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强基计划精准育才:内涵释义、互动关系与实现路向

2022-03-18 10:10杜剑涛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才树人立德

杜剑涛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里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1],谓之强基计划。强基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积极探索本研贯通式英才教育,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的“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精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医学工作者和紧缺的人文社科学者。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内涵释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初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从“作为”到“落实”,昭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各学段教育高质量发展基本方向的坚毅决心。“强基”,微观下谈是为当代青年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体系“打强化剂”,中观来看是为“一流大学”夯实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实力、推进学科群的可持续发展“造地基”,宏观而言则是为锻造我国基础学科人才的后备力量和提升科技创新的硬实力“谋大局”。因此,强基计划精准育才实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远见,“精准”一词蕴涵双重释义:一是精准选拔。强基计划招收兼备报国志向和学科天赋的青年学生,并设计破格录取方案,高屋建瓴地选拔特定人才雏苗;二则精准培育。强基计划为录取的每个学生精确制定培养方案,从本科阶段开始实行导师制和小班教学,有专门通往研究生学段的升学渠道和监督评价机制,是秉持“因材施教和精准对接”原则下的一种计划式精英型育人模式。从立德树人视角引而伸之,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诠释。

第一,从育才目标来看,强基计划精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指向专门应对国外高精尖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领域高素质后备人才,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现代一流大学不仅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在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著,能将这些职能和谐统摄于一所高校使之不断焕发育人活力的莫过于“德”——立德树人是指导高校育才目标的至高纲领,是贯穿中国现代大学发展脉络的一条清晰主线。身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旋涡下,强基计划上承国家之需,下启学生“诚意、正心、修身”,在育才目标的顶层设计中孕育“国家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属性——既要将自己所学所产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文化建设,又要使高新知识的文明成果惠及全人类。这背后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育才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和时代新人的长远目标。

第二,从育才模式来看,强基计划为学生提供一流平台、师资和学习条件,探索建立本硕博高效衔接的精英教育,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强基计划育才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现代化大学多元治理正是源于各主体主动打破次元壁垒进行协调互动,方使“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大学文化中传递。要将立德树人厚植于大学所有教育有机体意识形态中,与之相应的是发挥三全育人的重要指向作用。其一是全员育人。全员即强基计划招生人员、导师队伍、教学队伍、医疗队伍、行政管理队伍等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员都要精确纳入立德树人阵营中,还要积极发动家庭、社会、学校、学生同辈的协同育人力量,形成一支“有组织、有素质、共育英才”的新时代育人队伍。其二是全过程育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换言之,从强基计划学生入学、课程考核、实践培训、论文完成、心理健康等都要精确濡染道德教育,在每个育人环节上开创思政互融新形式,调动学生同频共振的热情。其三是全方位育人。基础学科对资源依赖性极强,且强基计划直通博士学位,因此在奖助体系、学业帮扶、项目申请、职业培训、国际交流上应给予强基计划学生更全面的关注,调动各个领域“齐心育德”促成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共塑三全育人的教育大格局。

第三,从育才评价来看,强基计划育才“回应国家需求、面向国家未来、重视综合素质、鼓励潜心科研”四大特性决定了其评价指标要把人的生命过程体验、人的理想信仰追求和人的可能发展置于突出地位,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目前,中国检验高校工作成效规模最大、最受瞩目的当属“双一流”建设评估。其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工作情况写实”与“重大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位列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中国一流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蜕变的首要前提是精准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指标。因此,如何建立精确细化的与“立德树人”挂钩的指标体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突破口。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一针见血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给强基计划精准以德育才、以德养才、以德引才设定明确的价值底线。强基计划培养心系祖国、勇于创新、韧性十足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一流大学”要在立德树人框架体系内搭建起符合学生自我发展、指向多种可能的评价指标方案。同时,强基计划培养的不仅是科学研究人员,更精准的是栽培“能促进世界发展的未来学者”,对他们的切身评价更多要围绕思想政治素养和个人品德、创新精神与辩证思维、科研潜质与工作热情、实操能力与承压能力等等。尤其在技术伦理和科技伦理成为基础学科高端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的一把道德标尺时,立德树人对于育才评价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二、立德树人与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互动关系

(一)立德树人是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基本保障,强基计划孕育时代新人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强基计划人才战略是国家意志的外现,精准育才首要前提是有立德树人作为基本保障。第一,立德树人为强基计划精准育才提供制度保障。制度是维持“一流大学”秩序有效运转的齿轮,德育体系建设需要科学精细的制度提供强大约束力。将“立德树人”写入学校党团章程、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管理制度中作为行动信条,可以规范教师和学生行为,保障强基计划精准育才不偏离“德”的主心轴。第二,立德树人为强基计划精准育才提供方向保障。强基计划精准育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办学方向,人才规划应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协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匹配。立德树人也是优化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鲜明旗帜,有利于将德成为“一流大学”发挥五大职能的动力源泉,坚定“双一流”学科发展与强基计划英才培养大方向。第三,立德树人为强基计划精准育才提供创新保障。立德树人指引高校在综合改革中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上至下动员各大主体对强基计划精准培育的创新人才进行思想启迪与历练,并为他们提供有利于积蓄创新热情、发挥创新能力的高校生态环境。

同时,强基计划孕育的时代新人也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时代新人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实在贡献的人。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强基计划追求的时代新人将更丰富和体现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并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完成新一轮的辩证统一,具体体现在:(1)强基计划培育时代新人有更精准的选拔方式,让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新时代“育苗”重要参照。强基计划精准要求高中生必须有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在面试阶段会有15%的综合素质评价用以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其他综合能力,以学者和科学家养成为目标。未来我国建立多元招生录取机制也必将精确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2)强基计划培育时代新人以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创新为目标,这种创新附加了文化传承与民族担当之责,是立德树人时代使命和实践效果的现实表现。强基计划时代新人传承的是发自内心热爱自己国家文化的“中国精神”和“中国自信”,担当的是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下抵御国外发达国家科技掣肘与文化入侵的先锋之责。“一流大学”传递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德与善的时代重担,以“立”一个个时代新人的“小德”化为构筑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大德”不断“树”更多新人,共创德的延续。

(二)立德树人与育人全过程互融,营造立德树人的校内外环境是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必要条件

高校立德树人的外部环境以国家政策、政府引导与监督、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文化传递四部分为显著表征。其一,国家发布“立德树人”纲领性政策指出其基本要求和殷切期盼。其二,各地政府依据中央指示和当地高校实际情况作出因地制宜的解读,并制定立德树人系列文件对高校进行引导和监督。其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立德树人实践扩展了高校育才格局的宏观版图。其四,随着数据共享与信息传递的多元与高效,错综复杂和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渗透进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中,成为推进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一把双刃剑。“一流大学”在社会信息筛选、文化机制传递中就要对如何有益于保持学生思想纯粹与意识形态正确有所建树。

高校立德树人的内部环境具有强关联性和强耦合性,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学生生活与管理环境等。现代大学已成为一个个网络园区,大数据和“智能+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强基计划精准育才提供了前置技术条件。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校风校训是重要抓手。教学管理上,强基计划挑选专业基础过硬且在基础和交叉学科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师资进行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党的理论熏陶,将党性融入到理想信念当中,并在其他教学中植入“立德树人”理念。科研管理上,强基计划学生从本科就提前进入科研状态,与优秀学者合作共研,以项目制为中心建立重点实验室,承接重大攻关项目,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学生生活和管理环境上,精英型现代书院构成一个温暖的学习和活动社区,积极开展有益身心、有利于塑造理想的比赛和课余活动,有专门老师对他们密切关怀,让学生的生活和管理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三)立德树人为强基计划精准育才提供新的标准和尺度,强基计划育才成效服务于立德树人改革实践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都是我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要求研究型大学从“象牙塔”转向创新“策源地”。有学者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应聚焦基础学科领域,也有学者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应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对理念定位、治理模式、人才培养、融合方式等有所突破。[4]强基计划精准育才体现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行动逻辑——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要充分发挥培养创新人才主力军的作用,就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人事管理、高校治理、国际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开启新样态,立德树人就在研究型大学转向中为强基计划精准育才提供新的标准和尺度。

标准指强基计划育才有精准的章法可循,有衡量事物的规范与准则。学生德行是判断一所研究型大学是否正确发挥育才使命、是否值得公众信赖的重要标准。强基计划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树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两条明确的行动线索将成为强基计划育才过程中精准建立师德师风工程、打造科学研究规范、处理教学与科研矛盾、协调德育与智育关系等标准的依据。尺度是强基计划精准育才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底线的范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的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上的六个下功夫就是立德树人的最精确尺度。[5]在尺度把握上,“一流大学”应顺着“长线式、宽领域、有温度”的思路,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育人的情怀与真心,同时制定必要的奖惩机制并合理慎重运用。

强基计划精准育才是否在贯彻立德树人上收获积极成效有三条基本判断标准:一是学生是否有志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在毕业后坚持深耕基础研究;二是学生是否产出了福泽人类的基础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创造性成果;三是学生在角色转换为科学研究工作者后是否长期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并乐于将此代代相承。为了收集这些数据,强基计划倡议“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目的是通过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精准指导强基计划方案的持续完善,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改革实践——高校根据反馈结果提前给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并从强基计划的人才投入就业市场或科研场所后的现实表现中汲取养分,为立德树人的目标设定、制度优化、标准制定、方案实施提供现实参照,不断细化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标准与尺度。事实上,许多基础学科研究者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贡献度需要以数年或数十年为单位才能显露,强基计划学生将终身自觉接受立德树人改造。毕业之后,学生就通过内化的道德修养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以及进行信念传播继续加深理想信念、科学素养和科学伦理,不断自我检验是否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共同为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所需的立德树人改革加砖添瓦。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实现路向

在强基计划招生培养一体化中,“一流大学”要将立德树人浸入强基计划精准育才全流程,打造“一流大学”的高校品牌和培育“立德树人”的高校文化。为此,“一流大学”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有利于强基计划精准育才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旨在引导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体悟“知行合一”的生命意义。

(一)弘扬“现代书院制”立德新属性,为学生培植向善品格

中国传统书院集教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在汲取儒学伦理道德的养分基础上“讲究伦理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倡导经世致用、推崇尊师重道”,认为“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德”在社会内容和阶级属性上已经有别于传统书院的“德”。[6]现代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教学(以通识教育为特色)、管理和生活,其鲜明的立德新属性在于:(1)现代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普及并引导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学生在书院里接受党的意志熏陶和品性养成;(2)现代书院致力于培养时代新人的全球胜任力。让学生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发掘个人潜能和志向,为未来可能生活做准备;(3)现代书院通过书院与学院协作,促进学生学习[7],这与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异曲同工。

中国哲学是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关照与升华,传统书院“崇尚圣贤、知礼守信、人格养成、一心向善”的美好品性是中国精神的生命源泉,强基计划更要精准发掘“中国精神”的内核并指导学生的生命实践。因此,许多大学设置了现代书院制来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继承传统书院的德育精华以及对现代书院有清晰定位都不可偏废。强基计划育才目标决定了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特色的精英型书院模式,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必须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时代精神”之下完成自我道德建构。第二,协调好书院与学院之间的功能互补。理想状况下,书院与学院既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按矩阵式管理模式协同育人。[8]现实中,书院与学院在职责划分、教育功能和学生管理上都存在冲突[9],书院运行对院系存在资源依赖[10]。面向强基计划交叉型人才,在实际德育过程中需要联结多个学院与书院制定明确分工。第三,现代书院承担通识教育的重任,成为促成良好导生关系的场所。为此,要招聘教学优秀的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设计既符合本校特色又融入德育心思的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校本通识课程,在课堂或生活中构建导生亲密互助关系。第四,给予现代书院更多的创新空间。作为孕育创新性人才的温床,现代书院需要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上掌握更多话语权,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例如一些高校积极尝试的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进而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加快“德育师资队伍”的强化建设,为学生树立道德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四个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提倡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基计划育才的一大特点是精准靶向学生的德行教育。

“一流大学”要做到:第一,将“立德树人是建设德育师资队伍的核心使命”升华成学校育人文化。正如教育部长怀进鹏提议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建立高质量择优配备体系、建设高质量培养培训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建设,让教师在“授业解惑”之余倾心“传道”,产出真正创新性的“金”成果,方能使育人文化萌芽。第二,严格强基计划德育师资队伍的选拔条件和程序。北京大学鹿鸣书院强基班让学生从本科开始就能自由选择师从院士、千人、长江、杰青等博士生导师。他们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灯塔”,必须经过校方严格的筛选和定期审查。第三,创新德育师资队伍管理。首先是定期召开强化导师育人工作会议;其次是为了对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进行定期考察,就要设置畅通的监督机制;再次是建立导师激励与惩罚机制、导师引进和退出机制,将学生的评价与反馈视为重要参照;最后是完善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成为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11]第四,发挥教师团队在教学与学术中设计德育的合力作用,让更多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开展德育研究。试点高校间的名师可以成立“德育教师联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道德标杆。

(三)践行“本研贯通式”的立志大方向,坚定学生求真信念

强基计划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本硕博衔接培养,符合基础学科的逻辑思维和知识体系都需要长线积累的学科特性。例如北京大学“3+5本博直通”项目、华南理工大学采用“3+1+X”(“X”硕士生为2 或3 年,博士生为4 或5 年)培养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则启动本科毕业设计与研究生科研课题相衔接,对优秀本科生实行直博培养模式。本研贯通式培养拓宽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彰显人才培养的道德侧度,[1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或者方向的认同感,让学生立下“报国”理念不动摇,在求真过程中不言弃。一言蔽之,对强基计划学生的能力可以“近视眼”,但对道德必须以“火眼金睛”体察入微。

“一流大学”应在如下方面提供支持:第一,强基计划是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战略部署。新历史方位下,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以及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多样多变,要求思政课在激浊扬清、立破并举的同时解疑释惑、析理明道。[13]强基计划从本科开始就要对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程进行连贯和创新设计,对标怀进鹏部长提倡的“一大系统、两大支撑、五大实验区”的“大思政课”格局。第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强基计划政策要求以及学校的研究生推免政策,对于达到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可以直接免试攻读研究生。在推免过程中,应着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坚定意志进行深度考察,“一票否决”思想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学生。第三,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考核机制,例如北京大学实行年审制度,对德行、科研、学业不合格的及时分流淘汰。第四,强基计划以连续的“项目”“课题”为纽带,要鼓励学生从本科开始积极申报“创新人才德育”项目。在本研国际交流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培育学生的国际使命感。要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学术“外交官”,养成具有国家自信的国际型人才,鼓励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勇敢展示中国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不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思想。第五,“一流大学”要从本科开始训练学生的学术规范,养成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形成在学术交流中谦逊的君子品性。第六,本研贯通由导师、辅导员等对每位学生进行精准对接,定制专属的人才成长档案卡,定期由导师或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交流,把学生往有理想、有道德的方向培养。

(四)组建“德育共同体”传递精神内核,引领学生行动自觉

“德育共同体”中的群体成员拥有一致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他们为了共同的德育目标,开发多种媒介体系或场域体系的相互作用,展开多主体活动和资源共享,在培养有德性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长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的生命有机体,其构成包括个体、群体、德育媒介和德育环境等。[14]中国高校就是一个在“立德树人”基本价值目标下产生和发展的德育共同体,[15]为精准向强基计划学生传递精神内核,指引学生作出顶天立地和规范正确的行动,就要准确解析“德育共同体”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发动校方与社会多方力量共同组建“德育共同体”,为强基计划精准育才提供组织基础。

第一,德育共同体需要有共同的目标航向和道德信仰,并联合执行一套相互联系、彼此认同的培养体系。试点高校应对强基计划精准育人成立专门德育管理组织,建立德育章程,培训德育队伍,互通德育理念。在共同体圈内研究多聚焦中国问题、运用中国理论、展示中国思维、输出中国文化。第二,从个体来看。强基计划的所有学生与导师、思政教师、专业课与通识课教师、心理健康中心成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等,都要接受一致的思想道德筛选和培训,所有主体在主动灌输或被动接受的过程中都要掌握德育尺度,建立流畅的反馈渠道,及时分享问题学生的道德危机问题并给予联合纠正。第三,从群体来看。高校本身、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期刊联盟和专业学会等都是与强基计划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术共同体形式之一。高校建设、机构评价、期刊审稿、学会交流的时候,要把“是否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弘扬道德价值”作为重要评判标准。第四,从德育媒介来看,纸质书刊、电子期刊、各种纷繁的网络数据对德育共同体建成形成强烈冲击。高校应当取精弃粕,积极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探寻网络媒介对于教师德育和学生育德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要素。第五,从德育环境来看。“一流大学”既要构建稳定的学校环境、又要促进和谐的社会环境、更要主推包容的国际环境,不断开发三种环境下的优质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德育共同体的宗旨应该是强化学生的学术道德,推动学生遵守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生成互尊互助、共享共商的文化,引导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五)以“德育保障机制”筑基德育大体系,为学生守护伦理诉求

强基计划培养的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人才是不断“突破自我极限、致知穷理”的,要忍常人不能忍之艰辛,守常人不愿守之平凡。他们的道德信仰需要内心信念维系,内在信念需要外部刺激的不断强化,反映了学生道德伦理的内在诉求。具体来说,在主观意识上,学生需要不断增强内心信念对自己形成的价值观念进行自我保护;客观需要上,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需要有现实的文化环境和保障机制作为支撑。学生这种道德伦理诉求推动“一流大学”建立“德育保障机制”,以有序的组织运行和强大的制度约束促进伦理道德共同体,为德育大体系筑基。

第一,要建立起相关组织,发挥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依靠基础学科开发的成果多用于社会经济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因而当学生出现道德偏离或没有遵守学术规范时,就要提交学术评议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进行讨论裁定,并公开处理结果。第二,建立强基计划德育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划定各方权责。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行,规定了父母依法育子的责任与义务,这对“一流大学”开展道德教育具深刻意义。未来,“一流大学”的道德教育也将朝着依法治校道路行进。第三,提升强基计划德育经费投入,精准提高德育人员的薪资待遇。相比于对理工科的投入等能带来高额收益,我国高校一直相对忽视德育资源开发、德育微观研究、德育实践考察的作用,甚至让它们处于边缘地位。展开德育研究需要大量财政与经费投入,更需要保障参与德育人员的经济生活,激发他们主动进行德育研究的热情。第四,对强基计划导师和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德育管理的方式。德育面向的对象是人,更是强基计划下的硕士和博士此类高学历群体,他们在求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人性冲突和现实挑战。在学生出现道德危机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柔性”政策,以劝诫、帮扶、引导为主,而非冷冰冰的警告或开除。德育保障机制初心是为学生守护伦理诉求,保护他们的理想信念“火光”。这种德育大体系应当既辐射高校、家庭和社会,也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诉求,共同培育“一流大学”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建成弘扬“中国精神”内核和彰显中国育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猜你喜欢
育才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王育才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育才中学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