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
——以腾冲司莫拉佤族村为例

2022-03-18 07:16姜太芹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莫拉环线滇西

姜太芹,刘 东

(1.保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2.保山公路局,云南 保山 678000)

2019 年4 月,云南提出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将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德宏6州市进行串联,构建云南滇西旅游的主要环线,并于2019 年6 月6 日正式启动建设。2020 年3月,云南提出大滇西旅游环线扩容计划,即在原西北环线的基础上新增1 600 公里,将昆明、玉溪、红河、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楚雄7 州市纳入其中,形成西北、西南两大环线,构建总长3 200 公里的“8 字形”旅游大环线。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是云南继“旅游革命”“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后助力云南文旅转型升级、推动云南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世界独一无二旅游胜地的重要战略举措。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是对滇西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合理整合,通过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展现滇西之美,并以此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自由流动,实现旅游、文化、扶贫等功能的有序叠加,释放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沿线州市脱贫致富、带动滇西社会经济发展。

景观(Landscape)一词源于荷兰,原意为“风景”。景观作为学科名词一直被沿用于艺术学、旅游学等领域,但至今其内涵仍未得到统一。文化景观作为景观整体涵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1822 年李特尔的“人地关系理论”(即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关系)被认为是对文化景观最早的研究。其后,德国地理学家弗·拉采尔(F.Ratzel)[1]、美国地理学家苏尔(C.O.Sauer)[2]、De Blij[3]、国内学者李旭旦[4]、王恩涌[5]等均对文化景观内涵进行过阐述。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是指少数民族村寨的村民为满足自身需要,利用自然界现有材料,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了村民活动的结果所创造的景观,它是世代村民社会活动中历史遗迹与现代社会印记的产物,是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其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的总结与凝练。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就是以民族村寨文化景观为资源依托,在特定村寨及周围区域开展的旅游活动。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景观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6]、文化景观演化与旅游开发[7]、旅游开发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机制[8]等,其中文化景观旅游演化与影响机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专项文化景观旅游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区域文化景观[9]、古镇文化景观[10]、村落文化景观[11]及宗教文化景观[12]等的研究,对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进行探究的还不够。大滇西旅游环线是当前及今后云南旅游建设的重点工程,民族村寨是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资源,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是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重点打造主体。本文选取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腾冲司莫拉佤族村为典型个案,在对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背景下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度解读司莫拉佤族村的文化景观内涵及旅游开发现状,最后提出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背景下司莫拉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相关建议。

一、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顺应市场导向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旅游消费不断活跃,客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业成为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旅游消费、旅游需求也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主要需求。传统、单一的旅游形式已很难再与人们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相同步,追逐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散客化等的旅游需求已成为未来旅游需求的主流。因此,挖掘民族文化、整合民族村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高品质旅游产品是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重大举措。通过发展旅游,各级政府会组织相关部门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并出台相关保护对策,且能获得充足的保护和维修资金,能让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民族村寨资源得以挖掘和保护;能使被遗忘的习俗、文化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得以恢复和传承;能让即将濒临湮灭的民族建筑、遗址遗迹等得以重修和管理;能让沿线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并获得新生,实现文旅融合。

(二)加快旅游结构优化与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将传统农业、手工业等向第三产业发展,从单一的农业、工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综合型的服务业转型一直是经济滞后的西部地区重点关注的课题。旅游作为“朝阳产业”成为培育的重点,且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辐射性,既能带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直接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助推农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等间接行业的腾飞。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通过发展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可多形式、多渠道地丰富和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将原本枯燥单调的农村种植向发展特色民宿、民族主题农家乐、农业采摘等方向转变,同时还可挖掘民族文化,发展传统手工艺等。通过发展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能加快大滇西旅游环线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解决沿线居民就业难题,同时还能改善区域生活环境,让民族村寨成功脱贫,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三)大滇西旅游环线拥有丰富的民族村寨资源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在6000 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 个,其中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等15 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民族,全省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3.6%。云南下辖16 个地级行政区,8个地级市,8 个自治州,大滇西旅游环线跨越云南除曲靖市、昭通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外的13 个地级行政区,全省的29 个民族自治县均在环线上。大滇西旅游环线拥有丰富的民族村寨资源,其中,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镇寺背后村、丽江市古城区束河镇仁里村、大理云龙县诺邓古村、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等237 个民族村寨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昆明宜良县九乡起底村、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曼迷村、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雾里村等313 个民族村寨入选“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丰富的民族村寨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造就了大滇西旅游环线上多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四)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为沿线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带来广阔市场

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是当前和未来云南旅游发展的重大工程,云南将紧扣“打造世界独一无二旅游胜地”的目标,通过全面开展规划布局、打通交通瓶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出台多重优惠政策等措施以全面提升云南旅游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云南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将汇集国内外一流文旅规划专家团队对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发展理念、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项目建设等进行深度策划,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将大力推进环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沿线高速公路等进行全面升级,并构建区域铁路网络。目前云南正在奋力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上高品质半山酒店的规划建设,同时云南还将因形就势地出台一系列助推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民族村寨作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资源,因抢抓这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在广阔的旅游市场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二、腾冲司莫拉佤族村文化景观解读与旅游开发现状

(一)人与自然共存的“世外桃源”

司莫拉佤族村位于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是一个拥有500 多年历史的原生态佤族古寨。司莫拉佤语为“幸福的地方”,如寨名所述,佤寨依山而建,青山、绿水、森林、竹海、湿地、梯田、涌泉等彰显着悠然闲适的田园之美,与安居乐业的阿佤人民共同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外桃源”。古代佤族“迁徙无偿、不留遗粟,刀耕火种、狩猎而居”。进入腾冲后的佤族先民便纵览腾越大地,探寻到清水中寨为本族安身立命、繁衍子孙之地。整个佤寨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自然延伸,成阶梯状布局,村落对面的梯田景观如漩涡般汇聚。寨中清澈见底的七子泉(阿泉、阿芝泉、贡恩泉、贡酿泉、亚木泉、涅桑泉、司儒泉)是佤族人民爱水、敬水、敬畏大自然的体现。随处可见的参天大榕树是佤寨靓丽的景观,最大的树龄已有500 余年。此外,茶园、原始森林等均是司莫拉古朴纯真的文化景观。

(二)土著与现代碰撞的文明圣地

腾冲佤族亦称“守土人”,是腾冲土著居民之一。司莫拉佤族村的祖先是源于先秦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佤族先民们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如今的司莫拉已是一个保留有土著文化景观和拥有新时代气息的文明圣地。村落入口富含佤族文化元素的寨门(“司歪水”)、村落前的民族文化广场及熊熊燃烧的火塘、陈列着佤族衣帽服饰和生产生活用具的民俗文化陈列馆、无处不在的牛头图腾、佤王府、木鼓屋、寨心桩(“达瓜”“叶里”)、礼堂、神树、祭祀台、酒歌、远古神话(“司莫拉寻找幸福”“七子救父”“七兄弟树”)等均是佤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展示。阿佤人民积极探索将现有的乡村、民族资源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如今司莫拉已修筑了宽阔平坦的石板路,部分村民建起了钢筋混泥土的厢房、开上了小汽车,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宏伟目标。2020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司莫拉考察,为佤乡带来了幸福的光辉,同时也衍生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醒目的标语、“陈顺生”家、打米粑等的一系列新时代文化景观。

(三)佤族与汉族交融的宜居家园

司莫拉佤族村世代均为佤族聚居区,佤族先民较早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与汉族友邻而居,在与汉族同胞相融相生中不断吸取自身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腾冲“佤汉文化”。寨中的建筑、宗教、民俗、服饰等文化景观就是佤族与汉族交流融合的见证。除司莫拉礼堂等为传统佤族建筑外,多数民居均为腾冲汉族的“三房一照壁”,房屋内部装饰与汉民大致相仿,但与之有别的是佤族民居外墙上均有象征谦和与善良的牛图腾、描绘佤族人民生活场景等的彩色墙绘。司莫拉佤寨至今仍沿袭着佤族祭祀土主、祭拜树神、祭寨、搭牛丛、拉木鼓等原始宗教祭祀和传统民俗,寨中的木鼓屋、古榕树、寨心桩及随处可见的牛头挂像等均是其文化景观的展示。同时,司莫拉佤族也过春节、中秋、端午等汉族传统节日,贴春联、放鞭炮、年夜饭、品月饼、吃粽子及村落间穿着佤汉混搭服饰的村民等均是佤族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的景观展示。

腾冲对司莫拉佤族村文化景观旅游的开发始于2017 年,将其乡村资源与佤族文化景观相结合进行打造。对寨内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硬化了路面、美化了环境,相继建起了停车场、文化广场、农家乐、民宿等,还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资源入股、担任景区解说员、管理员、保洁员等,既可领工资又可拿分红。司莫拉通过旅游与扶贫的结合实现了整村脱贫,如今已被评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但目前司莫拉仍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对民族文化景观的挖掘整合、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优质旅游产品的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拓展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究。2020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司莫拉成为世界人民知晓和向往的幸福之地,相信未来的司莫拉旅游必将大放异彩,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三、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背景下司莫拉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建议

(一)加深文化景观旅游认识,正确处理司莫拉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腾冲政府部门、旅游开发商、司莫拉村民等应加深对文化景观旅游的认识,知晓司莫拉拥有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景观,是大滇西旅游环线上宝贵的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但在旅游开发中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明白对司莫拉佤族村文化景观进行科学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但保护也非绝对化,开发仍旧是目的,进行科学有序地旅游开发是将司莫拉佤族文化景观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资本的重要手段。因此,司莫拉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先合理保护、后适度开发”,在新景点打造、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均不能以破坏文化景观为前提,且产品、项目的内涵、形式、风格需与佤寨大环境相一致。

(二)落实文化旅游融合理念,全方位提升司莫拉佤寨旅游产品种类与品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增效提质的有效途径。司莫拉佤族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挖掘整合民族文化景观资源,并遵循原真性、景观完整性、参与性、体验性等原则全方位地提升旅游产品的种类与品质。如可对司莫拉500 多年的村寨演进历史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一系列阶段,并将佤王府、木鼓屋、寨心桩、七子泉重要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有机结合,构建司莫拉佤族村的历史剖面,让游客进寨后便能感受到司莫拉文脉的延续与跳动,实现人与自然、土著与现代、佤族与汉族的和谐共生。可打造汇集音乐、舞蹈、绘画、服饰、美食、手工艺等一体的佤族风情园,并定期举办大型传统音乐会、民俗表演、传统节庆(新米节)等。

(三)实施佤寨产业融合战略,大力推进司莫拉文化景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融合即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品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后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一种新业态的发展过程。旅游业具有关联性广、带动性强的特征,在发展中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司莫拉佤族村在做好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同时还需不断探寻旅游产业融合渠道,可与乡村、农业、手工业、服务业、互联网、新兴创意产业等进行融合。通过资源优势互补、资金技术互助、市场品牌互拓等让司莫拉佤族村旅游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以此实现乡村振兴,让司莫拉真正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那个“最幸福的地方”。

(四)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意识,极力助推环线上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腾飞

区域旅游合作既可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可加快区域旅游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司莫拉佤族村应紧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在做好自身民族文化景观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同时,主动与环线上的其它旅游节点构建合作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如可与环线上的临沧、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等佤族聚居区合作共同打造佤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还可跟环线上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德宏、红河、普洱、楚雄、西双版纳等合作共同打造云南25 个世居少数民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独龙族、阿昌族、哈尼族、基诺族、彝族、傣族等)村寨文化景观旅游,让其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靓丽景点。

(五)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力度,及早实现司莫拉佤寨文化景观旅游品牌效应

旅游营销宣传是景区为谋求长远发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旅游市场所做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司莫拉佤族村在旅游开发中应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力度,通过线上(旅游网站、微信、微博、QQ、抖音、一部手机游云南等)、线下(电视、报刊、博览会、节庆活动、学术研讨会等)相结合的形式大大提升其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最靓丽的民族文化景观旅游示范点。旅游品牌是高质量旅游产品和优质旅游服务的象征,注重品牌培养是景区生存的长远之计。司莫拉应树立旅游品牌意识,逐步做好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营销、品牌内部建设、品牌文化塑造及品牌监督管理等,让司莫拉旅游品牌叫响大滇西乃至海内外,以品牌征服游客。

猜你喜欢
莫拉环线滇西
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建成啦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行纪阿里大环线
滇西一次局地典型秋季暴雨诊断分析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