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于欧美大学创新教育的启示

2022-03-18 09:12权良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欧美大学思维

■权良媛,边 疆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不创新,就落后”,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目前,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大力培养高端人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转变而努力。大学作为创新的主阵地之一,对国家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知识,特别是开展一些原创的创新。大学涉及各类基础学科,由基础学科向外拓展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二是培养和聚集创新型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源头。大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为创新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三是孕育和传承文化创新。创新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源头活水,大学作为文化建设和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然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还较为滞后,学生对创新的热情也较为低迷。而创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全面参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学习及实践平台。因此,可以借鉴欧美大学创新教育的相关经验,为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的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积极地适应新时代,面对新的挑战,转变思维方式,学会解决新问题。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善于思考,积极实践,加强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的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助力伟大中国梦。

新时代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新要求:十八大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新的时代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的科技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从攻克技术的难关到如今对伦理道德的争辩,新时代无疑需要大学生创新思维更加全面的发展。同时,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创新成果也在快速地更新换代。例如,从3G到如今的5G也就经历了短短几年的时间。首先,面对科技发展大爆炸的时代,创新型人才也要有分析和预判当前形势的能力。当然我们最主要的是要从思想和观念上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万丈高楼平地起,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从基础做起,牢牢把握基础知识,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为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素材。在非专业领域,学生还应拓展知识面,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为创新拓展更宽阔的道路。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求知并付诸于实践。最后,培养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二、欧美大学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

欧美国家大学的创新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国家的创新教育比我国发展早,创新教育体制更加成熟完备。通过对比欧美大学的创新教育和我国的创新教育,深入理解欧美的先进经验,对弥补我国的创新教育发展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1]。

欧美大学创新教育的整体思路:欧美大学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在学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上,通过教师来引导学生提高创新思维。一是从思维方面改变学生固有的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探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校方通过改善一些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创新平台;并通过对一些已经僵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升课程效率,开展各类实用性实践课程,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好地发展的机会,更好地挖掘创新型人才。其中,柏林大学倡导“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学校的学术氛围更加得浓厚,学校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聘请不同的学者、优秀的企业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柏林大学更以科学为着眼点,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使得学生不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应用于科学实践,这是我国大学中所不具备的。三是通过保护学生的创新成果,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在实践中促进创新思维的新突破。哈佛大学提倡“追求真理”“适应社会”的管理理念,它的所有课程要适应社会。无论是哈佛的教授还是学生,都铭记着这样的箴言:“不出版,就死亡”。它的意思是在哈佛大学教授不出成果,就无法立足,犹如学术生命之死亡。所以,学生更加注重论文的发表和成果的转化。

三、欧美大学创新教育与我国创新教育的对比

欧美大学的创新教育起步早,经验丰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相比较我国而言,欧美大学的创新教育更加专业化[2-3]。

(一)欧美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

第一,欧美大学的创新教育课程更加立体化。在大学期间开展各类面向社会的实用性课程,包括科技企业辅修课、新创企业营销策略等课程,并面向社会开展不同的研讨会,大学生参与其中,听取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拓展眼界,总结经验理论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而我国高校的创新课程开设很少,仅有的几门创新课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创新创业教育,这些课程以教师讲解课本知识为主,课堂的学术讨论氛围不浓厚,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是成效甚微。

第二,欧美大学的创新教育师资更加专业化。欧美大学的教师队伍更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5]。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一方面高校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专家、优秀人才,并高薪聘请科研人员、企业董事等有过创新成果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派教师出国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理念。通过专业的教师向学生传递先进的创新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而我国高校担任创新培训的教师大多是任课教师,虽然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相对于专业的科研人员还是有一定差距。我国高校的教师体制属于事业编制,外聘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像聘请一些具有重大科研成果的科研技术人员的情况更是少数。

第三,欧美的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欧美国家的大学生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应用于实践[6]。像美国的高校很注重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并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而我国高校的创新更多在于书面,不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还是各种“大创”活动,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最后落于实物上的情况很少,这种情况文科专业比理科专业严重得多。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高校在资金上的支持也非常有限,导致学生的创新止步于“纸上谈兵”。

(二)制约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尽管在近几年,不少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国家也对大学生创新提供了财政补贴,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发展并不成熟,仍处于发展阶段。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在学习环境方面,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需要长期的过程,面对新出现的创新教育,校园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及主动性;其次在教学制度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教师仍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主,对学生的想法关注较少,不便于学生发展专长;最后从学生自身来看,很多学生没有摆脱固有的学习观念,只注重书本知识,没有认识到创新思维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以上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这需要我们从思维习惯和思想观念入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供宽广的创新实践平台,做好创新成果保护工作,才能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三)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从民族发展来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有利于国家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建设者、民族的未来的栋梁,有义务切实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前迈进一大步。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第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实上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生没有改变自己的固有的思维意识,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找工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进一步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改变传统的找工作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有利于在找工作当中契合实际,更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第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的学习,更是一个全方位的成长成才的过程,在更多时候,综合素质能力甚至比专业学习能力和知识能力更加具有实践的意义。

四、欧美大学创新教育的经验对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启示

深入理解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国家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欧美大学的创新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实践经验,学习欧美大学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学术环境

第一,从课程角度来看,西方国家的高校课程任务重,形成与初高中截然相反的状态[7]。而我国的高校课程的学习任务则比初高中更加得轻松,我们更注重书本知识,我们的任务更多的是记很多的知识点,相反,开放式的课程或者考试较少。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就导致很多大学生不善于思考,考试前突击背诵,而这种大学生活也被形容成“大学就是十六周的幼儿园加上两周的高三”,这也就反映出来大学里的学术氛围不足。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模仿欧美一些高校的做法,提高专业课的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课题进行成绩考核,根据课题答辩情况进行成绩考核,逐步降低考试在考核中的占比,使创新性开放讨论之类的活动占比提高,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创新思维。

第二,从校园氛围来看,我国高校的创新氛围薄弱。要鼓励学术创新,结合办学理念与特色,积极与校外一些优秀的创新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以不同的视角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并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会、交流会,聘请各界专家学者进行评论,给予专业的指导,打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第三,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各类创新活动止步于“报告”,形成具体实物的情况很少。针对此类现象,国家和高校应借鉴欧美一些高校的做法,给予一定资金和场地的支持,鼓励学生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把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并保护学生的创新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8]。

(二)教师引导

第一,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创新教育方面的人才来讲授创新知识,形成专业的教师团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改变以往不专业的授课情况;另一方面,高校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

第二,教师的课程设置。我国高校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师一味地讲解各类的知识点,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迎合教师的观点,不加以思考。新时代高校的课程应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把开放性高或是对理解能力要求高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听取学生的观点,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纠错、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前做足准备,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足够了解和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和把控,由此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积极的引导。

第三,教师的引导式教学。教师要破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形成开放式的课堂并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的人。教师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形成更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更容易被激发。而且通过这种自由氛围下的引导式教学,学生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习惯,更多地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会一直依赖于老师。

(三)学生生活

第一,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认清自身不足,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学资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习惯。首先,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陌生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其次,在课堂上,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学术讨论,不一味地迎合教师,拓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在学生毕业之前开设各类社会课程,合理地安排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校方适当安排实习,促进专业知识和社会工作之间的融合,培养新时代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成立创新性质的校级组织,由老师进行管理、有创新经验的学生进行经营,吸引勇于创新、热爱创新、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学生,由老师带领,开展创新项目研究。校方给予资金赞助并实行监督。同时,积极与外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扩大高校间创新力量并集中力量提高创新精神的影响力。

五、结论

近几年来,虽各大高校都推动创新教育发展,但大多停留于表面。一是开展一系列“填鸭式”的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大讲创新,学生作为教师的附属,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二是学生参与各类创新竞赛,根据前人经验,修修补补形成新的作品用于参赛,使得创新教育的发展流于形式。而真正的创新教育应是从思维层面作为出发点,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从观念上使创新意识深入学生心中,创新思维模式才能经受住考验,为实践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理论指导,创新型人才才能经得住社会经济发展的考验,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创新教育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其目的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高速和产业结构中高端发展目标提供创新型人才,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作为提升国民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而纵观我国创新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借鉴欧美大学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的创新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欧美大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8年9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