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霜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古诗文的鉴赏和理解,有效传承中华文化。”古诗歌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在声律、音韵中感知,在抒情意象中解读,在情感渲染中体验,提升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最终使中华文化得到深度理解和传承。我在自己教学经验上,结合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歌“写什么”,弄懂其“怎么写”,最终“学会写”。
长期以来,由于古诗文体量大、内容庞杂、风格多样等特点,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存在花费精力多,收效甚微的问题。在一线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古典诗歌以凝练而简约的语言形式,表达深邃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古典诗歌具体的内容、具体的言语形式的体验,从而深度感受古典诗歌的语言魅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将古典诗歌等同于文言文教学,注重字词的分析,缺少对整首诗歌的感知,致使阅读体验难以形成。
古典诗歌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在美和情感的含蓄美。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以语言为宗旨,品味古典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从而挖掘出其中的内在情感。而在一线的古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古诗歌技巧的讲解,条条框框的知识点限制了学生思维。同时,古诗歌教学的语文课堂缺少了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也难以完成。
各种各样炫技式的图片、动画走进了古典诗歌的课堂。还有的教师注重古诗歌阅读活动的开展,影视、动画、表演各种各样的活动走进了课堂,致使将阅读鉴赏课上成活动实践课。教师缺少对语文课程的全面深入地理解,将课堂变成新媒介的炫技,变成了无效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没有着眼于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更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由此,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不能精准把握古典诗歌的特点,致使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难以达成。而“2011年版新课标”中提出:“能够根据古诗歌的内容,探究语言文字规律,培养审美欣赏、创造、评价的能力。”基于以上,结合古典诗歌的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体验三个方面,进而去探索如何深度理解诗歌意蕴的有效路径。
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形式。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最大的表征就是:关注古典诗歌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进而进行言语体验。这样可以有效让学生进行前后联系,使得知识结构化,体系化。
在古典诗歌阅读中,学生需要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为逻辑起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能力。一般的古诗歌教学,教师往往关注“写什么”,忽视“怎么写”。深度阅读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走向言语形式,进而挖掘古诗歌的隐性内涵。
首先,注重诗歌言语内容,体悟诗歌内涵。诗歌解读需要以品味语言为抓手,帮助学生积累和建构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往往处于一种内隐状态。要让其思维外显出来,就需要以文本的语言为抓手,设置问题,启动思维。可见,深度思维需要由浅入深地进入文本之中品词品句、得意得言。比如,学习《观沧海》的时候,教师需要紧扣诗歌的语言,感知意象,体悟曹操的情怀。笔者执教的时候,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依据诗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诗歌,绘制明信片,并且写100 字解说语)。由此,学生围绕关注这首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画面、层次,准确如画,进行解说。有的学生这样解说:
纵眼望去,沧海之上水波动荡浩渺,山岛巍峨耸立;近处观赏,树木丛生,草木葱茏。突然,瑟瑟秋风吹起来,巨大的波浪翻涌起来。
基于此,学生的绘图和解说,教师可以引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要求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分析两位诗人笔下的秋景的差异性,从而感知景语的作用。学生明晓:曹操观沧海,观的不仅仅是沧海,而是观天地宇宙和自己博大的胸襟和志向。由此,教师引入古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引导掌握意象、意境、情感三个关系,有效解读古诗歌。
其次,关注言语的形式,体悟诗歌的意蕴。注重语词的选用、组合、顺序等等。这些暗藏的言语形式往往体现了诗人创作的匠心,也是读者深度解读文本的有效钥匙。而古典诗歌往往借助一定格律、押韵等,强化语言表达的深刻性。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这些外在的言语形式,解读古典诗歌的意蕴。
比如:学习《使之塞上》,教师需要引入《钱塘湖春行》,让学生反复朗读,感知其音韵。学生感知到两首诗歌两首诗歌的押韵不同,情感变化的曲线也不一样。具体为:《使之塞上》首句押韵,且一韵到底,而一般的律诗二、四、六、八句一般必须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钱塘湖春行》对仗工整,一韵到底,一二四六八句都押韵“i”韵。而一般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对仗。
由此可见,古典诗歌强调律诗之美,美在押韵和谐,美在对仗整齐,美在平仄相间。在古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朗读,关注言语的形式,做到“因气求声”。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立足语境,引导学生进行言语体验。言语体验是体悟古诗歌情感的基础,也是形成有效阅读感知,把握语言特点的关键所在。同时,教材中的古典诗歌,编者强调古典诗歌需要从“体验”走向“实践”,从“可读”走向“会写”。
首先,注重言语体验,深度理解诗歌。言语体验主要是让学生在古诗歌学习中,预设可以想象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判断,进而生成完整的体验。同时,古典诗歌言语精确妥帖处,往往会被易懂的言语内容所遮蔽。教师需要借助“还原”的手法,帮助学生揭开其面纱,发现隐含在其中的精微,进而激活学生言语体验。比如,学习《野望》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体悟五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画面感,笔者要求选出相关诗句,将其改写为现代散文诗。具体为:
一棵树/ 一棵树/ 它们依偎着站立/ 着一身彩衣霓裳/ 描出秋的轮廓/ 绘出秋的颜色/ 染出秋的绚烂/织出秋的落寞
学生明晓:“树树皆秋色”中“秋色”虽然美丽多姿,但却不及春天的生机勃勃;“山山唯落晖”中“落晖”也是落寞的余晖。由此,在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当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疏间离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回溯到内容体验,自觉地触摸到文字的深处,让自然的情感流露出来。
其次,注重言语实践,有效创作诗歌。深度阅读在于把知识有效地加以迁移和运用,形成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深度阅读过程中,学生将静默的知识激活,加入自己主观的经验,编入自己的已有认知结构中,进而形成自我的语言文字。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度体悟意象叠加的艺术效果,笔者要求学生以“天净沙”为词牌,学习文本的意象表现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学生纷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激发思维和写作激情,书写下自己内心的文字。比如,有的同学这样写到:
天净沙·西湖
绿柳青河流莺/ 断桥曲院南屏/ 客船行人幽径/偶遇润亭/乡书楚云遥寄
由此可见,古典诗歌阅读是一个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和有效运用的过程。在这其中,课堂教学只有依据文本的言语形式,并且附着于学生真切的“言语体验”,才能将言语图式有效转化为言语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