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梅,王 昕,卢雪云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21世纪核心素养报告显示,信息素养位列世界最受重视的公民七大素养之一。[1]在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中,作为一种契合信息时代需要的教育实践,信息素养教育日益受到国家重视。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出具规范,明确标准,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当此之际,对照2015年、2018年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梳理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落实最新文件部署、推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015年,教育部修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两高”就是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是行动计划部署的八大行动之一,明确要求:“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无需赘言,信息化是21世纪的典型特征。上述文件充分明确了高校及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承担的任务、发挥的作用。面向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及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高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信息素养教育任务承担的情况怎样?发挥的作用如何?是否有效回应了形势需要和文件规定,发挥了相应的职能作用?
杨勇等以全国首批28所示范校为观测对象,考察其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现状及发展,结果显示: 28所院校中仅有5所院校在学校主页或图书馆主页等醒目位置有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链接,不足总数的18%。其中: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开设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现该平台已成为“文献信息检索”国家精品课程;参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素养平台课程开设和建设的教师最多,访问量2万多次。总体而言,只有3所高职院校构建信息素养平台,平台及网站开放程度不高;平台内容单一,均重视图书馆基本服务与应用的介绍推广、电子资源及服务内容的推荐,而信息能力培养、信息法律和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容较为欠缺;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表现形式较为单一,28所院校中有18所只采用静态文本;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来源途径较少,采用开放资源的仅3所。[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行者,探索推进信息素养进步课程,面向全校开设必修课,学生自主网络学习和课堂面授辅导相结合,并配合讲座、嵌入式课程等,在网络课程评审、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论文和案例评审、微课程设计大赛中均有获奖。
2019年,以组织全省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为首届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选拔选手为契机,笔者组织了山东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情况的调研。全省高职高专院校76所,据不完全统计,开设信息素养类课程的院校14所,课程多为文献信息检索,2所学校开设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或信息素养课程。当年,全省14所院校1508名学生参赛,收到教师说课视频23个,按比例筛选出11个院校、15名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决赛网络竞赛,3份说课视频入围教师说课赛全国赛网络初评。最终,4名学生入围国赛现场赛,获得二等奖1个、优秀奖3个。
2020年,全省参赛院校33所;4000余名学生选手参加校赛,1820名选手参加省赛初赛。在国赛复赛中,22所院校40名选手入围,人数居全国前四。7名教师的作品入围国赛终评,获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综合两年的参赛情况,2020年无论从参赛范围、选手数量、最终成绩都好于上年。然而,这一结果并不足以确证山东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水平的大提升。截至2020年,山东高职院校共计82所,刨除参赛院校中人数较少、不足以观测其信息素养教育情况的3所院校,有效参赛院校数不足37%。校内选拔环节,笔者所在学校提交微课作品参赛的教师共9人,全部来自二级学院;省赛环节,全省参加微课赛的教师中,图书馆馆员占比不足40%。
组织参赛和调研结果显示:
多数院校未将信息素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经调研,参赛院校中有14所院校开设了信息素养或文献检索课程,有相应的师资、专业馆员,有平台或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院校图书馆刚引进馆员,正在尝试开设相关课程,尚处于“早春”阶段,乍暖还寒,还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也处在馆员定力不够的游移期;大多数院校未开设课程,参赛也是勉力而为,以赛促学,谈不上对大赛的成绩预期,也无从保障参赛的连续性;更多的院校则因为既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人员,对大赛所知甚少,又因为大赛奖项在学校的认可度不够等,甚至没有觉悟到需要承担信息素养教育职责,知难而退,尽管大赛组委会反复动员,依然未能参赛。
这一状况提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究竟由谁来承担?
本科院校因为有文件规定,图书馆较早就承担起了文献检索、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任务,相沿成习。然而在高职院校,既没有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办学历史又短,又经历或面临着种种改革、转型任务,像示范校、骨干校、双高校等,重点在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没有细化到信息素养教育层面。各院校则根据自身既有条件和相关领导的认知,决定是否开设相关课程,完全处在自发状态。无论是从课程、教师还是培养目标上来说都不明确,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统一、专门的机构推广和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故而出现了有些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文检课多年,而本省甚至本区域同行则在该方面完全空白的情况;一些院校完全没有把该事项提上日程也绝非罕见。以笔者所在学校课程开设情况为例,涉及“信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的课程分别是82种、66种、34种、22种,重点在专业技术方面,无文献检索或信息素养类通识课程。调研中发现,有的主管部门认为,有计算机类基础应用课程,有大数据等课程,信息素养教育已经足够,何必重复开设此类课程?
通过梳理28所示范校的做法、山东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可以得出结论:尽管有先行先试、担当信息素养教育职责并取得显著成就的院校,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距离万紫千红还有很长的路。
杨光武、刘兰平在对2019年首届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的述评中,在充分肯定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点明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信息素养知识基础还需积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需要加强。[3]
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闭幕式上专家评点说,主观题方面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一个检索报告,答辩环节学生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教师微课作品还部分地存在偏离题目、不能融入专业的情况,更不要说结合本校本地职教特色等更高级别的要求。[4]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浸淫在网络环境中,对网络并不陌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群体自然而然就具备了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不仅如此,实践和各种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对于信息伦理、信息道德更是陌生,筛选、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升。[5]根据别如娥对苏州、南京等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更倾向于游戏、影视等娱乐内容。[6]
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连篇累牍的书籍、文章加以阐述。单是从当前时代的特征而言就不可或缺。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及后工业时代之后,信息时代汹涌而至。信息已成为生产力,成为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转的重要力量,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信息素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出,信息素养教育不能通过一两次课程一蹴而就,需要通过渐进而系统的方式融入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活动。[7]国内许多研究与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中应借鉴该理论,同时覆盖教师群体,逐步提升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
2.0行动计划、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信息素养提升均有部署,然而还有待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厘清各方尤其是院校应该担当的责任。《规范》的发布,瞄准痛点,明确了这一问题。
《规范》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是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组成内容,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数字校园各类用户应具备的运用信息与技术的素养和能力,是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功能、获取数字校园服务的基本要求。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文件的生命在于执行。前文对于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已经显示,2.0行动计划及《普通高校图书馆工作规程》所规定的事项,在实际操作层面并没有准确达到预期。这和高职院校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技能培养等导向有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信息素养这种普惠性的教育职责。
应加大对《规范》的宣贯力度和执行情况督导,引导院校提升认识,突出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性、创新性、延展性,补齐短板,确立信息素养教育任务实施责任部门,认真开展教育实践,切实履行信息素养教育职责。应鼓励院校统筹部署综合施策,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积极探索,结合所在区域、本校及开设专业特色,兼顾教师与学生,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在普惠基础上,开展针对性信息素养教育、培训。
标准和规则是事业有序发展的保障。虽然先知先觉者的先行先试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某一个区域在该项事务上的大发展,但不能作为事业发展常态、长效的依凭。
据相关文献调研可知,我国缺少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估方面的探讨,研究的区域化、地方化现象较为明显,评估指标无法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特征,评估内容更多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忽略了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层面的评估研究。[8]
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对于本科院校文献检索类课程开设的硬性任务得以实施,相比较而言,作为比较年轻的教育类型,高职高专院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就是缺失的一环,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发布,可谓恰逢其时。[9]
应按照《规范》中确定的信息素养组成要素,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体例,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信息伦理与安全4个方面,确立信息素养教育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教材谱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体系。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纳入师资队伍基本能力建设任务,并列入继续教育范围,加大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配备、工作督察。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体系,设立理论与实践学分,打通与专业课程的藩篱,建立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在教育信息采集等事务中列入该方面指标,推进全国综合评量。
大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建立校赛、省赛体系,形成信息素养教育日常有课程、切磋有大赛的格局。设立信息检索等专项比赛,逐步开展涵盖信息知识、能力、道德等综合内容的信息素养比赛,注重校赛覆盖面,调动更大范围的人员广泛参与,营造人人关注信息素养、逐步提升信息素养的氛围。从校赛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赛,在全省范围内切磋交流,互通有无,推动全省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中不包含该类赛项,而国赛是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的风向标,能有效引领院校在赛项方面积极作为。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网发布的《关于举办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预通知》,拟设赛项102项,其中高职电子与信息专业大类14项,包括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等,与专业契合度高,而无普适性的信息素养类赛事。由此持续推进自2019年以来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高职分委牵头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完善内容、赛制,不断提升大赛的规范性、吸引力,彰显大赛对信息素养教育和提升的引领力,将信息素养大赛列入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行列,或办成教育部认可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行业大赛,引导高职院校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方面来。
积极担当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责任,即时调查本校师生信息素养现状,宣贯《规范》等文件精神,提出本校信息素养教育提升总体方案。方案要立足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总部署,立足师生信息素养状况和职业、专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融入生产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特质,将提升意识、拓展能力、强化伦理、增进新知相结合,促进职业发展、专业成才,提高师生信息化生存能力。
切实发挥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作用,加强信息素养类文献资源支撑,引进信息素养教育MOOC资源、专题数据库,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资源保障。开展信息素养类资源推介,引导师生了解信息社会发展状况、问题与挑战、对个人能力、素养的最新要求;指导学生利用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自助完成馆藏查询、学术资源检索利用、借阅等;借助资源提供商,开展数字资源利用培训。
加强信息素养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专业人员,提升现有人员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知识服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担当课程建设任务,合理规划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应对专业教学需要,提供嵌入式课程,融入专业课堂,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素养挖掘专业信息数据,发现新知;开设活动课程、专题讲座,创设信息素养教育情境,开展网络环境下面向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师生理解并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