考试成绩被视为衡量学生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应试教育的导向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劳动教育成为依附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学生和家长普遍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致使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提高考试成绩就可以赢得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因而滋生了轻视甚至厌恶劳动的不良心态,其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极度匮乏。许多中小学校担心学生因参加劳动而影响知识学习,从而影响升学率,[15]因而过分强调应试教育,挤占或挪用了劳动教育的时间,劳动教育课时长期被其他考试科目的知识学习所抢占,这已经演变为学生学习考试内容的“加餐课”。劳动教育虽被纳入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出现缺位,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课时安排比例较低,甚或“没有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评价指标”[16],致使劳动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此外,由于中小学生普遍处于未成年阶段,出于对学生安全和活动风险的考虑,学校开展校外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总而言之,劳动教育被拘囿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

(二) 劳动教育价值拘泥于技术理性的追求

劳动教育价值是劳动教育独特育人功能的彰显和表征,受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和消费主义的兴起,技术理性的价值追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劳动被异化为谋生的工具性存在,劳动教育价值的纯粹性难以凸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学生而言,社会劳动的价值并非限于对实体物质的改造和创造,也非积累大量的物质财富,而是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和自我确证,能够从主观能动性上理解劳动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劳动精神并能体会到劳动创造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和获得感。[9]362劳动教育价值不应该局限在对物质和技术的功利追求,而应该不断超越这种工具理性,主动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向培养完整人格、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不少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较为模糊,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内在的、独特的育人价值。有些教师将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规训、惩罚学生的教学手段,刻意强调和彰显劳动教育的技术性价值。福柯认为,规训的力量是无形的、强大的,虽然规训不像君主权力那样显而易见和不可抗拒,但是规训可以通过一系列微小动作的训练以及精密安排的权力机构的设置甚至一些具有监督功能的建筑物,就能潜移默化地实现规训目的。[17]193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自主性,引导他们树立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但技术理性价值观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劳动创造能力的提升,偏离了劳动教育价值的本真。

(三) 劳动教育内容滞后于劳动形态的发展

劳动教育内容的确证是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基础。新时代赋予了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5G、数字经济等新兴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劳动形态也呈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相应地,劳动教育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知识、观念、技能等进行自我发展的活动,体力劳动并不是唯一的劳动形式,脑力劳动同样属于劳动范畴,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纯粹体力劳动者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知识型、创新型和全面型劳动力的价值愈发重要。杜威指出,只有让学生真正融入教育活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获得感官的发展,并体会到社会活动的现实情境和各种要求,最终实现本真的教育。[18]3由于劳动教育受制于学校场地、师资水平和教育经费的现实情况,难以科学有效地设计室外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一种书本知识的系列化,劳动教育内容被简化为劳动知识的传授,或窄化为体力劳动训练,未能深入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严重落后于新时代的社会劳动形态。

(四) 劳动教育情境离身于学生主体的实践

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劳动的效果和质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目标决定了劳动教育要使学生能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2]。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和经验既不纯粹是人对外在世界的表征,也不纯粹是心智的臆造,认知是身体在同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相互作用下不断生成的过程。[19]10纵观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一些学校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或是照本宣科,或是蜕变为预设与控制的单一活动。忽视身体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劳动教育游离于学生身体之外,对学生主体而言出现了“离身化”的裂痕。部分教师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等同于劳动知识的灌输,或将学科类课程的讲授方式简单运用到劳动教育过程,只对劳动知识进行单向讲解,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劳动中的体验性、情境性和生成性。这种灌输式的劳动教育麻痹、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无法激发其主体参与意识,[20]45容易使其产生一种排斥感,甚至把劳动教育视为一种累赘,既无热爱劳动的态度体验,也无劳动美德的积极内化,其效果可想而知。例如,一些教师在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时过分重视外在形式,或学校层面的卫生劳动,或校外层面的参观图书馆、敬老院和青少年宫等机构,从形式上来看无可厚非,但组织实施不力,流于表面,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和劳动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体脑分离”,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劳动教育实施意见,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劳动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劳动教育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与执行。虽然劳动教育制度安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规范化的章程,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时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存在有章不循的现象,不能按照制度要求严格落实,从而使劳动教育缺乏情境性和体验性。

(五) 劳动教育效果离散于劳动场域

劳动教育效果的应然状态是实现劳动与教育的有机融合,联通劳动教育所处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场域,使得劳动教育效果呈现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1]73劳动教育的效果就是要让学生崇尚劳动,具备应有的劳动技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真正提升劳动品质。然而在现阶段的劳动教育中不乏出现一些将劳动与教育相互割裂的现象,出现有“劳”无“育”,即有劳动而无教育的问题。在学生劳动实践中,教师没有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劳动实践活动异化为劳动技能的形式训练,这就背离了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以及全面发展的目的,分解了劳动教育的最终效果。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因而劳动教育效果的达成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和相互合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整合功能。此外,许多学校迫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关注,对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不够重视,难以发挥学校对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一些家长将学校和社会视为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错误地认为劳动教育不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进而推卸教育责任,甚至有些家长过度溺爱子女,越俎代庖,剥夺了子女的劳动机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劳动与自身无关的偏狭认知,蚕食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未能有效发挥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22]另外,当前我国没有架构起劳动教育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上还存在的一些耻于劳动、懒于劳动的陋习,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家、校、社”三者之间各自为政、彼此分离的不良情形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陷于被动与僵化的境地。

三、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直面困境,沉着应对,实时调整和深化改革,进一步明晰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向,深化对劳动教育的本真理解,致力于培育具有深厚劳动情怀、扎实劳动知识以及较强劳动能力的新生一代,不断开辟劳动教育的新境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大批具有较高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一) 加强劳动教育立法以巩固劳动教育地位,健全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规范性和普遍性是保障劳动教育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际经验来看,早在苏联时期,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的立法工作,提出“必须通过相当的教育去培养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劳动的思想,在国民公会所通过的无数有关国民教育的草案中,像一根红线似的贯穿”始终[23]139。德国针对学生的家务劳动进行了专门的法律规定:“六到十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十到十四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十四到十六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十六到十八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24]劳动教育立法能够提高制度建设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能够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来保障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落实劳动教育。2021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5]我国应该继续巩固并强化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积极推进劳动教育的立法工作,加快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26]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首先,要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大劳动教育的法制力度。党和国家要制定专门的劳动教育法规,明确将劳动素养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学生考核的评价体系中,为维护劳动教育的地位提供法律保障。各省、市、直辖市和自治区等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和意见,加快研究适合本地区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科学研制劳动教育工作实施的具体规划方案,建立一个贯通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大学的纵向劳动教育体系,健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横向劳动教育体系。

其次,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积极推进,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在政府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后,学校要及时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建立规定性的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定期进行汇报,对劳动教育的经验做法、工作成效和实施难度进行深入研讨,做好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保障劳动教育的持续推进和长效发展。

再次,立足未来发展,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长效监督机制,为劳动教育制定具体可行的评价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27]保障劳动教育切实落实与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立足实际,强化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工作,生成劳动教育专项分析报告,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督促劳动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要加强评估监测工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督导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或开展专题研讨,或及时反馈和改进,立足常态,久久为功,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强化劳动的价值理性,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自身与外在自然界之间的统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8]303。从理性角度审视劳动,韦伯将人类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29]56工具理性以精于计算为特点、以技术主义为目标,而价值理性则是以价值判断为特点、以实现生命意义为目标。劳动的工具理性强调劳动是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工具和手段,相对应的劳动教育也成为停留于实践表面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工具,消解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摆脱工具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奴役,强化劳动的价值理性,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本体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提升劳动教育的内在生命力,发挥劳动教育“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凸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首先,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劳动教育成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彰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对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引意义。学校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收与融入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我国社会凝聚力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落实情况,并对立德树人工作的规划和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凝魂聚气,构筑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涵养学生品性的每一次劳动之中。

其次,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时代赋予劳动以新的含义,劳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热爱劳动是人的一种美德,用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是有意义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逐步渗透到社会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社会劳动形态相较于传统劳动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和时代性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增加创造性劳动的教育内容,着力培育新时代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可能性,又要通过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获得创造幸福生活的素养和能力,[30]为学生的全面成才奠定基础。

再次,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劳动道德和劳动价值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华文明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大批劳动者的辛勤耕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1]328。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要树立效劳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劳动价值观,树立高远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增强劳动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凝聚成奉献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全身心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三) 创新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劳动也逐渐出现了新的形态,劳动教育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教育,而是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生劳动力量。《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界定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2]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呼唤与之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重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要切实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指示和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使劳动教育贴近社会现实,反映新时代的劳动特点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校情,与时俱进地推进劳动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适切性,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

首先,要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结合时代特征,要扭转将劳动教育课程拘泥于体力劳动训练和单纯传授劳动知识的错误行径,以新时代学生劳动素养为指向,将劳动教育课程深度融入新时代全面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纳入劳动教育内容中,系统地向学生传播热爱劳动的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心态,深化劳动光荣的内心体验,不断提升劳动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服务社会的情怀。

其次,劳动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科学设计和编排劳动教育课程。在劳动教育中,内容的适切性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其领悟的深度与高度,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关涉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内容一定要具有指向性和适度性,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会和掌握。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有步骤、分阶段地将劳动意识启蒙、体验劳动乐趣、公益劳动、劳动自主、情境探究、创意创造、互惠分享等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2]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不断激发他们内在的劳动潜力与实践动力。

再次,劳动教育内容要结合学校的优质资源,因校制宜,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不能形成“千校一面”的局面。国家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要求应从上位角度提出纲领性指导,不对各个学校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则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劳动教育,开发立足学校内涵发展、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纳入特色化建设,结合学校特色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使特色劳动课程成为学校劳动教育建设的重要成果。

(四) 深化劳动教育过程,开展具身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要重点把握“脑体合一”原则,使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实现身体锻炼、认知获得与情感发展“三位一体”的情境性、体验性的具身化状态。“只有身体‘全身心’地参与,心、身、物的整体联动与动态生成才能顺理成章。”[32]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如果不按既定程序和要求进行有效组织,或是贯彻执行能力退化,就难以发挥劳动教育的应有之效。这既无法满足劳动教育的实际需要,也侵蚀了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也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强化劳动的自觉意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角度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扭转将劳动教育作为附属任务、敷衍了事的错误认知,增强劳动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要积极开展资料检索、主题研究、项目学习、情境探究、公益劳动、学科实践、方案创制等多元的情境性劳动实践活动,将身体的行动与知觉有机结合起来,“达成身体、心理、认识、情感、意志等要素的协调统一和高度融合”[33],为劳动教育的有效组织和顺利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其次,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能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义务感和荣誉感。[9]374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前,教师要认真思忖劳动对学生的作用,“劳动对他个人的精神生活能赋予什么,他的能力和才华在劳动的成就中能发挥到什么程度”[9]362。教师要改变将劳动教育视作单一的课堂灌输劳动知识的做法,解放学生的身体,加强学生自身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扩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范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沟通课内与课外,打通校内与校外,既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艺,也深化他们对劳动的感知与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劳动带来的收获和幸福,体悟到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劳动教育的真谛,也是劳动教育卓有成效的有力表征。

再次,要规范制度运行,严格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强化劳动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度。劳动教育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离不开有效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在落实过程中,要规范劳动教育过程,通过完善监督体系、专项督查、严肃追责问责等方式,从具体细节抓起,坚决防治有章不循的“两张课程表”“两套方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自行其是的行为,通过实践指引和实践参与,[34]逐步提升劳动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表达,切实体验和内化劳动教育制度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 统合劳动教育效果,开创协同推进的劳动育人新格局

在劳动教育中,劳动仅是一种手段,而教育才是目的,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增强劳动教育效果,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构成的协同育人格局。为避免由于孤军奋战、各自为政所导致的劳动教育低效或无效的窘境,就需要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力合作,共同承担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责任。新时代劳动教育超越了学校边界,这就“要求社会上的各种机构和组织建立起一个生态圈”[35]410。劳动教育的协同推进需要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劳动教育与校外落实环境的相互补充,充分激发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保障作用。劳动教育的综合性特征,也要求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创协同推进劳动育人的新格局。

首先,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合力,营造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学校要走出“有劳无育”的泥潭,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劳动教育,将热爱劳动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激荡起他们内心的涟漪,让劳动教育成为引领学生沿着增长劳动见识、激发劳动兴趣、体验劳动美感、享受劳动成果的方向不断挺进的、充满激情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实现“劳有所得”。家长要摒弃推卸劳动责任的错误观念,要以身作则,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他们通过参加家务劳动获得劳动技能,体验真实的劳动生活。社会要发挥对劳动教育的补充与辅助作用,开发更多优质的社会劳动实践资源,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涵育,着力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学生未来幸福人生做好铺垫。

其次,保障劳动教育的连贯性,开启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生态。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在劳动教育目标上,坚持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在劳动教育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地组织具体内容;在劳动教育方法上,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水平,遵循教育规律精心筛选适应学生发展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手脑并用的能力;在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上,要坚持全面性,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以及相关社会人士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将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党和政府要发挥宣传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建立起“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明确和坚定新时代劳动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依据本地区特点加快制定全面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在强化劳动教育政策权威性的同时,加大对劳动教育的财政投入,通过媒体增强“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宣传力度,鼓励劳动模范发挥带头作用,引领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共识,使之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