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3-18 08:19耿伟振宁宇涵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强国城乡体育教师

耿伟振,宁宇涵

(1.阜阳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2.阜阳市颍州中学,安徽 阜阳 236041; 3.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我国不同类别的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管理和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全民的身心健康素质得到显著提升.“2020年,教育部对2013-2019年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2764个县(市、区)开展了年度检测复查,义务教育校舍及运动场馆逐年增加,教学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1]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要健全和完善体育教育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以及加强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推动全民健身,只有坚持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才能打下更加坚实的体育基础,才能够稳步向体育强国迈进.

1 体育强国概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涵盖体育强国梦在内,包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强国梦,新时代加快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开拓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隐藏价值以及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有了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体育强国体现了中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期待,是以学校体育为基础,逐步提高国家体育总体发展水平,致力于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是推进人民健康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基于此,主要从两点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体育强国.第一,国家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双循环,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二,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就我国目前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体育发展综合实力与体育强国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国未来的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各领域协调均衡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

2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区域发展不协调导致我国不同区域义务教育学校体育优质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决定性成就,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东部与西部地区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制约了我国不同区域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协调均衡的发展,导致乡村和西部学校体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和东部地区.一方面,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差异性.为了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协调、均衡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解决乡村学校发展落后的现状.2021年8 月,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同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理念,把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本目标,体现了解决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心.但是,当前受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影响,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城乡差距等问题仍然突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相对落后.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西部人民受传统教育观念“重智育轻体育”的影响,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尚未形成,将资金投入学校其他学科领域,学校体育建设仍然存在问题和困难,难以推动西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西部地区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需要大量的体育设施和场馆来满足西部人民的锻炼,增强西部人民的体育锻炼行为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达到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

2.2 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不充分

我国在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过程中逐步营造了“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迫切需要专业的体育人才以及体育教师队伍以满足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生对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技能发展的需求.但是,我国体育院校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起步晚发展慢,导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缺乏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体育教师队伍.就义务教育体育教师学历而言,由于师资的缺乏,各省市每年教师招聘中城市体育教师招聘条件限制资格证与所学专业一致、本科学历及以上,而乡村体育教师招聘条件限制资格证与报考岗位一致、专科学历及以上,造成体育教师素质城市高于乡村.就应聘人员而言,教师待遇的提高,驱动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应聘体育教师,导致体育教师出现“所教非所学现象”.一方面乡村学校的教学主要是采取包班教学,如语、数、外、品德、体、美等各学科全部由一位学科教师担任,导致学校体育课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任的现象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很多乡村体育教师所教非所学,工作的重心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从专职变成了兼职教学.就政策而言,国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均衡化进程,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计划”“免费师范生定向委培计划”等政策支持乡村体育教育,体育教师人数得到了快速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有关调查显示:特岗教师“留任率”与“流失率”呈强烈反差,三年聘期内“留任率”高,但期满时流失率及累计流失率逐年上升,且教师的离职意向强烈.[2]乡村学校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课时量、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生活的环境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都不如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师,再加上考虑下一代教育问题,体育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逆均衡”趋势成为乡村教育发展之痛.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乡村学校教师缺乏的现状,制约着义务教育乡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优质均衡的发展.

2.3 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均衡发展课程内容落实不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课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强调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以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在全国广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给我国体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面貌.但在课程内容制定方面,新课标只建议了大的学习内容框架,宏观性太强,对于具体的运动技能技术方面采用的都是指导性建议,对绝大多数课改意识薄弱且长期处于一线的体育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指导.在课程内容开设方面,乡村学校相对偏僻,为了提高升学率,只开设与学生升学有关的考试学科,随意更改缩减“小三门”课程课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采用两份课程表,正常的体育教学任务难以得到保证.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了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具体体现在中考体育分数的比重逐渐增大,中学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得到了规范,但在教授内容上仅限于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将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变成训练课,学生中考体育结束后,干脆取消体育课程.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布和“阳光体育”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运动乐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但在义务教育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并不乐观,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城市学校要好于农村学校,乡村学校体育因受运动场地器材制约,早操课间操不能正常开展,运动会的举办也只有中心校举办,村小的学生没有接触参加过运动训练和竞赛.

2.4 体育管理模式落后运行机制薄弱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3]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的地位和重要性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提上了日程,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组织安排,不仅没有统一的时间和设施要求,也没有固定的运行机制与硬性执行指标.在落实的过程中许多学校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管理模式上依然是“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体育管理运行机制薄弱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教育主管领导在日常的管理中轻视体育教育活动,体育主管部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得不到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对于举办有关的体育竞赛和活动极为少见,即使举办也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敷衍了事,导致有关的体育配套机制落后.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引发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我国大城市的教育优于小城市教育、城市教育优于乡村教育、整个东部教育优于中西部教育.素质教育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落实情况优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也最为严重,更为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育运动技能发展.同时,大学的选拔机制因地区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深化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导致我国不同地区和学龄阶段的体育管理模式不同,所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实际执行中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乡村、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的体育管理模式相对单一和落后.

3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3.1 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制度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扭转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结果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文凭、唯科学、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教育质量评价指挥棒的问题.”[4]基础教育坚持改革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协调一致,确保各类课程在育人目标上方向一致、行动上步调一致,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情操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首先,完善学校领导工作机制.学校领导应当注重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统筹学校不同课程的协调联动作用,带动不同边缘学科的交流互动.其次,健全学校组织保障机制.在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发展中,学校各教学基层单位以及职能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形成共建、共享的育人保障机制,推进体育课程改革落地生根,促进体育教育演变成普遍实践,将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协调发展的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为学校教育提供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的指导.最后,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不公平问题制约着中西部和落后地区、城市和乡村教育发展,教育的公平应不仅满足社会最优势群体的最大利益,而且满足落后地区社会群体的最大利益,实现教育的普及化和均衡化.体育强国视域下教育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提供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还是教育创新理念、教育发展模式和成功教育案例的共享,营造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教学氛围,推进学校体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3.2 推动多元融合,建立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互动的学校体育保障机制

“教育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我国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因素,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必须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入手,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则必须从教育制度入手.”[5]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与城市学校相比,当前我国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福利待遇、政策文件落实以及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度,都处于劣势.建立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进程,必须依靠教育部门、政府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第一,由政府部门主导,教育主管部门配合,建立有效的方案制度并督促落实,加大乡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经费投入,提高对体育教师素质培训力度,采取多样的培训模式,促进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提高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在职称评定、晋级晋档、绩效考核时,应该与其他学科老师一视同仁,逐渐缩小城乡学校体育方面的差距.第二,建立城乡学校体育“互助结对”的合作发展模式,强弱搭配和优势互补,加强城乡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共享机制,达到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多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实行“城乡联动、区域合作”,杜绝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真正做到运动形式多样化,做到城乡互动发展的“乡村包围城市,城市提升乡村”.第三,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打破城乡学校体育之间时间和空间互动的限制,为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平台,推进城乡学校体育互动发展.

3.3 构建“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理念,营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基于我国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协调,导致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需求不能有效地得到满足,体育资源主要分配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以及“竞技体育”领域.对此,我国正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健全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但是,“体育强国”的健康意识仍未在全体人民群众中形成,尤其是农村地区,制约着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全社会要积极构建“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理念以营造共建、共享的体育发展新局面,夯实建设体育强国的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基础和组织基础.第一,要把提升人的体育文化素质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价值诉求.政府在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加强乡村学校体育精准实施,以乡村学校体育需求为导向,统一政策执行目标,建立上下双向互通的需求表达机制,真实合理反映出乡村学校体育的诉求.加强同社会各类体育组织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更多群众重视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并且积极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第二,鼓励社会群体组织、高等院校对乡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支持与援助,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其他社会力量协同供给的工作机制,形成互补、共赢的合作关系.增强各类体育民间组织、社会企业及个体的供给主动性,能够有效弥补政府角色和职能上的缺位,进而满足学校体育的切实需求.同时,高等院校可在师资培训、实习生委派等方面对乡村学校体育进行精准扶持,为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均衡化奠定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进而营造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共商、共建、共享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总之,积极构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理念,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党和政府立足于全局战略高度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推进学校体育发展中,学校和社会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形成强大合力,激发不同社会群体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韧性与活力,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城乡学校体育、区域间学校体育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体育发展新局面,开拓体育强国建设新格局.

猜你喜欢
强国城乡体育教师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