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勇
区域性教研,是指按照一定的地理区域划分而开展的有若干学校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区域性教研,有利于激发教师活力、丰富教研形式。不同学校的教师集聚在一起开展研讨活动,通常会激起教师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活动之中。同时,不同学校的教师必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当多种思维相互碰撞时,教研活动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区域性教研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研究热情也会随着专业技能的提升而提升。同时,邻近学校有一些共性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区域性教研会使学科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容易激发教师探讨、交流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能较好地推进学科组建设,促进学科教研工作的开展。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性教研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第一,敢于打破封闭环境,和区域内不同学校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一些学校教研工作难以持续开展,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内部相对封闭的环境氛围让教师养成了按部就班的工作习惯。而区域性教研正是要打破这种“壁垒”,让广大教师走出去,和不同学校的教师一起竞技、交流。笔者曾在一所偏远乡村学校任职,该校规定每周一天作为教研活动日。三年后,学校教师基本都轮回承担过研讨课、汇报课等公开教学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虽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提高,但进步不大。加之,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教师到外地学习、观摩,致使教师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无奈之下,学校便联合了相邻5个乡镇学校开展课堂教学交流、竞赛活动。出乎意料,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教师活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欲望。后来,这样的区域性教研作为全县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推广,有力促进了全县教研工作质量的提升。
第二,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升区域性教研的实效性。课例研究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而区域性活动为课例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笔者认为,开展课例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区域内名师的课堂教学为示范,组织教师学习。区域教研活动要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教师在研究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技能中获得发展和进步。二是以普通教师随堂课为研讨内容,组织名师、骨干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引导授课教师和观摩教师在交流点评中反思,帮助教师逐步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第三,以学科组建设为抓手,推进区域性教研工作顺利开展。学科组是学校教研活动的承办“单位”,是学校推进教研工作的核心业务部门。充分发挥学科组在区域性教研中的作用,是区域性教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学科组要落实好区域性教研计划,并基于区域性教研总体目标创造性开展工作,引领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学科组建设得好,区域性教研活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平台,才能有序有效得以开展。因此学科组建设要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活动开展。
第四,县级主管部门要重视区域性教研工作的建设,并给予政策支持。我县按照学校地理位置,把全县12个乡(镇)分为若干片区,让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分别组成区域教研同共体,并通过文件予以明确。各片区教研同共体在共同商议的基础上制定年度教研工作计划并上报县教体局,统一由县教体局审核批准。计划通过后由相关承办学校按要求实施。对于执教示范课、研讨课或者作专题讲座的教师,县教体局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几年来,区域性教研成效明显,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不少青年教师还因此成长为县级名师、市级名师。区域性教研获得县级教研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区域内学校就能有效组织开展相应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就能获得收获和成长,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刘关勇,鲁甸县教师发展中心,云南 昭通 65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