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研究
——以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院红色文化调查为例

2022-03-18 09:12任云高王倩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

■任云高,冯 哲,王倩颖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随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入,要准确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的现状,有的放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文化不断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次调查以线上形式开展,调查问卷共设置有20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有效填写总人数为331人,其中男生220人,女生111人,均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样本中大一学生占比为97.28%,合计321人。在政治面貌上,共青团员233人,占比为70.39%,群众95人,占比为28.7%。结合样本数据,通过取样了解这部分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以及传承情况,结合他们平常所能够接触到的各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可以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去探索适合他们的红色文化传播教育方式。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

(一)了解程度总体不够,传播途径单一

在调查的331人当中,有68.58%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只限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一数据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仍然高达64.45%。大部分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些常识性表述上,呈现片段式结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红色文化资源”?这道题目中,有88.52%的学生勾选了“通过学校课堂学习的方式了解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这一数据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红色文化资源熏陶的途径较为单一,纯粹输出式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多样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尤其在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上,单一的传播途径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目的。

(二)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讲授形式单调

在一道“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多选题当中,有65.26%的学生选择了“对个人生活没有太大影响因而不愿花时间去了解”这一选项,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大部分高校学生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与自己取得毕业所需学分没有直接关联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内涵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对于树立个人理想、培养学习主观能动性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有69.79%的学生选择了“形式过于单一,难以调动积极性”这一选项,可见简单说教式的传授容易引发青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单一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让原本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变得枯燥无味。

(三)部分学生信仰缺失,精神空虚

在“您认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对当今社会有哪些意义?”这道题目当中,有7.85%的学生选择“没有意义”,在“您认为学习红色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有哪些启发教育意义?”这道题目当中,有7.55%的学生选择“没有意义”,在“如果有适当的机会您是否愿意进一步去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资源?”这道题目当中,有16.0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无所谓”。以上这一部分学生占比虽然不高,但也足以能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传播红色文化从精神层面来看实质上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先进性、创新性和传承性。当前通过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来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文化观还有差距,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现象。

二、搭建“五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创新教育模式

(一)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红色文化“火”起来

在“您觉得高校应通过什么方式对当代大学生宣传红色文化并促进当代大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习惯?”这道题目当中,有87.01%的学生选择了“欣赏红色影视剧、纪录片”这一选项,同时在“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您更青睐于哪种方式”这道题当中,有88.52%的学生选择“欣赏影视、戏剧以及话剧类艺术作品”。在“您对普及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有哪些建议?”这道简答题当中,类似“电影”“短视频”“漫画”“新媒体”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极高。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红色文化以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入耳、入脑、入心,对于创新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2021年“十一”黄金周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为例,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下午两点,累计票房达到57.72亿(实时数据来自灯塔专业版APP),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而无独有偶的是被超越的《战狼2》也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影片《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作为故事背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寒的严酷环境下凭借钢铁意志英勇无畏作战的精神,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其中20~24岁的观众群体占比为21.8%,稍低于数据榜榜首40岁及以上观众群体占比22.8%(实时数据来自灯塔专业版APP)。由此可见制作精良的红色主题影视资源实际在青年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受众还是非常广泛的。因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电影、电视剧、话剧、漫画以及海报等媒介成为搭载红色文化资源的助推器,对不断丰富高校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有着巨大的助力作用。

(二)走出校园,不断寻觅红色轨迹,让红色文化“立”起来

问卷中一道“在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您更青睐于哪种方式?”的题目当中,有80.36%的学生选择了“参观烈士陵园以及抗战纪念馆”。在“您是否有参观过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这道题目当中,82.48%的学生选择了“有”。可见相对于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如果有机会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以实地考证的方式去寻觅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从问卷上来看,有高达71.3%的学生在“外出游玩时,您愿意将红色旅游景点作为备选之一吗?”这道题中选择了“愿意,借此可以了解红色文化”一选项,有27.49%的学生选择了“看情况,主要会考虑个人旅游的实际综合情况”,只有1.21%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因为对红色文化不感兴趣”。所以,创新高校红色文化的学习模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

高校需要不断发挥当地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去开展实践类教学。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北山的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为例,纪念馆内展现了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在初建、重建以及扩建时期的曲折历程,馆内不光陈列有在战争年代中我们的新四军战士所使用过的各类生活用品[1]、私人信件以及作战武器,更通过实景搭建、图片以及影像的手段还原了当年的芦苇荡、通讯船以及联络站等,通过这样实地调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实体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起历史、现在与未来。这样既激活了红色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于寻觅红色轨迹、学习红色文化的巨大兴趣,同时具有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创新体验,探索与科技相结合,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模式,除了有传统的媒介手段以外,还可以充分与“新技术”以及“黑科技”相结合。在“如果有适当的机会您是否愿意进一步去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资源?”一题当中,有82.7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愿意”。对于当下的“0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来说,如何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和日益发展普及的数字新技术手段进行深度融合,提供给大学生更多新颖有趣的学习手段和学习机会,对于加快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9年9月,《遵义会议》上线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这是一部基于5G+AI/VR等新一代融媒体技术,赋能基层党建和宣教创新的智慧融课堂及基层服务平台推出的作品,利用VR全景式技术让观影人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进行转换,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也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体验新技术、关注新发展的趋势。高校可以通过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与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开展合作,引入VR以及AI,实现技术、艺术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关注青年一代对于文化需求的兴趣所在,牢牢把握大学生对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敏锐嗅觉,获得更大机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样既可以为科技注入红色文化内涵,又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增加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同时这样的“云体验”模式也有利于在疫情常态化管控的大背景下减少学生的跨市流动,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健康。

(四)注重参与,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让红色文化“动”起来

在“您觉得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对您产生的影响有哪些?”这一多选题中,95.17%的学生选择了“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93.66%的学生选择了“铭记历史、加强自己的爱国心”。可以说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藏着的丰富内涵,对于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不断促进“知行合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在202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组建有“探寻红色符号,传承红色文化”实践团、“追寻红色印记,牢记禁毒使命”实践团、“传承红色基因,献礼建党百年”“红色记忆”宣讲团等多支红色主题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并完成有《关于党史知识与禁毒教育的调查研究》《“追寻红色记忆,探访抗战老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等多篇优秀调研报告。对于青年学子来说,离开课本,从实践中获取的直接知识,更有助于促进他们对于红色文化内核的理解和感悟。因而高校可以将助力推动红色文化普及在更大程度上与大学生的课外实践以及课外学分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完成红色文化专项主题调研报告,选出优秀范本进行宣讲,从各个调研团队中选出优秀学生走进当地社区以及养老院协助基层党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宣传的活动,在学校内可以依托社团,定期组织红色文化专项活动,以组织话剧表演、摄影展览、小众音乐会以及短视频制作的方式鼓励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红色文化精神的学习与感悟当中,由原来的“输入”改为“输出”,以实践促真知。

(五)讲究规范,纳入任选类课程体系,让红色文化“严”起来

当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没有专门体现红色文化的课程设置。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院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的通识教育任选课(线下)和慕课信息(线上)中所开设的154门选修课程以及学校校园网主页中“学术动态”一栏里过去一年所开设的各类讲座,均与红色文化主题无关。在问卷中“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道题目里,有62.54%的学生选择了“对个人生活影响不大,不愿花时间了解”,而在最后一道主观题里,有学生则建议“可针对红色文化设立课程”以及“设立必修讲座”等。

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设专项作为大学生的课外任选类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可以聘请思政类专业教师进行讲授以外,还可以引入一些红色专题的纪录片和个人采访,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还可以邀请老红军、老八路进行现场讲授,或摄制成视频以慕课方式呈现。总之,应将红色文化作为专项课程严格纳入任选类课程学分当中,并作为必选完成后修得相应学分。同时,各个学院也应在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中纳入红色文化专项主题进行讲授并在期末的试题中予以体现。

规范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让学生重视对于红色文化的吸收以及传承,而充满弹性的学习方式则有助于学生放松学习心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通过搭建“五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可以有效创新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育人模式[2],促进学生不断传承红色基因,以“学”促“学”,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当中。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将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不断融入思政课堂

高校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思政课程的主要渠道。在“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红色文化资源?”这道题目当中,有88.52%的学生选择了“学校课堂”这一选项,位列七个选项之首。因而要让红色文化的基因真正融入学生的血脉,就要将承载着红色基因的教学资源不断嵌入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当中,要利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

(二)强调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作用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师在讲授“环境影响评价”一课中,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融合,引导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恪守“环境底线、资源上线、生态红线”的环境保护责任。课程既符合专业学习的要求,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要鼓励老师在专业教学中探索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针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应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清理“五唯”的各项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坚持实践育人,鼓励引导大学生在将课程学习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3]。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让青年大学生群体从红色文化的基因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在“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并传承红色文化?”这道题目中,有94.56%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有5.14%的学生选择了“稍作了解即可”,只有不到0.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可以看出我们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并不缺乏培育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沃土,但要如何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动红色文化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普及,还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大学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