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豆,王晓玲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是多民族聚居地,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而神秘的民间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如铜鼓文化、红色文化、山歌文化、蚂拐文化等。当今少数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游客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视觉”旅游,对当地区域文化的探索已经成为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失去地域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抓住机遇把民间文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智慧旅游、“云”旅游,从而带动当地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文以壮族“蚂拐文化节”为个案,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河池市如何利用本土丰富的民间文化发展拉动自身经济的发展。早在2006年,东兰县、南丹县、天峨县联合申报的壮族蚂拐文化节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河池地区的旅游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努力下,壮族蚂拐文化节在东兰县、天峨县、南丹县的部分地区已经成功举办了好几届,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蚂拐是青蛙的别名,而青蛙是壮族人民崇拜的“图腾”动物之一。蚂拐文化节是大型祭祀蚂拐的民间民俗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壮族蚂拐文化节主要分为找蚂拐、祭蚂拐、葬蚂拐等几个部分。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举行,历时五天至一个月,各地历时的时间不同。壮族蚂拐文化节包含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如祭祀文化、农耕文化、文学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民族舞蹈文化等。发掘好壮族蚂拐文化节扩大河池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提升河池市旅游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壮族蚂拐文化节的举办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找到一条适合河池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道路。
自2006年,河池市的东兰县、南丹县、天峨县三县联合申报的壮族蚂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以后,壮族蚂拐文化节已经成为当地民俗旅游的名片。这三个县的一些村屯已经成功举办了好几届蚂拐文化节。壮族蚂拐文化节在区域内已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不管是天峨县纳洞村还是东兰县巴英村,每年在活动之前,都有近几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窥这神秘的壮乡风俗。在活动开始后,各大官方媒体也争相报道,如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广西新闻网等都对壮族蚂拐节进行过相关的报道。河池市政府也大力支持此文化节活动,如天峨县纳洞村的壮族蚂拐节活动就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从2008年起给予7000元活动经费的支持。同时,该县文化和体育局还召集演员(60~70人)进行培训”[1]。通过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努力,如今壮族蚂拐文化节已初具规模,相关的公共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壮族蚂拐文化节对探寻壮族文化的起源与探寻铜鼓文化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不仅成为外界了解河池市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河池市的壮族蚂拐文化保护较好,使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活动举办的流程已经形成系统性,相关的记录文献也较多,其民俗内容没有随着商业的发展而被同化、磨灭。跳蚂拐舞、面具人物表演、赶鬼、卖花等活动内容还保留着原生态的味道。相关的活动场地还是延续以往壮族先民遗留下来的传统。对活动场地如蚂拐亭、蚂拐坟、蚂拐场的保护措施做得非常好,新建设的建筑也体现了民族特色,如对天峨县纳洞村的居民楼进行改造,“引入铜鼓、蚂拐等文化元素,对村内房屋外墙刷上代表蚂拐文化的标志——双手向上、双腿半蹲姿势的蚂拐图案”[2],这些成果都与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努力分不开。壮族蚂拐文化传承的谱系有章可循,说明壮族人民对蚂拐节的重视。以天峨县纳洞村为例,目前已知的纳洞村蚂拐头传承谱系逾五代为“第一代向日秋,第二代向树材,第三代索秒开,第四代向宝业,第五代索文德。时间约从清末至今”[1]。蚂拐文化节无论是活动的步骤还是活动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人文传说都很好地反映了壮族悠久的稻作文化。“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产物,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3],广西壮族先民世代以种水稻为生,孕育了神秘的稻作文化。在蚂拐活动中,跳的一系列舞蹈,如蚂拐出世舞、拜铜鼓舞、耙田舞、毛人舞等无一不是当地人民从日常劳作中汲取灵感凝练而成。这些充分体现了河池市壮族人民独特的民俗风情,也体现了目前壮族蚂拐文化节没有被过度商业化,说明蚂拐文化节的相关保护措施卓有成效。
目前河池市壮族蚂拐文化节的举办地有好几个地方,其中较为出名的是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南丹县那地村。这几个地方举办活动的内容大同小异。在壮族蚂拐文化节期间,祭祀活动与精彩的非遗节目表演是重头戏。表现形式集中在民俗的演示,即祭祀活动、蚂拐舞表演、游艺活动等,这些基本是以音乐、舞蹈、表演这三种形式进行展示。虽然河池市的民间文化丰富,但是“实际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多数资源依然仅停留在资源状态而未能赋予其商品属性,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4]。游艺活动部分能够让游客参与体验,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蚂拐文化节的表层开发,缺乏与其他配套产业的合作,与游客的交流互动也比较少。在进行民俗活动过程中,相关的禁忌知识没有提前给游客进行普及,如蚂拐禁忌、面具制作禁忌、对歌禁忌、农事禁忌等。系统、及时地普及相关的民俗文化禁忌,能够更好地让游客获得沉浸式的民俗文化体验。在民族美食、民间服饰等方面的挖掘也还十分有限,旅游活动的衍生品,如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还不够深入,还停留在粗浅的手工艺品的开发上。在饮食的开发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没有形成产业链。如五色糯米饭、血肠等小吃与其他地方并无区别,呈现同质化的特点,缺少本地特色。应从特色小吃的包装、口味、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等方面下功夫,融入创新因素,体现本土特色,加深游客的印象。蚂拐文化节虽然只是一个节庆活动,但应以此为契机,提升当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文化、旅游、经济三赢。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与自然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河池市壮族蚂拐文化节集中举办的村屯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还有待加强。壮族蚂拐文化节举办的三个地方都位于比较偏远的村落,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公路、网络、住宿、医疗条件等没有跟上高速发展的旅游开发的步伐。虽然近些年,相关部门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但还是远远不够。特别是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上,投资力度小,还未很好地凸显本地特色。蚂拐节是以家族或者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至今,表演时是以当地方言进行表演,离开了导游的讲解,游客没有办法理解现场民俗表演的内涵,这会使得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大打折扣。本地区还未形成专业化的旅游团队,还呈现出单打独斗的趋势,而且“从目前旅游开发情况看,有关蚂拐节的宣传尚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蚂拐节”[5]。只有从软件、硬件上不断完善,才能不断提升壮族蚂拐文化节的影响力。
河池市的蚂拐文化节还没有整合好区域资源,形成联动优势,文化旅游的体系不够完善,呈现出零散的特点。“东巴凤的旅游开发起步晚,缺少资金、人才和开发管理经验能力,仍处于第一阶段开发。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和精心组织,旅游产品品种少,缺乏组织管理能力,低价位开发,其垄断性和比较优势未能凸显”[6]。壮族蚂拐文化节的三个举办地举办时间都不太一致,且都是在小范围里发生,彼此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大。游客参加了其中一个村屯的蚂拐文化节后,也不会再想去其他地方看看,旅游地的特点出现叠合的状况。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且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壮族蚂拐文化节在前期宣传上的资料相对比较匮乏,即使是一些官方媒体,如“天峨旅游”的官方抖音号等,对蚂拐文化节前期相关的报道都非常少。更多的是侧重活动过程中的报道,在宣传方面还不够全面、成熟。相关部门应该整合蚂拐文化节的相关资源,相互合作,发挥区域联动优势,打造品牌。
壮族蚂拐文化节举办活动的时间为期约一个月,在各地的举办时间都不太一致,没有形成核心影响力。应重点打造某个区域,以此为核心,向周围县域辐射带动,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把蚂拐文化节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路线,让游客不仅能够体验到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也能够让游客欣赏到本地的青山绿水,增加旅游的附加值。以天峨县为例,把蚂拐文化节与当地的龙滩水电站、聚龙大峡谷等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形成旅游片区。同时,也可以把蚂拐文化与知名度较高的巴马长寿文化、东兰红色旅游文化相互结合起来,打通县域之间的联系,甚至达成县、市之间的合作,形成几条有特色的民俗旅游路线。真正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建构起来,形成整体,由点到面,形成区域发展优势。通过官方宣传和民间自媒体传播,提升河池市的知名度。通过建设壮族蚂拐文化村寨,打造主题酒店,修缮公路,完善医疗设施,加强村寨与市区的联系,从硬件设施上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让游客能够安心住壮族村寨,快乐体验壮族蚂拐文化,感受壮乡的风土人情。
加强壮族蚂拐文化与其他产业相联系,形成文化符号。以壮族蚂拐文化为核心,分解成不同的因素,融入到其他产业去发展。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公司来本地投资,加强与区外企业的合作。通过官方部门牵头,借助企业的力量加大对蚂拐文化节延伸产业的投资力度。把蚂拐文化节中体现的民俗文化具体化,如可以把壮族蚂拐文化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吃、喝、玩、乐等几大要素,从而与其他产业相互联系起来,让游客的体验感更加深刻与舒适。如把蚂拐要素融合进服装产业,生产出个性化的民族服饰,形成产业链;再如把蚂拐的相关故事与传说拍成动画片等形式,通过叙事的手段,加深游客对壮族蚂拐文化节的了解;还可以把壮族蚂拐文化与在进行祭祀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美食相联系,开辟一些主题餐厅,如壮族蚂拐文化主题餐厅,重点推出腊肉、阴米糖水、糯米甜酒、墨米等具有河池地域特色的食品,对每种特色美食都深化包装,同时对主题餐厅的环境营造也要突出壮族的文化特色。而对于工艺品,需要从加工和宣传上下功夫,壮族蚂拐文化节中使用的面具比较粗糙,以黑白为主,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作为旅游纪念品没有占据先天优势。对这样的手工艺品需要进行改良优化,市场上售卖的面具要有别于表演时的面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手工艺品的发展。在举办壮族蚂拐文化节期间,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宣传壮族特色产品,拉动经济增长。
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旅游获得感,在展示壮族蚂拐文化民俗活动的时候,需要创新和优化壮族蚂拐文化的呈现方式,让游客耳目一新,意犹未尽。为此,本文提出几种关于壮族蚂拐文化节呈现的方式:(1)把壮族蚂拐的相关传说如雷王之子传说、蚂拐使者、东林郎传说这几个著名的传说及其习俗、舞蹈、乐器等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意义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表现方式;(2)把与壮族蚂拐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歌变成一个个脚本,现在青年人流行的“剧本杀”游戏相互结合,提供配套故事的服饰,让游客在沉浸式的演绎中加深对蚂拐文化的了解;(3)把壮族蚂拐的传说结合音乐、舞蹈以小品或者歌舞的形式在村寨的剧场里定时演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娱乐产业,依托旅游景区、旅游酒店和地方文艺团体发展大型民族歌舞表演”[7]。打造品牌节目,亮点节目;(4)参考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胜地的经验,利用3D技术、VR技术等现代科技,让游客在虚实之间感受壮族丰富的民间文化;(5)成立蚂拐文化节博物馆,收集与蚂拐文化相关的器具,如蚂拐亭等进行展示,并且设置相关的活动,增强游客对蚂拐文化节的体验感;(6)开发与壮族蚂拐文化节相关的益智小游戏APP,拉近与游客的距离;(7)建立壮族蚂拐文化风情园,打造吃、喝、玩、乐为一体的风情园,让游客体验沉浸式民俗风情;(8)拍摄壮族蚂拐文化的相关纪录片,录制蚂拐文化非遗人物继承人的事迹,进行报道宣传,扩大蚂拐文化节的影响力;(9)邀请专业宣传团队对河池市壮族蚂拐文化节期间的活动进行网络直播,增加与游客的互动,扩大蚂拐文化节的网络影响力。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丰富河池市壮族蚂拐文化节的体验方式,提升趣味,扩大知名度。
现在的旅游属于智慧旅游,而伴随着壮族蚂拐文化节的发展,相关的服务质量并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引进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成立专业的导游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利用科技开发一款关于河池壮族蚂拐文化节的APP,包含与蚂拐文化相关的吃、喝、玩、乐项目。其中涉及交通、路况、住宿、天气、旅游注意事项等等,给游客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同时,也可以根据游客在这款软件上留下的信息,分析游客的喜好和需求,根据游客的时间、喜好,制定出最佳的游玩计划,不断改善和提升服务的针对性。这样不仅仅能够弘扬壮族蚂拐文化,也可以带动河池市其他景点的发展。通过这样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回头客。除此之外,在相关县域的公共平台也应该完善相关的服务。如设置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的服务。成立河池市壮族蚂拐文化节的官方网站,分享与蚂拐文化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按照壮族蚂拐文化节活动前期、活动中、活动后这几个时间点对游客的需求进行考虑,设置不同的板块,给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如活动前期,游客需要了解的是活动的内容、出游路线、住宿等。在活动中,游客需要详细了解活动承办具体的流程、活动具体的时间点,甚至是活动过程中的禁忌、本地必玩项目等等。在活动结束后,游客需要了解可以带的旅游纪念品等。根据网站内不同板块的点击量、阅读量继续完善、优化网站信息。利用大数据,给游客提供最舒心的服务。
壮族蚂拐文化节是河池市重要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以互联网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可从县域合作、蚂拐文化融入其他行业、利用互联网优势提供优质服务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壮族蚂拐文化节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