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2022-03-18 05:49郭明净张荣伟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

郭明净,张荣伟

(1.龙岩学院 学生工作部,福建 龙岩 364012;2.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州 350117)

2017年热播的《战狼Ⅱ》和2018年上映的《红海行动》引爆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战狼Ⅱ》以56.79亿元的高票房雄踞国产电影历史票房纪录榜首,并在中国内地创下累计观影1.4亿人次的成绩,荣登“单一市场观影人次”全球榜首。近年来,随着电影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影年度票房已迈入600亿元时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观影用户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人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人群。据2018年12月阿里影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5岁以下观影用户占到总观影人数的39%,且19岁以下人群的观影人数近三年呈逐年加倍增长趋势。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好备受大学生青睐的教育电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渗透成为重要议题。为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价值,通过教育电影增加大学生感受世界、开拓视野和情感体验的深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教育电影及其特征

电影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挖掘影视资源的教育价值重在通过教育电影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朱永新在《电影教你当老师——60部中外电影的教育意蕴》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形式会不断调整甚至改变,观影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阅读。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给人以直观、感性的力量,与经典著作相辅相成,更加完整地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由电影走向书本,本身也是培养阅读兴趣,加深对于经典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1]。

1.1 教育电影的提出及其早期发展

何谓教育电影,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认识。有研究者称之为“教育题材电影”或“教育片”,也有人用“教育影像”一词,国外还有人称“学校电影”(school film)。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主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工作时指出,教育电影即“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影片”。[2]谷剑尘在其1937年编著的《教育电影》一书中提出,“教育电影是专门为特定教育目的而制作的”。[3]黄兵、雷红英两位研究者则更具体地指出,教育电影是指以教育故事为题材,它侧重于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精神风貌、师生关系,以塑造教师和学生形象为主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片[4]。还有研究者认为,电影除了具有娱乐消遣的功能外,还有教化启蒙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电影都可以视为教育电影[5]。与文字、图像、声音等单一内容载体不同的是,这类电影中的“教育”更加给人一种目的明确的综合影响、系统影响和深刻影响。因此可以说,狭义的教育电影指站在教育的立场,以教育故事为题材,反映教育元素间关系,以塑造教育工作者、父母和学生形象为主的影视作品。广义的教育电影则泛指一切具有教化启蒙意义的电影。

我国教育电影肇端于19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三四十年代迎来发展的全盛期。1936年8月2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各省市实施电影教育办法”的方案[6]。据统计,商务印书馆在1918—1923年间共拍摄了31部教育电影,其中,影片的题材主要集中在教育意义显著的“风景”类和“教育”类[7]。西方国家在二战以后开始关注教育电影,拍摄出了诸如《音乐之声》《死亡诗社》《心灵捕手》《蒙娜丽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影片。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电影事业也曾呈现过较为繁荣的景象,陆续拍出了《武训传》《朝霞》《祖国的花朵》《苗苗》《烛光里的微笑》《一个都不能少》等影响比较大的电影。此外,还有诸如《高三》《请投我一票》等纪录片也开始出现。

1931年底,国际联盟派出五人教育考察团访华,该事件直接促成了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1933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 “罗马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中国分会。时任意大利国立教育电影馆馆长兼国际教育电影社社长萨尔地在考察我国教育电影期间,积极与我国政界、教育界、新闻界等人士广泛交流,不仅阐述了电影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还宣讲了有关教育电影的实际效用与推广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华期间萨尔地还摄制了教育电影《大上海》,发布了《电影与中国》考察报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早期教育电影的发展进程。1931年,由国民政府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统一了全国的电影审查行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首席监察委员。该委员会旨在通过行政手段反对西方淫秽电影,提倡符合国情、弘扬民族精神、富有民众教育意义的电影。

1.2 教育电影的特征

作为一种大众媒体,教育电影不仅在内容上涵盖教育故事片,而且其功能也不限于娱乐。早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之初,就把“教育高于娱乐”作为教育电影的定位。1933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提出:弘扬民族精神、鼓励生产建设、灌输科学知识、发扬革命精神、制定国民思想道德规划纲要[8]。

电影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其构成复杂、内容丰富,是培养文化艺术综合素养的优质媒介。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9]教育电影因聚焦教育问题,在教育媒介与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重在通过电影作为媒介实施或辅助教育。

1.2.1 主题鲜明,聚焦教育问题

从教育电影的定义看,教育电影都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主题,站在教育的立场,以教育故事为题材,聚焦现实社会的教育问题,以教育元素间关系为线索,通过塑造教师、父母和学生形象,来达到对现实教育问题和现象的揭示、阐发或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目的。如电影《孔子》《美丽的大脚》《天那边》等以教育理想为主题阐释了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热血教师》《麻辣教师》《伟大辩手》等以教育激情为主题阐释了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高三》《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以教育智慧为主题阐释了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鲁冰花》《一个都不能少》《吾爱吾师》等以教育良知为主题阐释了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广义上说,一切电影都具有教育性。对教育电影而言则有更为明确的要求,即通过电影实现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电影的“教育性”主题必须突出,且电影的题材和主题必须始终聚焦教育问题。

1.2.2 媒介的魔幻逼真与教育的理想性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写给纽约市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说到:“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式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为现实主义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可能。通过教育电影可以为现实中的教育构筑一个“理想国”。教育电影不仅能够客观、精细地记录现实中的教育事实,而且可以通过画面声像塑造鲜活人物、生动故事,具有超现实的真实感。如电影《孔子》以孔子濒死前对自己一生的回忆为线索演绎了他(周润发主演)追求“礼乐仁和”的治国(教育)理想,并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感叹。此外,教育电影反映教育现象的内在本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教育与社会、家庭的关系是教育电影关注的焦点,通过教育现状和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关注。还可以通过电影的魔幻手法,构建理想中的教育,启迪教育工作者、父母和社会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1.2.3 媒介的丰富性与教育的多元化

电影的艺术构成元素丰富,特别是教育电影,其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能给受教育者以教育。教育电影主要聚焦和表现教育主题和题材,与此同时在电影的艺术表现上为了更好烘托主题经常涉及社会万象、天文地理、山川江河、人与自然、时事政治等内容,这些都可以拓宽受教育者的视野。不同国家的电影还会涉及不同的政治形态、文化、价值观等,教育电影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与教育本身的多元化高度契合。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该影片成功地在教育思想、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等方面塑造了理想的范例。整个影片以西方国家的社会、家庭问题为背景,优美的旋律、温馨的画面,都给受教育者以艺术熏陶。

1.2.4 媒介的生动性与教育的直观性

电影通过声音和动态图像塑造有声世界。电影作为想象的艺术,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再现时空。换句话说,在教育电影的世界里只有现实教育中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教育电影可以通过艺术手法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精彩瞬间和感人画面呈现在受教育者眼前,提供生动的视听盛宴,带给受教育者最直观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摔跤吧!爸爸》为例,该影片讲述了一个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主演)训练他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成为摔跤冠军的感人励志故事。整部影片剧情相对简单,以父亲训练两个女儿练习摔跤和参加摔跤比赛等场景为主线并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励志的人物对话和富有冲击力的摔跤画面,给观众(受教育者)以生动直观的感官体验和教育启发。通过这样的生动直观教育,实现电影与受教育者间的灵魂互动。教育电影的生动性耦合了教育的直观性,也正是基于教育的直观性,有效实现教育电影的价值观输出以及教育电影与受教育者间的思想交流。

2 教育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育电影发端之初,在科学救国和民族救赎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主动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理性反思西学东渐的时代影响,号召政府和广大知识分子致力于将教育电影打造成救国救民、服务社会的利器,试图通过电影教育提高民众的基本素质与民族竞争力,唤醒民众。

2.1 教育电影是启迪民智、教育国民的重要手段

1925年7月,宋元生在《新新特刊》发刊词中说,电影蕴含科学的道理,具有艺术的要素,是教育的一大利器[10]。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教育电影来启迪民智、教育国民,实现国富民强的目的。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多以科教片、社教片的形态出现,向广大民众传播“新国民”所应具备的“智与知”,以求达到唤醒民众、团结民众的目的[11]。由此可见,教育电影是统治阶级教化民众、传播政党思想的重要手段。如大型教育类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什么样的中国”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中,观众对中国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和成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描绘的“新蓝图”有了更清晰、更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育电影是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指出:“谁支配着电影,谁就把影响民众的一个最大的权威操在他的手内。”[12]张楷认为,可以通过教育电影将人民群众塑造成具有强大内敛性与排他性的共同体,以此来强化民族的共同记忆,将他者从群体记忆中剔除[6]。电影的本质是媒体,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产业。教育电影的创作绝不能脱离当下的意识形态,要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树立和强化国家观念及集体意识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也正是国民政府看到了教育电影的教育性,发挥教育电影社会职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染。近几年我国拍摄的《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战狼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经典教育电影无一不在宣扬主流价值观,给广大群众正面、积极的教育引导。如影片《战狼Ⅰ》结尾处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早已深入人心。

2.3 教育电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电影才是好电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从社会价值的观点看来,只有14%的电影被认为是对社会有益,而其它大部分电影则是为娱乐设计的,有些甚至对社会风气起到负面影响[7]。教育电影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都知道《勇敢的心》宣扬的是民主与自由,《阿甘正传》宣扬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蜘蛛侠》重在宣扬伸张正义。大片外衣下的好莱坞电影实际上也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输出,通过这样的影片不仅凝聚了美国社会共识,强化了美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更是借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宣扬美国的价值观。中国电影要想抵住西方文化的强势覆盖,就要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梦为重要主题的教育电影,把人们追梦、寻梦的奋斗精神和筑梦、圆梦的激情汇聚起来。

2.4 教育电影是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对教育电影而言,电影是教育的工具,而教育是电影的目的。教育若不以电影为工具,教育的效率、教学的效果就不易提升[13]。从教育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经验分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来源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电影等,其中电影效果最好。如在思政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大国外交》《大国工匠》《厉害了我的国》等经典教育影片进行片段教学,可以极大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单纯的讲授达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电影对于人的学习效果的促进主要是态度的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态度的学习很难通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而教育电影恰恰弥补了传统思政教学的不足,它通过对历史的重现或者对现实的重塑,以生动鲜活的人物、振奋人心的事例、充满温情的台词、直指人心的情感实现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价值观和能力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教育电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教育电影作为一种根据特殊教育目的摄制的影像文本,任何一个电影元素呈现的背后都是摄制团队在向受众(受教育者)传递某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或通过不同角色的生活态度,或传授的知识技能,或人物的内在情感体现出来。从这一层面理解,教育电影的播放过程就是向观众(受教育者)传递(灌输)“教育信息”(价值观)的过程。观影作为一种新的流行阅读形式,在快节奏时代更能满足学习者对学习方式的需求。当前,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弘扬社会主义旋律的教育电影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上发挥了不可缺少的“正能量”作用。观看教育电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3.1 让教育电影进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让教育电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对教育电影的赏析融入思政课课堂,并列入选修教学计划。在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含辅导员)可以将教育电影作为重要教学辅助,精选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教育电影配合讲授内容进行播放,实现对讲授内容的有效拓展和生动演绎。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播放纪录片《大国外交》《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等电影;在讲授《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可以播放具有浓厚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电影,如《杨善洲》《任长霞》等。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把教育电影赏析课程列为重要选修课,纳入选修学分,在提升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3.2 让教育电影充分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网络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通过网络或手机端接触到电影。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对电影进行传播和观赏的时空限制,教育电影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扩展优秀教育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以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网专门开设“校园微电影”栏目,征集和播放来自全国高校拍摄的优秀教育微电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教育电影欣赏栏目,将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教育电影根据不同题材上传至专题网站供学生随时观看学习。同时,还可以设置影评专区,通过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和教师通过留言来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 让教育微电影创作丰富和引导大学生学习生活

2013年4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并作为指导单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的启动标志着教育微电影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可通过组织开展教育微电影创作大赛,丰富和引导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挖掘校内外典型的真人真事,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或者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生活中挖掘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创作,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对于教育电影内涵的理解创作剧本。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能够让学生提前深入社会、体悟不同人物的人生,在具体的创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教育电影所饱含的思想艺术、道德情感的深入认识。尤其是在教育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分工与协作、沟通与交流都必不可少,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拍摄教育微电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实践内化的过程。

3.4 让教育电影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最基层的执行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些年不断爆出的因教师素养不过关,师德滑坡引发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8年11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影视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高校可以在师范生的培养阶段通过教育电影打牢未来教师的思想关,激发学生立志做一名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的“四有”好老师[14]。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影视课程提升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育电影研发和教学水平,为实现辅助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牢基础。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