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峥艳
(广西师范大学档案馆,广西 桂林 541006)
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历史记录,档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及文化价值。高校档案馆集中保存、管理着各类档案,如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等活动所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高校校史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档案类型。一般而言,高校校史档案呈现为文献、声像、实物、口述等实体或非实体的形式,集中反映了高校发展壮大的历史发展沿革尤其是辉煌成就[1]。它承载着高校的精神传统与历史风貌[2],具有来源渠道广泛、精神内涵丰富、内容真实客观、鲜明时代印记等特点[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在此背景下,强化高校校史档案馆的“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担当使命,充分挖掘高校校史档案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育人功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重要意义。
档案既是文化存在的基本样态,也是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史档案资源不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还具有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校史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财富,应致力于发掘、发挥校史档案的文化价值,以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校风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风尚,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对师生员工的外在行为规范、内在精神的涵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人生;对于教师而言,校风是引导、塑造教师行为规范的重要抓手,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校风不仅呈现为高校师生员工的外在行为及内在素养,也凝结、渗透在高校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中。高校校史档案中的名人档案、优秀学生档案、优秀教师档案等,无不显露着独属于高校自身所特有的校风,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来源。如校史档案中记录的名人、优秀教师的事迹,能对高校教师起到激励、示范、榜样作用,有助于高校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依托于优秀校友档案或优秀学生档案,能够激发在校学生奋发努力、不甘人后、积极进取的意识,推动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5]。
浓郁的学术氛围,是高校得以发展、壮大的灵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也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养料。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分享的中心,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在长年累月的教育教学及学术实践中源源不断生产出丰硕的知识成果。这些知识成果往往以科研档案或教学档案等形式珍藏于高校校史馆中。部分科研档案、教学档案记载着丰富的有知识价值的内容,如高校教学活动、育人理念、培养方案等。此外,部分档案材料甚至记载了高校知名学者的相关理论学说、学术科研成果、科研数据、科学技术成果、学术论文和著作等第一手资料。这既是深邃广博的知识宝库,也是高校师生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智力资源,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条件。通过对这些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不仅有助于广大师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为高校师生进行相关的科研选题判断、学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且有助于营造、生成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
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不仅呈现为纸质档案形式,还包括声像档案及实物档案等,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发挥其图文并茂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学校翔实历史资料的展示和宣传,发挥校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人文精神,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烘托教育氛围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爱校荣校、奋发努力的热情。尤其是通过对杰出、优秀校友事迹的宣传、学习时,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唤醒大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利的人的自我意识,坚定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此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融入校史影像资料、图片、优秀校友先进事迹等内容,有助于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强化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及实效性。因而,在高校成长发展历程中,高校校史档案是最为宝贵且难得的文化遗产,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第一手可靠且重要的素材,是高校不断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档案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这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通过利用高校校史档案推进育人工作,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理念,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往正确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其发展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理想信念教育,关键在于熏陶和感染。高校校史档案资源蕴含着诸多丰富的育人元素,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重要素材。通过校史档案资源与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融合,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校荣校、开拓进取等思想品格。依托于发挥校友档案中杰出校友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榜样示范作用,重大校史事件中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教化、感染作用,学校各类荣誉成就及各种获奖档案的激励鞭策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肇始于晚清时期,见证了国家由被压迫被奴役到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坎坷变迁过程。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甚至与中华民族一起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熬过了外忧内患、国步艰难的悲惨岁月。为此,这些高校的校史资源相对丰富,既记录了高校自身坎坷、波折的辛酸办学史,也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等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爱国之举。如:京师大学堂的档案资源见证了高校肩负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重任的历史史实;西南交通大学的档案资料见证了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的每一次磨难。通过对这些校史档案的翻阅、回顾,在深切感受到无数仁人志士浓烈爱国情怀的同时,有助于厚植广大师生的家国情怀、增进爱国情感,且有助于树立其爱国荣国的崇高志向。
随着高校学生步入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在思想觉悟、道德修养、能力素质等方面虽获得了进一步提升,但受制于社会阅历不足、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判断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存在理想信念薄弱、理想信念迷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人生观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而言,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实则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反映、折射。校史档案承载了广博的人文精神,积淀了悠久丰富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崇高远大的价值追求,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知识素质、塑造文化底蕴、提高内在修养,也有助于大学生处理思想困惑,正视自身所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校史档案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等鲜明特点,使之在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更接地气、更具有吸引力,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强化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效果[6]。
鉴于高校校史档案独特的文化价值及重要的育人价值,高校档案馆应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高校育人工作的需求,建立健全校史档案管理机制、加强校史档案信息化建设、多渠道丰富校史档案馆藏资源、深化校史档案编研工作,以便更好发挥校史档案的文化育人作用。
健全、完善的校史档案管理机制是高校校史档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成立校史档案管理的专门委员会。当前,大多数高校都设有校史研究中心或校史办公室推进校史档案管理工作,但多将其挂靠在档案馆。此种做法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档案研究人员多以兼职人员为主,不仅专业化不足且流动性较大,导致校史编研工作无法常态化、系统化、专门化的开展。为此,应组建校史工作委员会。校史工作委员会可由学校领导牵头,以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对高校校史档案的各项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独立处理相关事务,以有效协调和保障高校校史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加强校史研究人员队伍建设。与档案部门其他工作有所不同,校史档案研究工作的专业性更强,对馆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校史研究人员具备基本的档案管理能力,还需要较好的文字功底,以胜任校史编撰工作。为此,在聘用专职的校史研究人员基础上,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以提升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性,组建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业务能力精的编研队伍。与此同时,通过讲座、座谈、培训会等校内培训方式,或通过短期集中培训、系统深造等校外培训方式,助推档案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尤其是档案编研能力的提升。
高校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首先,推进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应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馆藏档案中的实物、声像材料、录音资料、纸质类文本、书刊等转化为可利用的电子资源,使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数字档案馆平台获取甚至直接调用相关档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实体档案查阅和利用方式,提升校史档案资源查询、利用一站式服务的使用感体验。其次,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校史档案的展出、宣传方式。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在校庆、开学、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在高校学校主页、档案馆网页在线展示高校的建设情况、特殊资源、优秀文化、育人成就、科研成果等,丰富校史档案资源的宣传方式、拓宽广大师生深入了解校史的途径。最后,搭建网上校史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校史档案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可搭建集校史信息查询、校史信息推送、在线虚拟体验、在线展览、语音参观讲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校史馆服务平台,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位、多内容展示高校校史档案。这一方式不仅破解了时空限制、参观场地局限等现实问题,增加了观展体验的舒适感、愉悦感、便捷性,也使得校史档案宣传、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得以丰富、拓展。
丰富的校史档案馆藏资源是高校加强文化建设、推进育人工作的基础。为此,应注意做到开发与建设并重,在对校史档案资源进行挖掘的同时,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一方面,深入挖掘现有校史档案资源。高校虽拥有相对丰富的档案资源,但受制于信息资源相对分散的原始状态,阻滞了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应对现有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筛选,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以便更好服务于校史档案编撰工作。同时,对学校发展史上的关键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加强研究、加大宣传,以形成新的专题档案,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提供新的素材[7]。另一方面,多渠道征集校史档案材料。就校内征集而言,可利用每年校庆契机,在开展校庆活动的同时,面向全体师生、离退休教师、校友等进行档案征集的宣传、动员等工作,并将档案征集活动作为校史档案馆的常态化工作开展。在希冀校史档案主动“送上门”的同时,还应主动“走出去”,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学校建设、发展不同时期的重要见证人、亲历人面谈。动员并鼓励他们将在母校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亲历母校重大事件或重要时刻等内容,以回忆录、口述等方式记录下来。此外,对特别珍贵的校史档案资料,经动员、协商后,持有者或相关部门仍不愿赠送的,可采取复印、扫描、复刻等方式进行复制留存。
高校校史档案内容丰富,知识量大,需对各种史料资源加以整合加工,方能为高校的文化建设、育人工作提供所需的优质素材。一方面,对校史资源加以编研提炼,提升档案编研品质。传统校史档案编研模式重“编”轻“研”,将重心过多放在学校年鉴编研、大事记编写、重要数据整理等常规工作上,忽视结合高校文化建设及育人工作特点开展编研工作。为此,校史编研部门在立足于本校馆藏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文化建设要求及育人工作特点,对校史档案资源进行整理筛选,开发出反映本校发展历程,具有精神内涵、文化底蕴、育人实效的校史研究成果,以最大限度发挥校史档案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转变编研思路,丰富编研形式。传统高校校史编研形式多呈现为大事记、文件汇编、历史沿革等,内容相对枯燥、无趣,导致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相对较低。为此,应转变编研思想,从广大师生的需求出发,探索出贴近日常生活,融知识性、文学性、史料性等于一体的编研形式及选题。如广西师范大学大胆创新校史编研和利用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由原先单纯的史料搜集整理、编辑转变为学校历史的传播普及,使校史的主要价值由单一的留存价值转变为文化传播价值及育人价值,出版了《广西师范大学简史》,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此外,广西师范大学以话剧方式编研校史,自编自演了话剧《杨东莼》。在此过程中,广西师范大学校史编研委员会将史料与时代背景相联系,将广西师范大学校史置于广西党史之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党史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校史档案育人的实效性。
高校校史档案是高校的文化瑰宝,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无形财富,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育人资源[8]。为此,高校档案部门应把握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切实做好校史档案的征集、开发、利用等相关工作,以提升高校档案馆服务高校文化建设及服务育人工作等方面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