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2-03-18 08:28赵誉涵苏新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共同体

赵誉涵,苏新宇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自古就是统一体。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88年,费孝通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并指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也是政治共同体、法律共同体。”[1]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概念。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的时代,应选择符合新时代特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历经峥嵘岁月,孕育出更加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向新征程。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同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认同共同的民族文化,三是认同共同的国家。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产生了各具特点的民族文化。民族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凝聚各民族共识、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的过程。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协作,可以使各民族群众从心理情感、意识形态上进一步认同各民族是统一体。民族认同有利于提升民族荣誉感,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为民族认同提供助力。民族团结对国家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和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2]新时期,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促使各族团结一致,凝聚各民族力量,发挥共同智慧。只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建设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工程。”[3]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做好民族工作,有助于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对民族工作保持高度重视。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保证民族工作顺利开展,保持各民族大团结,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奋勇前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与保证。

首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就要坚决贯彻实施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关于民族事务的丰硕的理论成果,作出了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平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执政方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就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民族事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作用,坚持将法律作为治理民族事务的准绳,促进民族团结。各级干部应崇尚法治,依法处理民族问题,充分保证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利。要加强法治教育,使各族人民树立法律信仰,加深对各民族平等的认识。

最后,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就要注重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工作内容庞大且复杂,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选拔具备坚定意志,能较好适应民族地区工作,具有大局观、全局观,始终保持对民族工作的积极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引领作用的党员干部。

(二)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共同富裕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富裕,是每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举措,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消除绝对贫困,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出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向前带来不确定因素,容易导致人民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不信任感。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重视各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5]各民族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激发各族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信力。

各民族走共同富裕之路,既包括实现物质富裕,又包括实现精神富足。精神富足指人们在精神上的表达和追求得到满足。为实现各民族的精神富足,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各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各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弘扬与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民族事业都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多彩地展示了各民族的人文风情,各民族的饮食习惯、民族服饰等共同铸就了多彩的中国,如藏戏、甘肃花儿以及朝鲜族农乐舞、蒙古族特有乐器托布秀尔、新疆维吾尔族特有服饰白吐马克等。新时代,要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应传承与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要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感知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持尊重,深层次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弘扬与传承“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各民族优秀文化。“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6]

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要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第一,充分发挥汉语在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素养,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摆在优先位置,从根本上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进步。第二,增进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共同经历能够促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而提高民族认同感。第三,创新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方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四)利用多样化宣传方式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学术化现象严重,只注重理论阐释、照本宣科,不重视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模式,不利于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因此,要采用多样化方式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并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各个层面,以提高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准确认识,更加广泛地凝聚共识。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一环,需正确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家庭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种在小家庭里,收获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果实”。

学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融入教材。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带领学生开展多元有效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从服饰、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了解各民族的特点,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媒体时代,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宣传。要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方式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促进各民族团结协作的优秀事迹及英雄人物,并便利各民族地区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偏远地区的群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要确保宣传内容质量,正确发挥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提高对网络媒体的综合管理能力,防止负面信息流入网络,避免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和谐团结,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全局,体现国家意志,契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共同努力。新的征程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践探索的经验必将持续反哺理论,进而在不断丰富的话语体系中,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共创属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爱的共同体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民族团结之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