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强军梦视阈下提升高校军事课育人水平的现实路径

2022-03-18 09:12胡建海施文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官军训军事

■胡建海,施文妹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核心是强国兴军。强军之道,要在得人[1];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高校通过国防教育,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对强国兴军最有力的保障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教育领域中国家唯一以立法的形式并用《国防法》《兵役法》《教育法》三部法律来保障国防教育教学,且随着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发展而日益重视。教育部于2019年初下发了《普通高等学院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军事课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3],并且提出了课程要求。但是军事课师资缺、教法弱、形式单、时效短四个主要问题也日益突显,当代青年大学生忧患意识和崇军尚武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有所懈怠,军事课育人水平亟待提高。

居于“中国梦”“强军梦”面临的新挑战、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思考、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新要求,改革军事课教育教学、提升军事课育人水平势在必行。作为特殊学科的军事理论课理论性强,军事技能实践性强,要增强教学效果,将教育思想转化为青年核心价值观并成为他们担当前行的内生动力并非朝夕之功,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等显性和隐性课程长期的潜移默化,最终实现知行合一。本文从师资、教法、形式、载体四方面通过“四融合”进行路径探索。

一、创新军民融合机制,多管齐下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军事课作为特殊学科课程,目前除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相关学科的人才和师资培养外,仅有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开设军事学,培养军事学的地方研究生。而全国高校每年有800余万名大学生入学接受军事课学习,师资队伍缺乏成为高校军事课普遍痛点[4]。随着军队改革,新生入学期与新兵入伍期重叠,更加需要有新的机制来破解难题,保障教学需要。

(一)共建教、研、训、征机制

要系统地解决问题并起长效作用,机制是关键。因此,建立针对性、灵活性和操作性强的机制是解决师资问题之首。军事课教学实施和教学研究的主体是高校,军事部门起指导和协助作用;而军队建设的基础即每年的新兵征集主体是军事部门,随着军队建设改革需要和高校扩招,大学生成为征集的主要对象,高校自然也成为了征兵的主要参与部门。军事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国防教育和征兵动员质量。实现普通高校的军民融合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高校与当地军事部门共建“教、研、训、征”机制成为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通过成立学校人民武装部、征兵工作站,设立学校国防教育教研部(室)等机构作为学校教学和管理部门,主动对接军事部门,协助军事部门进行征兵动员宣传、体检政审、手续办理、思想工作;军事部门通过协助培训师资、指导高校建设人民武装部和征兵工作站、配合开展军事课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强国兴军大业。

(二)共建三位一体师资队伍

军事课师资分为军事理论课教师和军事技能训练教师(简称教官)。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是部队所长,高校作为课程和教育教学主体,只有加强师资培养,建立一支军、地、校三位一体的军民高度整合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课程的自主保障能力,多方协作下提高育人水平。因此在共建机制下,可以通过聘请军事部门领导定期开展讲座,聘请有国防事业热心、有教学工作专长的专家任导师团和兼职教师;在军事部门指导下全校范围内选拔学科相近、热心国防、教学基本功过硬的教师,通过驻训、集训、考核共同培养数量足够的本校自有教师和教官。

(三)协同培养大学生教官

教官是军事技能训练课程的最大制约因素,需求数量大。1985年学生军训试点以来,常规情况下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教官一直依托部队派遣。随着高校扩招和军队改革,部队派遣模式已无法满足高校军训教学的教官需求。且教官自身学历素质、教学管理能力不均衡等弊端不断突显,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课程时效等方面都与学校教学设计有较大差距。部分高校尝试从本校退役复学、入学的大学生和军转干部、退役保安、体育教师中选拔人员组成教官,开展军训教学工作。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依托国防生选拔聘任军训教官,南昌理工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尝试每年在大学生中选拔并培养教官的模式也得到了相关上级部门和兄弟高校的认可。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6]。培养大学生教官并把军训教学的职能赋予他们,激发了大学生教官的使命感和创造力。在实现教学自主保障的同时,增加了校园国防文化建设和国防征兵动员,协同指导教官学军队优良传统、学军政理论、学军队基层管理、学教学指挥、学救护技能;协同培养并共同考核认证,合格者聘任为军训教官。

二、探索传创融合的军事理论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方法有效性

教育部于2018年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大会,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要求“杜绝水课”“打造金课”,而传统的说教式、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难以收到实效;有的教育内容缺乏深度,离入脑入心、印象深刻、想听爱看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并举,着力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5]。

(一)实施线下加线上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应用的不断升级,尔雅、智慧树、易班等线上教学平台不断出现和成熟,慕课、微课、直播等线上教学已成为全新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微课和直播成为了教学主要形式。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线上优势,邀请名师名家开展线上教学;线下通过课程安排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旅、参观军事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军队发展和军人风采,潜移默化增强国防观念[6]。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增设现场教学,如走进当地红色主题或革命纪念馆、军事家故居讲《军事思想》,走进军事博物馆或军旅主题文化园结合实物讲《现代战争与武器武备》,让军事理论课形象化、接地气、更走心。

(二)运用启发探究方法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指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以经济为中心,所以政治、经济紧密连接军事,军事信息成为世界上变化最快速的信息。而传统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式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需求,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6]。调查显示,学生对国内外军事热点和武器装备有较高的关注,授课中可以根据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模式开展每课“一题三论”活动,即围绕一个军事相关热点主题,开展个人论述、小组辩论、教师评论;引导学生每天通过新闻联播、国防教育在线、军事频道、海峡两岸等栏目关注时政要闻,开展课前10分钟分组讨论、课中20分钟辩论及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在授课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明辩能力,辩证看待国际国内问题,在不断提高国防意识和全球视野中引导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开展非标准评价

学习成绩和学分的获得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指挥棒。只有先打破评价标准,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和育人水平。高校可以将传统的军事理论课考试评价方式(考勤+期中+期末)改革为线上线下非标准评价。采取线上成绩(学习进度+随堂测试+期末考试)+线下成绩(考勤+‘三论得分’+国防自主选题微论文,通过评价标准的改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动性和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立点线融合的军事技能教学模式,提升教书与育人形式多样化

教学的唯一目标是育人,毛主席曾经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在军训中培养和使用大学生教官开展朋辈教育是师资队伍的补充,更是教育形式的创新。

(一)相同专业配教官

朋辈教育的核心是发挥同心同向同行效应,而军训课程由大学生教官执教,由于相同的经历和专业学习背景,更具有榜样激励作用,在言传身教中更容易引起共鸣,在心理和思想上达到共情效应,其教育优势大于传统的部队派训模式的教育优势。在实行中,大学生教官的培训即按下一年对口专业新生数比例定向培养,军训中,每教学自然班编制军训连,对口配备教官。同甘共苦、亦师亦友的教学情境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通过教官的学长榜样示范,为广大同学打造一支就在身边的可看、可学、可感知的大学生标杆队伍,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推动形成大学生向上向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内生动力。

(二)教官兼任班助

《大纲》明确,高校集中军事训练时间不少于14天。在长时间学习、训练的同甘共苦中,学生对教官从认知到信任到崇拜,教官通过训练、生活的观察,成为最了解学生和最受学生信任的人。教育源于爱和信任,美国“最优秀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说:“信任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因此发挥教官的受信赖崇拜之溢出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的育人效果。高校可以在军训课程实施中将班级管理职责的一部分赋能于大学生教官,让其既是军训教官又是班助。在教学中开展班级团队建设、入学教育等。军训课程结束以后的日子里,教官参与班级管理、学业指引、生活互助、心理辅导、思想教育、文明寝室建设等活动,以点带线,改变了传统的派遣教官模式使军训课程成为一阵子的教育,形成了教书育人相得益彰、教育与自我教育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拓展军训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大学生经历了初中和高中军训的老三样(走队列、叠被子、打军体拳),大学军训课程若没有新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定然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更无法实现育人效果提升。《大纲》中明确增加了新的训练内容,但由于器材场地受限,如射击等内容无法实施。为增加军训课程实效性,高校可以在规定内容不走样的情况下,增加自选内容,如将老三样升级到新四件套,防身术、急救技能、定向运动、战术演练,增强学生的训练热情,使课程喜闻乐见。

四、实施知行融合的全方位教育载体,提升长效育人水平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养成过程,既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7]。

(一)强化教学辐射

教学效果的达成需要形式的创新和内容不断的强化,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核心价值观。为配合教学开展,学校可以在体育馆、田径场周边增设军事体能训练设施,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结合高校所处内地、海边等实际情况开辟军事训练场并配备相关训练器材,如海、陆400米障碍训练场等。增强军事技能教学的同时可以作为学生日常锻炼设施,将课堂教学辐射到日常活动;在学校宣传阵地中设立国防之窗、教官之家、军人荣誉榜,及时宣传国防信息,推出优秀教官事迹,公布光荣参军大学生名单;在图书馆开设军事书屋,建立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以此营造浓郁的国防文化氛围。

(二)延伸主题活动

爱国主义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注重运用仪式礼仪,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学校可以将仪式教育和日常活动相结合,在必要和可以组织升国旗仪式的活动中安排由本校国旗护卫队或大学生教官队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注重文化养成在教育中润物无声的作用,每年开展以主题征文、演讲、书画比赛、军营歌曲合唱比赛、国防主题辩论赛、军事定向赛、CS真人对抗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文化节活动。

(三)配设拓展课程

“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课程更需要相关课程辅助,形成课程群效应。学校可以结合学科相近的体育课开设“定向运动”“模拟战争”“中国武术”等选修课,不断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军事技能。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要不断充实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配套开设“义工”必修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政府大型赛会、社区、三下乡、征兵宣传体检、慰问老兵等志愿服务,要求每生每年须完成一定小时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社会、明辨是非,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和“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军事课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只有建立起配套长效机制,从师资、教法、内容、时效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理论加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方能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中不断提高育人水平,让当代大学生青年彰显知国之明、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猜你喜欢
教官军训军事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动物入学也军训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教官之吼
尴尬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