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贵欣
(沈阳音乐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08)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在博物馆的信息传播、馆藏展览以及各类艺术展馆的展陈设计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在不同层面上丰富了受众的观展体验。
信息时代的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被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成为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时代特征,整合时空优势的多媒体技术对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数字化应用也被广泛延展到科技以外的诸多领域。在人类的生活、工作中,数字化应用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图像处理、视音频编辑、网络通信等。数字化可以有效地与传统艺术形态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样式。多媒体技术是数字化应用的一种表现形态,其应用更是广泛地影响到各类展览和展陈设计。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展中运用的具体形式包括裸眼3D技术、VR/AR技术、LED透明屏、LCD沙盘、全息投影、球幕投影、3D MAPPING、长幕投影、互动体验、APP导览等。
艺术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积累和反射,在延续人类历史、推动人类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创作理念层出不穷。艺术通过不断的衍变与发展,逐步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是人类情绪和思维的多维度表达形式,体现着人类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而艺术的传达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介质和艺术语言才能实现。
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影响着艺术发展的走向,同时影响着艺术传达的效果。多媒体发展不仅意味着技术革新,更对艺术表达和受众体验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艺术设计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艺术的呈现效果越好,越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来说,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艺术创作通过设置精准的技术性参数,可以使受众在观展或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体验。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比如绘画最早的技术表现形式是手工绘制,但在当下,“元宇宙”“区块链”“NFT”等数字艺术的发展环境不断升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同时为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产生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在舞蹈、影视、音乐、戏剧等领域,数字化和多媒体的介入也使传统的艺术形式发生着新的演变。
在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人们受社会发展、想象能力、消费能力、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获得的艺术体验比较单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展览技术也经历了一些技术革新。今天的受众在注重视听结合性的同时,更关注自身在展馆中的体验感。在艺术展馆中,常规的雕塑、绘画作品更多地结合具体场景和辅助性灯光,营造观展效果。在一些纪念性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厅中,观众的参观目的不仅是欣赏艺术作品或历史陈列。如何通过布展和其他媒介的辅助,完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介绍,使受众实现展览信息量和知识量的增加,是多媒体创作者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在十年前的中国,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的观众以青年人为主。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受众逐步呈现出全年龄段特征。走进博物馆、陈列馆的观众不仅包括中学生、大学生,也有一些小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和家长的陪伴下开启观展之旅。特别是周末和假期,各个年龄段的受众都会将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在观众数量激增的前提下,提升观众的体验,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强化观众的观展感受,逐渐成为策展和布展设计过程中的新指标。
目前,各类展览中的精准化设计和个性化传播表达是以观众的体验为前提的。面对低年龄段观众,很多展馆加入了互动体验类多媒体设备,通过触摸等方式提升其观展兴趣。在一些历史场景陈列展中,展馆通过技术整合和内容设计,使观众戴上VR眼镜后切实地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沉浸感,增强了对观展场景的情境体验。针对一些老龄化受众,多媒体设计通常以强化场景视听感受为基础,并通过策展中的讲解来强化展览中的关键性信息。策展者努力将展览的场景设计进行最优化表达,从而使观展者获得最佳的情境体验。
在展馆原有布展空间基础上融入现代化技术,将技术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注重场景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展现空间里的陈列内容,是当下各类展馆在策展设计时的考量重点。如何充分结合大众传播的媒介特征,精准安装多媒体硬件设施,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观展效果。当今时代,受众观展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会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进行分享和传播。展览中的特色体验使得观众乐于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展览内容的话题性,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艺术与技术的交融能够让各种展览内容更优化,增强展览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对博物馆来说,其布展陈列与一般的艺术馆、美术馆有所不同。由于布展内容和作品类型不同,艺术展馆可以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技术形式;但是博物馆和历史陈列馆的策展布展要以历史文化为前提,确保展览内容的客观性、历史性。
2021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沈阳九一八历史陈列馆对展馆进行了重新设计,改进了展馆中的多媒体项目。布展在强调重点文物展陈设计的同时,融入了能够提升受众沉浸式体验感的全新技术。
九一八历史陈列馆的序厅展馆以白山黑水的造型雕塑为四周墙面的基底,在雕塑造型上进行3D mapping结构投影设计,同时配合14束灯光效果,隐喻东北抗联14年艰巨卓绝的斗争。序厅的多媒体影片创作同样融合了3D技术的建模与渲染,多窗口展开叙事,以文献性、历史性为前提,融入艺术化表达,充分介绍了东北抗日战争的来龙去脉。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展者能够在视听化手段的辅助下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在数字化被应用于展览领域之前,历史陈列博物馆比较注重文献性和真实性,观众的参观内容多是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受近些年数字化的影响,历史陈列馆的布展设计理念日渐发生变化。从前的布展设计多以真实性为前提,以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为脉络;而在数字化被广泛应用的当下,历史陈列馆在充分尊重展览内容的文献性、真实性、历史性的同时,更注重艺术性和互动性的加入。
“新技术发展让博物馆应用技术手段更好地为观众提供参观体验的同时,能够同时记录和整合相关数据,并通过设置程序化的计算,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生成可视化的结果。”[1]
辽宁省博物馆新馆于2015年开馆。开馆之初,展馆工作重心在于常规展览的设计和策划。在全国博物馆都在进行数字化整合的大趋势下,让各类展品以最优的方式进行展览,成为辽宁省博物馆思考的新方向。
多数情况下,专题展和常规展多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强调时代感和创新性元素;有些展览更是在保证历史性的前提下,通过数字手段使观众体验科技发展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魅力。
201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大型文物主题展——“又见大唐”。展出作品以馆藏的与唐代有关的绘画、书法作品为主,辅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传世书画和新疆发掘绢画。[2]
现如今,博物馆各类展览的策展设计都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辽宁省博物馆在策划“又见大唐”文物展时,以情境化设计为前提,将叙事性贯穿其中。可以说,这是设计理念、策展方式的一大创新。通过细节设计,整个展览的主题围绕“唐朝”和“辽宁”的关系展开,重点强调辽宁在历史发展中的地域特征。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电影叙事方式。
以动态行进路线图的形式呈现唐朝丝绸之路,这种方式以前多用于影视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辽宁省博物馆在古代文化展览中进行大胆尝试,有利于从宏观上为观众建立起地域化叙事框架概念。此次主题展中展出的最后一件文物是一枚于1975年在辽宁朝阳出土的东罗马时期的金币。用这样的展品作为展览的结尾,如同一部影片的结尾使用空镜头营造出符号所指的多义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结尾。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全息投影、AR、VR、裸眼3D等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想象力,拓展着人类的视野。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为艺术展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布展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借助多媒体的发展水平与艺术创新能力,人们在各类展览中将不断获得更高品质的艺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