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的价值意涵、三重逻辑及践行路径

2022-03-18 05:49徐世亮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仰育人思政

徐世亮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战略高度,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落实,针对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六要”新期待,摆在首要位置的就是“政治要强”,并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这一论断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是对以往强师思想的凝练和升华,鲜明映射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高标准、严要求,为指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1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的价值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统筹谋划、立意高远,把信仰比作人生“总开关”,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基于信仰的思想向导地位,聚焦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群体,不难发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论断的适时提出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涵,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要站稳政治立场的谆谆教导,是对其讲好思政课、勇担铸魂育人使命的殷切期待。

1.1 “有信仰”以建设政治立场坚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要理直气壮地开好。一方面,在课堂这一育人主渠道中,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形成和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引领作用。试想“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3]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铸魂育人使命,绝不允许其政治立场产生丝毫动摇、政治方向出现细微偏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为思想引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不渝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的提出将有效地引导思政课教师队伍规范自身政治素养,站稳政治立场,弘扬主旋律,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言传身教、敢于亮剑发声,始终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

另一方面,“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4]毫无疑问,思政课教师解决“自信”问题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所在。思政课教师的“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以渊博的专业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并在教学实践中体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真理性认知,向着更高级的“信仰”层次靠拢,最终真正实现“在马言马”“懂马信马”目标。正是秉持着对思政课教师政治信仰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为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素养参差不齐的现实境遇提供了“信仰”这一思想抓手和高位引领,督促其始终不渝地践履“政治要强”的新期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强调高位引领,鲜明地将“信仰”置于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关键地位,实现了理想信念层面的终极目标“信仰”与思政课教师主体的有机统一,并高度契合思政课教师从坚定政治信仰中获取“自信”以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现实需要,继而显著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

1.2 “讲信仰”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进入新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社会思潮也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隐蔽其中的意识形态渗透、冲击持续加剧,消解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思想引领功能。而人们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以及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获得和建立的,所处环境尤为关键。青年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和成熟,模仿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且直观,加之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极易受到普世价值等错误社会思潮的诱导与侵蚀,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止是“经师”,做到“授业解惑”,更是“人师”,要把“传道”视为自己的职责,把政治引导融入到知识体系之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在潜移默化中把“信仰”弥漫课堂,“灌输”到学生头脑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思辨能力,以自觉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信仰”唯有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开花结果。“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正是以“信仰”为基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并为培育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站稳学校意识形态阵地、肩负起铸魂育人使命保驾护航。

聚焦“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政治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现阶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和信心、更加接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立足民族复兴全局高瞻远瞩,指出“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3]并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将视野愈发投向青年一代,在讲话中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5]党和人民殷切期待着青年学生能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的政治信仰勇敢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成长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所以“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正是聚焦于这一时代呼唤,倡导让“有信仰”的思政课教师为学生“讲信仰”,在言传身教中、在行为世范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发挥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以坚定信仰投身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2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的三重逻辑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不是天才般思想的突然迸发,而是理论与实践相交织、历史与现实相碰撞的产物,其酝酿提出有着三重逻辑理路支撑。深究不难发现,列宁“灌输”理论奠定学理基础、党内思想传统作了话语铺垫、优秀文化传统提供思想养料,共同赋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以学理性和科学性。

2.1 列宁“灌输”理论奠定学理基础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在国家间政治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依存日益加深的今天,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整体实力更为雄厚,在战略博弈中仍处于优势地位,资产阶级思想无疑占据着全球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权,并假借“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理念,侵蚀动摇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思想共识,企图以“和平演变”的方式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性质。破解这一现实难题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灌输”手段,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武装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赋予其思辨能力和独立意识,以自觉抵制社会思潮消极影响。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首次系统清晰地阐述了“灌输”理论,强调“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7]并剖析指出“灌输”的必要性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工人阶级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视野聚焦于当下,青年学生群体也具有这一特性,仅依靠自身思维认知和方法论很难剖析甄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腐朽内核,无法独自树立起正确价值观及铸就坚定政治信仰,迫切需要“有信仰”的广大思政课教师来“讲信仰”,自觉肩负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的重担。在“灌输”过程中,理论自身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所赋予的说服力无疑至关重要,但思政课教师作为“灌输”主体的职能也不容忽视,即借助知识载体把“信仰”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其汲取、内化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真正服务于改造社会、适应自然。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在这一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行为世范,事关学生对“信仰”的感知体悟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理论“灌输”所能取得的实际效果,所以其自身有无坚定的政治“信仰”就变得尤为关键。基于提升理论“灌输”效果的目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论断的提出就势在必行,并有着坚实的学理基础予以支撑,成为思政课教师讲好、讲透彻思政课理论内涵和知识体系的前提性条件。

2.2 党内思想传统作了话语铺垫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内重视培育教师“过硬的政治素养”的价值认知就已逐渐确立,并将这一思想传统延续至今,经过历届领导人的补充诠释已日趋成熟,使得“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的提出有迹可循、有理可依。聚焦新中国初期遭受外部技术封锁、政治孤立和思想“和平演变”的现实境遇,毛泽东同志曾旗帜鲜明地对知识分子群体寄语,“努力学习,除业务之外,除专业之外,在思想上有所进步,政治上也有所进步,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时事,学点政治,很有必要。”[8]继而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思想要求,强调要“专”,即掌握技术、业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更要“红”,“具体说,就是必须在政治上站稳立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9]邓小平同志立足改革开放后思潮涌动的时代背景,明确指出“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10]特别是“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10]“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0]帮助教师“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10]江泽民同志结合新形势强调“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11]胡锦涛同志则寄语“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12]这些党内思想传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始终把“过硬的政治素养”、把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重要的位置,作为评价考核教师绩效的标准之一,引领督导着这一群体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视野聚焦思政课教师群体,与时俱进地将“过硬的政治素养”要求凝练整合并升华为“政治要强”,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强调“有信仰”“讲信仰”,特别要求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同党内思想传统一道为思政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的提出作了话语铺垫。

2.3 优秀文化传统提供思想养料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延续五千余年,饱经沧桑磨砺,经受住了实践与历史的检验,在新时代背景下仍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当前的理论反思与创新提供了思想借鉴和丰富滋养。追溯历史,从先秦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到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和理想抱负,到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气节和豁达胸襟,到晚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再到近现代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忠诚信仰和视死如归。时代虽更迭,但无数仁人志士心中的那份报国之志、强国之心却历久弥坚,并为此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想追求仍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有着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基于此,习近平特别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3]“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从先人所传承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忠贞不渝等道德品质或价值追求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将绵延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印记镌刻进“信仰”之中,增强了这一论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无形中提高了“育人”实效性。同时,习近平对“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彻古今,深刻的思想与鲜活的表达相得益彰”,使得“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论断充满语言魅力,兼具深刻的思想表达,是对行为世范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履践。

3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的践行路径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是围绕着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群体的政治素养展开阐述的,其目标旨归是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内化、践履“信仰”。这一论断落细、落实绝不是思政课教师单个群体所能承担起、履行好的职责使命,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内部与外部等多对复杂关系,在协同配合中有序推进。

3.1 “教育者先受教育”以确保“能”讲信仰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14]理想信念的坚定也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根基,是我们把握规律、追求真理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5]思政课教师想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始终就要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端正态度,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知和透彻理解作为讲好、讲透“信仰”的前提性条件,并在此过程中感知体验、拓展思维,确保“能”讲信仰。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以“学高为师”为目标指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注重在经典作家著作研读中梳理、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理论特质,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理路,增强理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理直气壮地娓娓道来,坚决避免出现“教马不懂马”“教马不信马”的失职情况。思政课教师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本身博大精深,需要常学常新,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及时将最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成果更新、补充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与此同时,学校作为思政课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场域,要营造出良好的理论氛围和政治环境予以熏陶,组织观看学习“周末理论大讲堂”,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主题党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作为授课时的指导思想和教学重点,帮助思政课教师“常学常新”,深化对理论的真理性认知,增强理论凝聚力和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锤炼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以社会主义旗帜引领其人生前进方向。

3.2 锤炼教师职业素养以实现“会”讲信仰

“师者,人之模范也。”思政课教师想要做到言传身教、行为世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始终不渝地锤炼自身职业素养。在此过程中具备“德高为范”的良好政治素养至关重要,还要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真正实现“会”讲信仰。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良好的政治素养。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育人”实效性,教师“政治要强”尤为关键。所以思政课教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明确意识到自身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铸魂育人使命,应当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内化、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亲身体验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大是大非面前,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守正确的课堂政治方向,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为利器,勇于亮剑批判错误思想认识,肃清腐朽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渗透侵蚀,守护学生“心中的那片净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身边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情感共鸣,以“信仰”的魅力打动学生,帮助其形成对“信仰”的准确认知和判断。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善于运用专业术语,使授课内容形成严密的理论逻辑,并注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思辨、解读理论,有针对性地批驳错误社会思潮。思政课教师还要掌握新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授课内容的时效性,运用丰富多彩的图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营造出弥漫着“信仰”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换位感知“信仰”带给我们的精神激励和方向引领,真正从内心认可和接纳马克思主义信仰。

3.3 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以引导“想”讲信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向好,有力肩负起了铸魂育人的职责使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深究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着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等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通过深入挖掘和宣传优秀思政课教师“过硬的政治素养”形象特质,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激发教师向善向美的内在道德需求,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坚定自身政治信仰,牢筑“四为服务”理念,自觉向先进典型具备的思想高度看齐靠拢,引导其主动“想”讲信仰。所以,习近平强调:“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3]为此,党和国家先要组织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要旗帜鲜明地将“过硬的政治素养”作为首要选树标准,凸显“信仰”主心骨地位,以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思想政治状况的示范引领作用。而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要注意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形成联动效应。首先,在线上要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便捷性、普及化的特点,进行全天候投递宣传,烘托构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等思想共识;制造热点话题,调动起民众的参与热情,经由网络的“裂变式”传播,尽可能地辐射带动全国思政课教师。其次,在线下组织开展“先进榜样在身边”等宣讲活动,把先进典型“请”进课堂,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以真情实感诠释“信仰”力量、以人格魅力营造“信仰”氛围。除此之外,还要引导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等纪念性活动,走进爱国主义基地和红色革命博物馆,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崇高“信仰”。

3.4 构建协同保障机制以安心“悦”讲信仰

践行落实“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论断,绝不是思政课教师单个群体所能承担起、履行好的职责使命,需要建构起协同保障机制,确保其安心“悦”讲信仰。首先,统筹制度建设,保障立场方向。党和国家要统筹制度建设,对“信仰”教育方向和内容进行引领把控,确保“讲信仰”真正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具体而言: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将政治素养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之一,规范引导教师自觉践履“信仰”;建立教师负面清单,引导教师树立起“课堂讲授有纪律”的意识规范,提高教师违反课堂纪律的成本,对公开发表不正当言论的行为严惩不贷;强化教师激励制度,为思政课教师职称评选提供多种渠道,引导教师增强职业归属感,避免职业倦怠,热情饱满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其次,构筑育人合力,保障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做到对“信仰”的准确认知和把握,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与此同时,贯彻落实“大思政”教学理念,统筹安排其他教师队伍“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6],使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筑育人合力。再次,完善教材编写,保障教学内容。思政课教材应当把“信仰”巧妙地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的思想精髓,奠定其“信仰”形成的学理基础。基于此,思政课教材要组织理论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学者编写,保障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1],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循循善诱,合理划分教材知识层级,不可堆砌知识“大杂烩”,避免确立学生思想发展无法企及的目标期望。

猜你喜欢
信仰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