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2022-07-03 08:01刘洪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案例思政评价

余 琴,刘洪江

(乐山师范学院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高等学校在政策引导下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思想改革[1-3]。“课程思政”是地方高校地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理念指导[4-10],有助于发挥不同级别教育工作者和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

“自然地理学”是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本科基础课,囊括了丰富多彩的思政元素[11],很好地响应习近平书记提出的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目标[1]。但面临着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不到位、缺乏兴趣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6-7],改善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对本专业的情感认知,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12],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双赢。

本文以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自然地理学”课程为例,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中思政元素的探讨和设计,将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社会热点、先进人物、国家战略等素材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加强该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建议,以期为该课程实现思政育人[1-2]的目的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

本课程所用教材为伍光和和王乃昂等人合著的经典教材《自然地理学》(第四版)[13]。基于地理类自然科学精神培养(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求真务实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人文精神培养(如热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爱国奉献精神培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英勇抗争等方面)并用这些思政元素指导教学内容(图1)和教学任务(图2),致力于实现自然地理学课程价值引领以及行为的塑造。

图1 思政元素指导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

图2 思政元素指导自然地理学任务和方法

二、课程思政的案例探索

(一)思政案例设计

本课程教师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对该教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和分析,并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依托,认真筛选出8 个典型案例作为该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基石,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将以上“思政元素”融入到“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案例1:胡焕庸、伍光和、胡双熙等地理杰出人才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案例的思政元素主要为通过让学生讨论及查阅资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团队合作、热爱专业的意识;树立求真务实、辩证思考的地理科学精神,积极为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2:孟晚舟顺利回国事件。本案例的思政元素主要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促使孟晚舟成功回国的过程中的不懈努力与坚决斗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理想信念;树立富强、自由、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3:汶川地震幸存者焦祖惠感恩回报社会主动参与抗“疫”。本案例的思政元素主要为通过焦祖惠的事迹,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主动回报社会;帮助学生在灾害面前,不怕挑战,通过中国众志成城抗击灾害的决心及意志,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热情,热爱中国共产党,坚信党的领导和决策。

案例4:中国积极参加“第26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本案例的思政元素主要为世界各国积极努力应对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构建命运共同体;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体现出大国担当,进而引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及中国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加强气候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坚持低碳绿色生活,培养自身家国情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案例5:电影《长津湖》。本案例的思政元素主要为引导学生学习英勇烈士不怕牺牲、热爱和平、不怕艰险、敢于抗争的精神,传播正能量;通过抗美援朝战役,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互帮互助,建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在建党100 周年之际,借此引导学生传承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案例6:罗成德老教授保护丹霞地貌的事迹。本案例的思政元素主要为新时代的地理类专业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不畏艰险、敢于突破、追求科学本质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敬业以及科研的热情,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体现人生价值同时,通过丹霞地貌和“乐山大佛”世界双遗产的保护,帮助学生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进而树立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的信念。

案例7:“毛乌素沙漠”未来将从陕西的版图“消失”。本案例的思政元素主要为让学生感受沧海桑田的中国治沙奇迹,感受中国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学习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以治沙英雄为榜样,学习不懈奋斗、坚定治沙信念、矢志不渝的治沙精神,为中国土壤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土壤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毛乌素产业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旅游"的思想。

案例8:“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本案例的思政元素主要为通过让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努力学习地理和生态学专业课,积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作用。

(二)思政教学设计举例【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成因】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气候变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通过开展课前查阅资料、课中思考与小组讨论(3-4 人)、学生发言和教师总结、课后完成相应的评价等多种教学环节的融合。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知”的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地理专业知识“思考社会焦点,解决社会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团队互助精神,提高相互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3)思政教育目标:通过时政热点“第26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的案例分析,对促进学生体会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体现出大国担当及中国精神,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构建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进而引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过程

(1)课前——提出科学问题,加强独立思考

课前,利用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视频及图片,提出“气候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气候变化的成因是什么?造成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要求学生利用学习通上的PPT、文献资料等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及思考,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2)课中——引入新闻热点,组织分组讨论

完成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等知识点的讲解后,利用学生比较关注的“新闻热点”为切入点,融入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努力,如:世界各国参加第26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该会议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首次气候大会,标志着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中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新理念以及积极实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国家战略。教师介绍完相关的举措后,并抛出问题“大学生为应对气候变化,可做出哪些努力?”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陈述,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正面的引导,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的情景,提高学生探索讨论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我思考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追求科学本质的欲望,培养学生用专业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案例内容教学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树立低碳生活和绿色出行的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3)课后——评价教学效果,加强行为监督

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还有哪些举措”,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真正进行自我思想认知教育;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状况和调查问卷的发布,评估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满意课程设计,哪些地方还需要继续改善提升。加强教师及学生的行为监督,观测绿色低碳的观念是否真正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评判是否真正通过教师的价值的引领实现学生行为塑造的目标。

三、课程思政的调查反馈

为切实剖析学生真实想法,于2022 年1 月19-20 日对该课程开设对象,即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4个年级(2018 级~2021 级)的学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共收到问卷104 份。此次调查问卷中,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52.88%)和思政课(44.23%)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及行为的影响比较大,其中专业课的影响最大;同时,学生认为自然地理学开展思政教育处于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43.27%、36.54%,说明专业课的思想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自然地理学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作用结果显示:92.3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大家对地理及专业的认同感,74.0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71.1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大家的家国情怀和培养科学发展观。从此可见,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作用较为明显,得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致肯定。

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内容需求偏好的结果显示(表1),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地理科学解读的需求最高,对专业知识与价值的塑造、对本专业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困惑的内容偏好比例也较高,同时,家国情怀和价值的引领、人生行为的塑造的需求偏好比例也都超过50%。因此,“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这些学生需求关注强烈的点,以学生需求为教学指引,优化思政教学内容。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方式偏好的结果(表2)显示,高达91.35%的学生更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偏好互动讨论,自主阐述观点的学生占比(71.15%)也较高(表2)。因此,优化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方式,加强思政实践教学和互动讨论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偏好结果(表2)显示,日常行为规范的评价方式最受学生喜爱,占比(81.73%)最高;其次依次是老师评价(60.58%)和学生互评(58.65%)。因此,应重点关注该课程思政评价方式的改革。

表1 “自然地理学”思政偏好

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的满意度见图3,有24.04%的学生非常满意,有50%的学生满意,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比较认可“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理念,对其满意度较高;但25%的同学认为一般满意,表明应进一步优化“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提高本专业学生满意度。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学”思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占比最高的是学习内容抽象和学习目标不明确,分别占比55.77%、53.85%;同时,学习兴趣不浓和学习氛围不好也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应重点关注学生思政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问题引导促进教学。

图3 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的满意度

有个别学生提出“思政时间安排较少,思政教学浅显不深入;案例和实践活动较少”等一系列问题。关注问题与不足,有益于自然地理学思政的教学提升,进而提高该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同时,有同学建议“自然地理学”思政教学应:“注重言传身教和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热爱以及认同感;多结合时事政治,开展与之相呼应的实践活动;作业应得到有效的反馈;营造良好氛围很重要;开展开放式的讨论和交流”。这些建议对于今后自然地理学乃至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课程思政的优化提升

(一)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挖掘思政教学元素

及时了解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深度探索自然地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海洋环境的保护、中国精神(态度)、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合作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用这些思政元素持续指导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及任务、方法。同时,教学中紧跟时事政治,优先考虑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合理优化教学顺序,开展社会热点的案例专题式讨论,让师生共同感悟思政理念。同时,注重从科研中挖掘思政元素,将团队教师自然地理学思政相关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如将刘洪江教授的“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技术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大数据的旅游线路区潜在地质灾害识别”等项目应用到地质、地貌及河流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创新思政教学方式

基于“以学生思政需求为中心”开展融通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学方式。

充分进行“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专题讨论,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好学乐学的教育氛围;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借助学习通、MOOC 课程平台、学习强国等,开展“自然地理学”思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充分利用乐山自然地理特色,依托乐山大佛、峨眉山等野外实践地点,构建自然地理学知行合一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深化自己对“自然地理学”思政的理解。带领和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活动、比赛和项目,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协调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和活力,构建“用—政—研—学—产”高效创新的思政教学模式。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思政教学资源

在开展“自然地理学”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及时上传和更新思政素材,科学合理地建设和利用学习通、网络资料、直播媒介等网络教学资源。借助地理模型、“5G 技术”“无人机”“3S技术”等辅助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习通、学习强国等,随时紧跟国家时事政治和发展战略以充实思政资料。如可利用三维碳循环演示,增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理解,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

(四)以教学评价为标准,建立跟踪评价体系

不断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评价。建立以教师为评价对象的思政教学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断进行思政教学经验总结,深化思政教学经验。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是否切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否在意学生的思政需求、是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否优化教学设计、是否注重教学实施的质量、是否跟踪教学成效等方面。

建立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政影响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学习期间—工作期间的思政教学效果跟踪体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价值引导,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建立类型多样的评判方式。优化课程成绩中思政要素的比例,同时,融入学生互评、日常行为规范的评价中。另一方面,建立工作乃至今后生活的教学跟踪体系,及时掌握每个阶段的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变化,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探究“需求—教学—影响—反馈—修正”的跟踪评价体系,从而提高该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五、结论

本文以乐山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究该课程思政理念指导,并确定8 个思政典型案例;同时进行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检测,结果显示:

(1)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地理科学解读的教学内容的需求最高;更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的评价方式;“自然地理学”专业课思政教学作用较为明显,学生满意度较高;同时学生指出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思政时间安排较少,思政教学浅显不深入;案例和实践活动较少”等一系列问题。

(2)根据调查反馈结果,本文提出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挖掘思政教学元素;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创新思政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思政教学资源;以教学评价为标准,建立跟踪评价体系等探索方法,助力专业课的思政教学的实施。

猜你喜欢
案例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