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信儒,孙海涛,姜瑞平,刘 鹏,陈思宇,于潇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学督导和评估成为现代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为教育督导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在教育发达国家,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这些国家普遍采用教学督导制度保障和提升教育事业发展,并将教学督导水平纳入教育整体质量的评价指标。教学督导的形式分为行政管理型教学督导、指导型教学督导、监督型教学督导、服务型教学督导等,作为教育管理的常规手段发挥重要的作用[3]。通过教学督导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检查、评价和指导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推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细节化,不断提升教学质量[4]。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5]。教学督导是地方本科院校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手段,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教学运行管理、教风与学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通化师范学院作为吉林省东南部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建设,主动服务吉林振兴发展,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全面助力通化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先后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形成完善的教学督导体系,不断强化教学督导实践改革与创新,不仅符合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符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符合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等方面与一流高校均有较大差别,不能套用一流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体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要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地指导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实践实训、产学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为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机制,有效促进教学过程有序、规范的开展,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水平[7]。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监控管理体系,组建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渊博、教学能力较强和威信较高的教学督导队伍,教学督导通过听课、评课、监督、检查、重点帮扶等方式充分发挥督教指导作用,为教师课堂教学指明方向,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督导在督学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管齐下为学生学习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是教学督导职能的重要体现,教学督导通过随堂听课、教学检查、召开座谈会、评学、评教等多渠道、多途径收集第一手信息,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规范、师德师风、学风校风和学生思想动态等方面存在的意见和建议,对其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总结,明确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和措施,将代表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并监督其落实与改进,将教学信息反馈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教学督导能高效、详实地将反馈结果传达给全校师生,畅通信息渠道,促进各方沟通。此外,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学校长远发展的共性问题,教学督导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调研,倾听教学一线心声,将更权威、更全面、更真实的调研结果反馈给学校领导,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权威性,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非师范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教学经验和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学督导在听课、评课和教学检查过程中,能客观地发现问题,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帮助教师查找不足、分析原因,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努力方向,引导教师取长补短、自我成长,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此外,教学督导的肯定、鼓励、赞赏能使教师及时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和优势,使教师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同时,教学督导在教学检查和信息反馈过程中,可发现二级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优秀案例和先进典型,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经验推广,激励二级学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联系,以学生就业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努力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切实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督导将督教、督学、督管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效链接,及时发现问题、收集反馈信息、闭环督促整改,是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地方本科院校的工作基础在基层,二级学院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存在的问题有切身体验,有许多好的思路、经验和办法,也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架设学校和基层联系的桥梁,教学督导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纽带作用,将师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向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反映,向全校师生传递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方针政策,确保各项新政策和新举措落地生根,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学督导拉近了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学生的距离,增进了感情,构建了和谐、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切实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8]。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意识日益加强,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督导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加大了教学督导工作的投入,出台了教学督导相关的政策制度,教学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但仍存在教学督导不能直接参与学校决策的现象。此外,个别二级学院对教学督导工作缺乏重视,院级督导由本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普通教师担任,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存在院级督导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偏低,工作质量不高,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院级督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权威性,不能全员化、全面化、持续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9]。
教学督导队伍直接关系到教学督导工作质量。由于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处于经济和教育不发达地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存在观念陈旧、经验欠缺、数量不足等问题。如个别教学督导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视野不够开阔,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层面,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不够,对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个性化的教育风格不熟悉或不认同。部分院级督导工作时间较短,相关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欠缺,对教学督导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领会不深入,工作方法有待改善和提高。个别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教学督导数量不足,督导的专业性与督导目标不匹配,难以保证教学督导工作全覆盖,不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10]。
教学督导评价标准是教学督导工作的准则,对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至关重要。为切实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各地方本科院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教学督导评价标准,但个别教学督导评价标准相对陈旧,标准要求较低或没有可量化的统一标准,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具体,专业区分度不强,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系统性,不能全科覆盖,不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与多视角、全方位的教学督导评价标准尚有差距[11]。
教学督导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教学督导方式方法单一,程序化、任务性的督导工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缺乏督导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重“督”轻“导”的现象还很突出,在对各专业、各环节进行督教、督学、督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区分度。另外,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缺少现代化教学督导管理和实施手段,教学督导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督导工作质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12]。
地方本科院校根植于地方,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教学督导运行机制构建过程中,应不断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思维,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育方法,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发展观念,充分考虑教学督导工作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契合度和匹配度,不断规范和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的顶层设计。笔者所在学校一是构建了“两督三查四评五馈”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即校、院两级督导,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检查,进行评教、评管、评学、评研四项评价,评价结果向学校、学院、相关部门、基层教师和学生五层反馈,从制度上保障教学中心地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效形成持续改进。二是建立了科学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督导保障体系,坚持日常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过程性督导与结果性督导相结合,横向交织教学督导脉络,纵向延伸教学督导运行,夯实基础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层层落实教学督导责任,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教学督导职能,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权威,学校一是构建了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在教学相关机构设置上,单独设置了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处,将教学督导与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分离,赋予教学督导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明确了机构职责与任务。二是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处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的相关制度和标准,承担监督责任。在组织构建过程中,突出教学督导机构职能,充分考虑教学管理、教学监控和教学督导工作的统一调度,保持各自工作的相对独立和密切联系。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承担教学过程监督与指导、教学信息传递与沟通、教学结果评价与反馈、教学制度参谋与咨询等职责,服务于教学管理,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建议,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持续提高。要保证教学督导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优化教学督导工作标准,完善教学督导管理体系,形成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过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随着人才培养定位向应用型转变,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教学督导标准等也需要重构。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涵盖9个学科门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场所和教学过程等均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修订教学督导评价标准和观测点,避免一刀切。一是细化、量化、可视化教学标准和考核指标。教师教学评价维度包括教学理念(10%)、教学态度(10%)、教学技能(20%)、教学内容(25%)、教学效果(25%)、教学特色(10%)六个方面,使教师评价标准更科学、更全面。二是推行教学质量达标认定制度,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教学达标考核,增强了教师严谨治学的意识,提高了教学积极性,展示了专任教师教学风采。三是实施对招生、培养方案、教学运行、实践环节、考试工作等方面的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及评价。四是实施对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质量监控及评价。不断完善督教、督学、督管工作标准,使之既有一定的模式和程序,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全力打造全面、立体、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学督导工作标准体系。
从服务角度出发组建一批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素质过硬、专业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督导队伍,保证教育督导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构建学校管理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一是积极组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校级督导由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资历的专家、教授担任,负责学校整体督导工作的监督、指导、协调与反馈;二级学院督导由各学院、各专业骨干和学术造诣高的教师担任并组成督导小组,负责相关学院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督导工作。解决了学校原有教学督导数量不足、年龄偏大、专业相关性不强、活力较差的问题,保证了督导工作内容的全覆盖。二是不断加强教学督导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政策上对教学督导培养过程予以倾斜,积极参加教学督导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督导理论和工作方式。将教学督导的培训与师资培养有机融合,探索开展教师能力培训和教学督导专题培训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组建专业性更好、实施性更强的质量监督与保障业务机构,搭建业务交流平台,使教学督导工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使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人员对教学督导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与认识,全员参与教学督导工作,做到教学督导工作范围的全覆盖。三是邀请校外和行业专家入校参与教学督导与工作指导,保证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教学督导包括双组制、双轨制、全方位制、两级制和借鉴制等多种形式,在转型发展和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主动向应用型转变,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加强督导改革,创新督导方式,拓宽督导领域,提高督导工作质量。在教学督导工作过程中,坚持常规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相结合,坚持信息化与传统督导方式相结合,坚持校内督导与校外督导相结合,坚持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坚持督导对象与范围互补,坚持督导与评估互补。
一是转变重“督”轻“导”的作风,在听课、评课方面充分发挥专业督导组的作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实现对青年教师的全方位、多层次指导。二是定期召开专家督导组和专业督导组座谈会,及时反馈督导信息,改进工作不足。三是加大激励力度,通过教学竞赛、院部评比、环境建设等,形成创先争优的良性竞争。四是督导与评估相结合,不断查找教学管理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存在的差距,评估目标达成度,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纠偏措施,规范教学管理并进行持续改进,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督导和监控体系。五是加强对常规课堂教学、教学运行等教学相关内容的督导,保证教学督导核心不改变;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督导,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加强高水平应用型建设指标内容的督导,突出应用型督导方向。六是加强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夯实教学基础及配套设施,有效整合人力、信息、反馈平台等各种资源,保证教学督导信息及时、科学、有效,提高学校教学督导现代化建设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总结和持续改进。实施全面教学督导、全过程教学督导、全范围教学督导,才能使教学督导工作发挥最大效能,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吉林省一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