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的1+X证书制度:实施、评价与政策建议

2022-03-18 07:05贾颖莲何世松
河北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试点

贾颖莲,何世松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国早在1993年11月14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1]。而第一次提出要进行1+X 证书制度试点,是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2],这是一个典型的目标导向制度设计。所谓的目标导向理论(Goal-Orientation Theory)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伊万斯于1968 年提出的,后由其同事豪斯加以延伸和发展[3]。与问题导向不同,目标导向是指做任何事都要确定清晰可达的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工作,排除走向目标的障碍,最终顺利达到目标,亦即常说的顶层设计或顶层规划,目标就在制度文本或规划文本之中。

一、1+X证书制度的起源

1+X 是指“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指学历证书、X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他领域一般用字母n 表示若干,X 常指未知数),X≥0,意味着院校自愿申报试点、学生自愿参加培训考核。

(一)源于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清理

国务院自2007 年印发《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7〕73 号)以来,就在持续清理规范有关职业资格特别是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中公布取消了一批准入类职业资格。2020年后,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80号)的发布,北京等20余个地方提出取消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鉴定,用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取代。至此,全国大面积清理取消了一批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和准入类职业资格,转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一样不能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层次的上移(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今后会有更多的高职毕业生从事工程师、会计师等职业,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也无法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考试,只能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虽然名称相同,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涵和目的不完全一样,但用第三方代替政府部门评价技能人才的趋势和做法是一样的。

(二)源于国家的专项制度安排

1+X 证书制度试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二十条中第六条的内容,这是职业教育领域近年来制定的最重大的制度之一,在第十四条还对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做出了部署。在教育部等部门后续出台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 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等政策文件中也做出了具体要求[4],足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性。1+X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理念转变和价值选择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意志。1+X 证书制度提出的“书证融通”要求(“书”指“1”毕业证书、“证”指“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引导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三教”改革的重要举措,将从微观到宏观全方位推动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源于用人单位录用技术技能人才的甄别需要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新产业、新模式、新工艺、新业态催生了很多新职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掌握这些新岗位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各有关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内容时,有意注入了这些新岗位的新要求。1+X证书制度试点是用人单位招聘技术技能人才时甄别其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保障措施之一。

二、建立1+X证书制度的目标

1+X 证书制度是基于目标导向的原则设计的,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试点的目标。1+X证书制度试点的目标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两个文件中有明确的阐述,同时考虑试点院校、学生和培训评价组织的诉求,总体来说,试点目标从以下七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为了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复合型人才指“精通一门,兼知其它”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指的就是掌握多种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本身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早已不适应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X 证书是指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推行1+X 证书制度有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表明,符合工学结合特征的“校企交替”系列人才培养模式都适合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如城轨交通类专业实施“校线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与地铁线路之间交替安排教学)、土建施工类专业实施“校场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与施工现场之间交替安排教学)、装备制造类专业实施“校厂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与制造工厂之间交替安排教学)、水上运输类专业实施“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与船舶之间交替安排教学)、汽车维修类专业实施“校店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与4S店之间交替安排教学)等。试点院校要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国家教学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嵌入了X 证书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课程体系,按照课证融通的原则,推动专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再脱节。

(二)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因此,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巨大需求直接推动了这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提升,但伴随而来的是就业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原因与这类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有关,与实验实训条件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跟不上岗位要求有关。1+X证书制度要求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必然会推动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带来的岗位新要求。学生通过培训考证,持有多种证书势必有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为了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如前所述,院校因试点1+X 证书制度必需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客观上会促进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无论是新型活页式教材还是工作手册式教材,都是教材形式的改革,一旦内容更新不及时,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再怎么改形式都无济于事。而通过网络手段更新内容会更及时,但也因缺乏“三审三校”环节,已发生内容不严谨、舆情易发生等问题。为了适应新教材、新内容,势必要改革教学方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会更大范围地在各类专业课和X 证书培训课中得到应用。作为施教主体,适应模块化教学的“双师结构”教学创新团队就要快速建立,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和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1+X 证书制度试点要求。同时,“双师结构”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也有助于扩大“师傅库”,有利于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为了建好用好实训基地

为了满足X 证书培训和考核的需要,提高考证通过率,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试点院校需要建设满足培训和考核要求的考核点,而考核点在场地、硬件、师资、制度等方面的硬性要求,会倒逼院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实训基地运行制度。基地改建和新建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合作企业的诉求,比如配备生产性设施设备、提高校企合作能力如技改能力、培训能力等。设备参数和教师技术达到了企业的要求后,也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

(五)为了推进学分互认、书证融通

1+X证书制度中的1与X可相互转换、学分互认,以实现书证融通、终身学习,也有助于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国家资历框架,进而在更大范围提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院校可对获得一定数量和等级X证书的学生和社会成员免修相应的课程进而获得学历文凭;持有相关专业学历文凭的社会成员可免试部分内容获得一定数量和等级的X 证书。要注意的是,在学分审核过程中,要由院校、培训评价组织及用人单位三者按一定的权重共同来评价参与X证书培训考核的学生(学员),以维护X 证书及其持有者的声誉和水平。

(六)为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基于目标导向的1+X证书制度设计天然具有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功能,因培训评价组织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企业,1+X 证书制度的建立,可在一定范围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学校要有效对接产业链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比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专业群与格特拉克、江铃汽车等企业构建了“四措并举、双擎驱动”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设施设备、教学团队、课程资源、体制机制四项保障措施,校企双擎共同推进汽车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但需指出的是,培训评价组织应尽量少一些“教具公司”“中介公司”,多一些各行业的内资外资领军企业,如华为、中车、联通、格力、麦格纳等,对已遴选的重点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国家电网等可直接纳入培训评价组织的范畴。

(七)为了职业院校探索实施学分制积累经验

学分制在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在职业院校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学年制不同,学分制规定具体的学分,但学习年限不固定(本科一般3—6年完成规定学分即可毕业、专科一般2—5年修完规定学分即可毕业),更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允许学生在较长时间内灵活选择学习进程[5]。但这种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有较为成熟的学分核算办法及配套机制,而1+X证书制度可较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因此,1+X证书制度可帮助职业院校探索实施学分制积累经验。

三、1+X证书制度实施的要素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1+X 证书制度实施前除了要明确实施目标外,还要明确实施范围、实施规模、实施对象及各方职责。

(一)实施范围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从2019年开始,面向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含开放大学系统)的在校学生(含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扩招考生)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人员的试点工作,但也允许院校内的培训面向社会人群,院校外的培训也可面向在校学生。专业范围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 个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做起,逐步扩大到其他专业领域。对负责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等工作的培训评价组织在遴选时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不限制参与企业的范围、性质、规模。

(二)实施规模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起步阶段要边探索边实施边改进,因此实施规模不宜过大,但也不能太小,否则没法发现试点实施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对于培训评价组织,一般允许其实施一个证书的试点;对于参与院校,一般允许其每个专业大类实施一个证书的试点;对于学生,一般允许其接受一个本校试点证书的培训考核;对于教师,一般允许其参加一个证书的培训考核。当取得经验教训,总结规律之后慢慢推开实施范围和规模。

(三)各方职责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主要有以下4 项:组织制定职业标准;会同财政部门按有关要求确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管理监督考核院校(不含技工院校)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在合适时机出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等价互换的政策。

2.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有以下5项:负责院校内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管理监督考核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依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台的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出台培训评价组织的准入与退出条件;指导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

3.培训评价组织。培训评价组织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对X 证书的质量和声誉负总责,主要有以下4 项职责: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遴选建设考核站点;组织考核发证工作。培训评价组织不能参与证书培训,以确保做到考培分离。

4.参与院校。参与院校是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其职责主要有以下5 项: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有关要求完善教师队伍与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的教学培训;出台学分互换细则,落实书证融通;反馈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用人单位。实施1+X 证书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促使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因此,试点的过程中不能缺少用人单位的职责,证书的含金量最终须由各用人单位决定。用人单位要参与上述四个主体的有关工作,如参与职业标准制定、参与教学标准开发、参与培训质量评价、参与人才培养和考前培训等,要从源头上把关并认可X证书的质量,以构建五方命运共同体,这也是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之一。

四、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

1+X 证书制度试点是一种典型的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制度”是其顶层设计,“试点”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落实好1+X 证书制度试点要求,实现试点目标,各责任主体要切实做好1+X证书制度实施的各个关键环节。

(一)职业标准开发

开发有关职业标准是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也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的主要依据,是试点初期甚至试点之前就需要首先完成的工作。不管是院校内试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是面向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上位的职业标准一般都源自行业企业的岗位规范、岗位要求,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完成。

(二)“学分银行”建设

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授权职业院校管理学生个人学习账号,在“学分银行”记录课程学习、证书培训情况,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资历框架[6]。“学分银行”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有助于实现校际间的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有助于以X证书为依托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三)试点单位确定

X 证书的试点单位包括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两类。前者由教育行政部门遴选,由教育行政部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实行动态管理;后者由培训评价组织遴选,通过院校主动申请,由各培训评价组织确定试点单位,根据试点效果适时调整试点规模,动态调整试点院校。

(四)课程体系重构

不同的X证书由不同的培训评价组织开发,有的融入了行业最新技术,有的涵盖了最新国家标准,证书培训的内容也较试点院校原有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X证书培训考核的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这个过程中,要切实构建起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须与职业标准对接。如第二批试点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仅初级就需完成手动操作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等培训内容,这些培训内容可用课程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要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证书考核体系、课程教学和X证书考前培训全过程。

(五)培训考核实施

出于考培分离的制度设计,培训由试点院校实施,经培训考核合格的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教学标准对参加X证书试点的学生开展教学和培训;考核由培训评价组织实施,但这些组织(企业)往往人手有限,一般由其认定的院校教师充当考核师。培训与考核方式要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也要考虑野外实习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线上培训和考核实效。

(六)退出机制建设

新生事物试点在开始时就建立退出机制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初始印象,运行过程中严格执行退出机制有助于优胜劣汰、持续保持高质量的发展。1+X证书制度退出机制要同时面向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和参与试点的学生。针对培训评价组织建立退出机制,是决定证书含金量的关键一招,一旦出现违规收费、损害学校和学生利益的情况一票否决,在师资培训、学生考核等过程中出现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一票否决;针对试点院校建立退出机制,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有助于试点院校自我加压、强化责任意识;针对学习者建立退出机制,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建立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在收费、培训、考核、发证等环节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X证书高质量、好声誉的局面。

五、1+X证书制度实施的评价

自 2019 年 4 月起,1+X 证书制度试点已启动了五批证书,其中教育部试点了四批共447个证书(分别为5 个、10 个、77 个、355 个)、人社部试点了一批共17个证书。1+X证书制度实施范围是否继续扩大甚至全面推广,取决于前期实施的成效,也要观察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及时对实施成效、支出绩效、培训质量等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一)实施成效评价

1+X 证书制度实施成效评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是否达成了当初设定的实施目标,达成了则有效,否则无效。具体来说,评价实施成效要看是否促进了参与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否推动了学生多种技能的提升,是否倒逼了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是否激励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是否培养了支撑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等。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X证书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经费包括培训费、考核费、师资参培费、耗材费等费用,经费来源中有中央奖补资金、省级财政专项经费、试点院校自筹经费等。不论何种经费来源,都应对其支出绩效进行评价,尤其要客观评价有限的财政经费是否用在了刀刃上,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以决定下一步是否继续安排财政经费、经费数额的多少。

(三)各方职责监管评价

1+X 证书制度试点涉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以及用人单位等,各主体试点职责的过程监管是否到位、常态化监管机制是否建立,是试点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前期试点过程中暴露出的培训评价组织收费问题、试点院校的培训问题,都需要及时进行评价,以确保下一步合法合规实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培训和考核。

(四)教学培训质量评价

教学培训质量直接决定了1+X证书制度试点的质量,影响着试点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和就业创业质量,因此,评价教学培训质量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反映教学培训质量的评价指标除了考证通过率之外,还包括技能竞赛、专升本(或考研)、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奖助学金获取率等指标。

(五)办学能力评价

评价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的办学能力的指标包括办学经费、教学设备、实训场地、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也包括所获得的教学成果、综合项目等。1+X 证书制度对参与试点的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项改革考验院校的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后勤管理等办学水平。

(六)学生技术技能水平评价

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学生的课程考核已经包括了技术技能水平的评价。但囿于实践教学条件和普通本科办学理念的影响,还需要借助1+X 证书制度试点等外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此时评价学生技术技能水平,证书考核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评价手段,除此之外,最关键的还得看用人单位的评价,包括面试、笔试、实操等招聘环节。

(七)校企合作成效评价

与学校不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存在的组织,其逐利行为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持续性、有效性。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合作企业,除了培训评价组织外,正常的生产服务型企业也有可能随着试点的推进、师生的技术技能提升而增加。因此,评价企业继续合作的愿望、合作企业受益的深度与广度、接纳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能力等应纳入校企合作成效的评价。

(八)评价结果的使用

任何一项事物的评价,都要服务于该事物的目的。因此,对评价结果的使用,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一项重要工作。评价结果可作为下轮证书遴选与推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是否淘汰培训评价组织的关键依据,作为如何改进证书制度的核心依据,作为财政经费分配的首要因素,作为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遴选指标之一,作为各类院校排行榜的指标之一,作为完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依据之一。要关注评价机构或评估机构的“元评估”,保证其评价活动或评估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廉洁性、公正性。

六、试点经验与政策建议

1+X 证书制度作为国家层面的创新性制度安排,此前不曾有类似的经验,试点是推广前的重要步骤,取得的经验教训有助于下一步的正式实施和推广。1+X证书制度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之一,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也是扶贫扶志的重要举措。

在前期的试点过程中发现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评价组织的积极性大,而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差,更有部分地区、部分学校抵制这项工作。因此通过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提出意见建议。

(一)实施经验

教育部门主导的前三轮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如通过制度安排促进试点工作的推进、通过中央奖补资金和省级财政专项经费引导其他资金投入、通过集中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通过企业等多方参与制订技能等级标准等。

同时,试点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议,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不高、用人单位参与度低、培训考核收费偏高、财政经费支持不到位、公办民办差别大、培训考核内容思政元素融入不够等。另外,还发现了其他一些问题:为了提高考证通过率,倾斜师资和设备致使其他学生利益受损;前三批试点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均由单个企业开发,未能体现竞争原则,更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为了提高通过率,X 证书考核有向刷题、背题的应试教育模式迁移的倾向;X证书同质化现象凸显,如工业机器人多达7 种证书;师资培训费收费偏高;培训评价组织权限过大,且部分培训评价组织公信力不够。

虽然“管办评分离”的要求使得由政府背书的传统做法需用第三方社会评价替代,但谁来做第三方以及第三方的责权利如何界定,还需要政策更加明确。

(二)各方期盼

1+X 证书制度试点之初就引起了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试点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期盼。政府部门寄希望于依托1+X证书试点建设的学分银行承载全民终生学习的功能;用人单位寄希望于X证书能提升并真实反映学生的技术技能特别是敬业爱岗精神;试点院校寄希望于X 证书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学校声誉;学生寄希望于X 证书能帮助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等。

(三)政策建议

1+X 证书制度试点是为了投石问路摸规律,是在1+X证书制度设计基础上的大胆探索和先试先行。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将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知名企业原厂证书直接纳入X 证书的范围进行财政支持,以最大程度地扩大X 证书的社会宣传效果和认知范围,提高用人单位的接纳程度。

2.明确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列为下一轮国家“双高计划”的遴选条件之一,也作为国家“双高计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分配的依据之一,以最大程度地调动院校的积极性。

3.切实提高证书含金量,引导各方将证书含金量当作这项制度的生命线。德国“双元制”广受认可,除了其办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之外,与其学生通过考培分离获得证书密切相关,这与我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一级建造师考证等考培分离的证书类似,能较好地确保证书的含金量。因此,要不断完善X证书竞争淘汰退出机制,不断提高X证书含金量。

4.完善X证书与毕业证书的等效置换办法,打通X 证书与职称证书的等效范围,以扩大社会考生和院校学生的考证范围。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多年来有一个更切合实际的做法,即未取消的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可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如注册会计师可聘为会计师、二级建造师可聘为助理工程师;未取消的部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亦可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如机动车检测维修士可聘为助理工程师、资产评估师可聘为经济师等。比照此类做法,X证书的考核通过率不宜高达试点时出现的95%甚至更高,低通过率(如低于60%)的X 证书与专业技术职务等效认可,可以更好地提高证书含金量,提高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同时也可提升社会人员考证的积极性。[7]

5.要及时更新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引用最新的行业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否则难以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在此过程中,融合“岗、课、赛、证”按有关要求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微观层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6.完善经费多方投入与保障机制。1+X 证书制度试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场地、设备、培训、考核等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否则难以持续推进。

7.实施针对1+X 证书制度的专项诊断与改进。作为一个以目标导向为原则设计的制度,其目标体系、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否科学,实施是否有效,暴露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专项诊改,持续改进,才能不断达成设定目标。

1+X 证书中的“1”是基础,“X”要为“1”服务,要确保X 证书的质量和作用。X 证书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含金量,取决于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取决于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目标为导向设计1+X证书制度,有利于推动这项制度的持续落实和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试点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